以教研转化促进新课程理念的落地生根

2022-07-01 01:00任学宝方龙云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研新课程

任学宝 方龙云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科课程标准的颁布,解读新课程理念、促进新课程理念的落地,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浙江省是实施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行省,在相关方面进行了先行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于此新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任学宝老师,请他围绕新课程理念的特点、以教研转化促进新课程理念的落地、省教育厅教研室接下去的工作重点等问题作一阐述。

方龙云:任主任,您好!相较于之前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科课程标准体现出哪些变化与特点?

任学宝:课程方案是国家课程改革的纲领性要求,课程标准则是学科教学的行为准则,因此,时隔多年,凝聚了一大批全国各学科专家的智慧,经过了多轮论证、审议的这次修订,无疑是对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的积极应对。新版课程方案的主要变化是: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新版课程标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综合来看,我认为新版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体现出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突出强调了“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基于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若干要求的根本诉求,新版课程方案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目标,系统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一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细化到各学科课程标准,就是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表述学科的课程目标,且将素养导向贯穿始终。如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强调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以结构化的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不论是主题化学习、综合性学习,还是项目化学习,解决问题都是以素养培育为指向。又如新增的“学业质量标准”,部分就是依照素养发展的水平来描述学业质量的水平,这一点在前期参与教育部组织的课程标准测试中,我们就有很直观、很深刻的体会。

第二,突出强调了“学科实践”的实施重点。“学科实践”是继续推进我国多轮课程改革对于学习方式变革的追求,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通道。新版课程方案、课程标准非常强调“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注重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引领育人方式变革。新版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增加了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这些要求不是点缀、装饰,而是根本、关键,指明教师要通过实践活动落实真正的教与学。我们强调学科知识学习的必要性,但更强调如何把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教得科学、教得合理、教得能够“学以致用”。“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工作者要回答的最关键问题。

第三,突出强调了“课程综合”的关联方式。基于核心素养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我学习了新版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后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依据核心素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课程本质,增强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之间的联系,其指向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具体来看,强調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一体化设计,创新信息科技、艺术课程的设置,加强学段衔接和学科配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举措,不仅是课程体系的完善、课程结构的优化,而且关注到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既强调学科内知识的整合,又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龙云:基于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新版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在理念转化和实践落地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核心问题?

任学宝:我认为可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如何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新版课程方案将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回答“如何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补充与拓展”这一问题,要求学校优化课程设置,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以课程体系的构建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要求。浙江省于2015年实施的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个方面已经有了先行探索,我们强调的科学研制学校课程规范、自主开发自主选择校本课程等,都将有助于下一步的课程实施工作。

其二,如何深化教学改革,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个话题是教育改革永久的话题,因为任何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落地都得依靠高质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深刻理解课程的育人价值,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指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精心研究单元目标设定、内容优化、活动设计、方法改进等问题,使教学始终根植于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尝试体会学科的思维特质,让学生学会“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使学生的学习在活动、实践、操作中真实发生。

其三,如何改进教育评价,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人们常说,评价是指挥棒,因为教育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与评价改革呈同步推进、同向构建的态势。新版课程方案要求地方和学校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倡导以评价促进学习,创新评价的方式方法,推进表现性、过程性评价,强调“教—学—评”一致性。新版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学业质量标准”,则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引导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提供了专业依据。近几年,浙江省在推进教育评价综合改革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近出台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就是改进教育评价工作的重要成果,它关注的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真实发生的进步。

方龙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强化教研、科研的专业支撑”,您认为教研部门在新版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落地过程中应起到怎样的作用?82D3E5E1-2306-4B5A-985C-E14DA19C1234

任学宝:应该说,课程方案作为整个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专业性,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研部门的专业支持和引领作用。从全国及浙江省教育改革的历程来看,每一次课程改革中,教研部门都在宏观的课程理念与微观的教学实践之间发挥着中观的专业转化作用。科学严谨的课程标准,必须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显现出价值,即要通过具体的一堂堂课、一次次教育活动,达成育人的终极目标,而教研部门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责任重大。

首先,教研系统要加强自身学习,做好解读与宣传工作,着力提升校长和教师对新版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理解准度和行动自觉度。其次,教研部门要加强对课程实施、学科教学的理论研究与专业支持,服务好、引领好课程实施。具体而言,就是让每位教师明晰课程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水平表现的内在关联,明晰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可检测性,实现单元设计中“教—学—评”的一致性。再次,教研部门要研究教研转型的途径与策略,多层次多方法开展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方向和改进教学,形成可模仿、可操作、可借鉴、可复制的支架、工具、路径、策略、方法、案例、示例等,同时要加强对薄弱地区的扶持。我们近年来对浙江省26个山区县的教研帮扶工作,在下阶段工作中会持续深化与完善。

方龙云:要在宏观的课程理念与微观的教学实践之间发挥中观的专业转化作用,省教育厅教研室接下去的工作重点会在哪些方面?

任学宝:下一步,省教育厅教研室将继续秉承“研究、服务、指导”的工作职能,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围绕文件解读、培训宣传、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师培训、资源建设、评价改革、实施监测等重点工作,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主要会涉及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协助省教育厅做好课改文件研制工作。新版课程方案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制定本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落实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省级层面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三类课程实施,严把政治关、科学关,在明确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为学校课程改革保留空间。省教育厅教研室将根据省教育厅相关要求,为教育决策提供专业教研支撑。

第二,强化专业研究,重点解决课改难点问题。聚焦新课程理念落地的难点问题,我们将利用好浙江省教研系统中有多位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专业资源,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省级基础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多方力量,组建专项工作组,以课程实验区、学科基地学校等为载体开展专题研究,着力实现对课改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突破,如课程育人、课程设置、学段衔接、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业质量标准使用等。

第三,重视培训宣传,服务课程理念实践转化落地。基于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多年经验,省教育厅教研室将通过专题培训、宣传解读、典型培育等方法,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引导并帮助大家将新课程理念科学落地。其一,我们会积极组织教研员参加国家级示范培训,以“通识+学科”培训的形式组织省级培训,并指导市、县做好专题培训。其二,省教育厅教研室已经在“浙江教研”微信公众号上连续推出了“省教研室谈课标”系列解读文章,后续还会有对各学科的深度解读。近期,我们还将组织专题论坛,分享浙江教研在新课程理念落地中发挥专业支撑作用的思路方法与先行探索经验。其三,我们将组织教研员及时发现并培育典型经验,完善修订《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等教学资源,进一步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新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内涵与要求,坚持素养导向,深刻理解各课程的本质与育人价值。

方龙云:在对新版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您对一线教师、学校和教研部门有哪些建议?

任学宝:对于学科教师,我建议大家既要学习新版课程标准,又要学习新版课程方案。有时候,我们很容易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新旧课程标准的内容变化对比上。这个工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上的变化去探究變化背后的深意。因此,我建议大家把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放在一起研读,不仅从学科内容的角度,更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到底要“培养什么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角度去理解、去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懂新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蕴含的“为什么,是什么”的深意,才能更好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明确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从而真正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对于学校,我的建议是做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筹规划。根据新版课程方案的要求,学校必须根据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规划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但在规划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学校要从校情出发,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素养,凝练好自身的办学哲学,设计好育人目标(毕业生形象)。其次,学校要根据已有改革经验与成果、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困难,提出目标、思路、任务,尤其是要在方案中体现对课程体系、课程组织管理方式、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机制与校本教研制度等重点内容的突破。再次,对落实工作要求、工作保障和推进计划提出具体的措施。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着力解决一些难点问题,比如:学科之间综合性不足、关联度不高,如何实现课程协同育人?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有效落地?幼小如何有机衔接?小初衔接如何将学科学习贯通?实践性课程如何长效、可操作性发展?必须注意,规划实施方案时要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讨论,形成共识,促使新课程的理念更好地转化为每一位教师的共同行为。

对于各级教研部门,我的建议是“站位要高、视野要广、研究要深、定位要准”。新版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将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引领教育改革的进程,有一定的前瞻性,我们只有“站位高”,才能正确理解其意义所在。“视野要广”是指我们不仅要立足本县、本市、本省的问题,而且要了解其他省份的发展,还要关注世界基础教育的改革动态,以便综合分析当下教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社会的发展已经引发了教育的巨大变革,教研工作也在发生着变革,传统的经验主义的教研方式正逐步发展为大数据支持下的实证式教研,各级教研部门要重视“研究要深”这个维度,并在我省数字化改革的要求下,进一步做好教研转型工作,以“精准教研”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新版课程方案明确提出要“强化专业支持”,要求明晰教研工作定位,确保各类各项教研活动发挥应有的服务、引领作用。我省“省、市、县、校”四级教研系统完备,已建立了通畅的工作流程。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市、县教研部门,专题研究在课程改革中各自工作职责的定位与分工,并继续以优质的教研服务助力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与落地生根。82D3E5E1-2306-4B5A-985C-E14DA19C1234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研新课程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