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下区域低碳产业发展之路

2022-07-01 10:42刘蕾
装备维修技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碳低碳产业

刘蕾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生产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转变,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是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和时间节点。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动能转换的历史交汇期,区域经济发展已进入深刻变革的新时代。“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产业发展迎来机遇与挑战,其次探讨了区域产业发展低碳路径区域产业发展低碳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碳”;低碳;产业;发展

引言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未来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此中央专门成立领导小组进行统筹部署。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出台,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框架基本构建起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协调,分类施策,重点突破,有序推进。

1产业发展迎来机遇与挑战

“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是催生全新行业和商业模式的过程,为绿色转型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区域产业发展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创新要求高的挑战。以长三角为例,煤炭和石油消费量较高,从能源供应系统到能源消费行业,相应的重大基础设施面临主体性产业替换的巨大冲击,对低碳技术、零碳技术、负碳技术等技术创新的需求、应用的需求逐渐增大。区域产业的能源转型将导致高碳排放的资产价值下跌,引发较大经济波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社会观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将有力提升地区经济的全球竞争力。长三角地区是国家碳排放的重点区域,高耗能、高碳化能源特征非常显著。但是,在绿色低碳领域,如光伏产业,长三角是全球光伏产业链最完整、产量最大、企业和从业人员最集聚的区域。在“双碳”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催生各类新能源和低碳技术及材料蓬勃发展,为构建低碳、零碳、负碳的新型产业体系创造基础。同时,长三角地区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进一步打开清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空间,新的商业模式将逐步形成,低碳产业将以体制与技术创新形成低碳、低成本发展模式及绿色低碳投融资合作模式。

2区域产业发展低碳路径区域产业发展低碳路径

2.1明确中央和地方边界,充分调动地方積极性

碳达峰、碳中和是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若未从整体视角出发厘清发展与降碳的关系,就易出现“为降碳而降碳”的问题。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是发展范式转变,化碳排放约束为经济社会转型驱动力。归根结底,碳达峰、碳中和难在实事求是,难在可持续发展。全国已形成积极落实“双碳”目标的良好氛围,但还需警惕“双碳”盲热,严防战略推进中的发展误区。当前,各地、各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双碳”行动目标,但部分人存在认识误区,在推进过程中呈现懒政或冒进行为。一些地区以减碳结果为导向,只看数据变化,不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安全,简单粗暴地采取拉闸限电等行政手段减碳。部分地区认为碳达峰之前还有排放空间,加快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缺乏行动的自觉性和政治站位。还有一些地区空喊口号,没有行动;或是做表面文章,不改变发展范式,仍延续现有生产生活方式。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希望在“十四五”时期做出成效,为尽早实现碳达峰打下基础并获得政治上的筹码,忽视了对“双碳”目标的深入理解和对现实条件的调查研究,采用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等手段。碳达峰不是短期内“一窝蜂”的运动,而是长期的、多维度、多目标衔接协同的经济社会系统性转型的阶段性目标,必须依靠也只能依靠技术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倡导培育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来实现。在严控“两高”项目的同时,尊重市场规律,保障已经形成先进产能的单位优先发展,这十分考验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的能力、定力。鉴于“双碳”工作的艰巨性,一些地方难以轻易决断,习惯性地依赖中央分解目标、下达任务,主动创造碳达峰碳中和条件的意愿和能力不足。这将推延规划布局产业升级、能源脱碳的时间和进度,增大碳中和阶段的减碳压力。各地落实“双碳”战略的态度不容置疑,但职能边界和实现逻辑尚待厘清。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有“依赖心理”,习惯性地揣摩中央政策导向,依赖中央政府分解目标,从而缺少主动创造条件实现“双碳”目标的动力。因此,中央政府应负责制定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地方、部门职能,保障碳达峰、碳中和与全局目标衔接协同;地方政府应保质保量落实中央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2发展“碳金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一要从“双碳”目标不可能引致实体经济各种要素扩张的角度认识到,“碳减排”相关金融活动不可能因实体经济要素扩张而形成庞大规模;二要从实体经济的碳效率提升角度去认识“碳金融”预期收益的真实基础及其规模扩张的可信基础,要从“碳达峰”“碳中和”的认识误区角度避免“碳金融”的发展误区;三要从要素的“有效替代”角度来认识“碳金融”业务的本质是碳效率较高的金融活动对碳效率较低传统金融活动的有效替代。

2.3为防范低碳产业无序发展而带来的风险

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例,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应与传统汽车削减形成联动关系,国家层面、地区层面、企业层面,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必须与传统汽车规模削减挂钩,这样才能保障新能源汽车不形成新的产业过剩。全国应根据行业碳减排目标和行业技术替代进展态势,确定年度及中长期新能源汽车增长总量规模额度与传统汽车削减额度;各省市区、各企业获得新能源汽车规模额度,应与其传统汽车削减规模挂钩。原本不生产汽车的企业,可联合既有汽车生产企业以完成其挂钩削减任务。

2.4分析区域产业及能源结构

区域产业碳盘查工作的开展需要将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区域产业发展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涵盖区域全部产业能源活动、办公运营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体系。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要求规范及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指南,对产业开展历史碳排放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以及未来碳数据工作;根据碳排放数据对区域碳排放进行逐年分析和预测,摸清碳排放家底,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重点排放源数据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项目推出前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相对应,低碳环保政策出台前也应进行经济-民生影响评估,从而作出经济-民生-生态的平衡性决策。低碳环保标准应当在事前依法明确,不应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追加。事前明确企业进入的低碳环保门槛,尽可能减少事后的关停整改。低碳环保相关的治理,应追求长效机制,一般不作短期性的目标考核,以避免基层部门采取不考虑经济合理性和民生影响的短促减排措施。

参考文献

[1]钟茂初.“生态可损耗配额”: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机制[J].学术月刊,2014(6).

[2]钟茂初.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钟茂初.产业绿色化内涵及其发展误区的理论阐释[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4]史亚东.各国二氧化碳排放责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12(7).

猜你喜欢
双碳低碳产业
“双碳”目标下云南水利发展新常态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低碳经济视阈下的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引发“失败”实验中蕴藏的正能量
学佛能使世界变的更“低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