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劝说模式下的科技英语类课程思政建设❋
——以中南大学“铁路科技翻译”课程为例

2022-07-02 12:02
外语与翻译 2022年2期
关键词:铁路思政课程

邓 煜

中南大学

【提 要】优质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诸多教学实践的探索创新与案例总结,夯实课程思政内容。本文将修辞劝说模式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并结合科技英语类课程“铁路科技翻译”的建设实践,讨论如何通过人格诉诸、理性诉诸、情感诉诸以及时把握进行挖掘思政素材、优化教学设计和考核评估。文章概括了诉诸手段使用途径,包括思政挖掘三结合两路径、教学设计要内容重适恰、考核评估全过程多形式,并在具体课程模块的教学考评设计中落到实处,以期丰富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为科技类语言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1 引言

自从2014 年教育部在上海市高校教学改革试点过程中提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以来(徐锦芬2021:304),“课程思政”逐步从一个政治思想工作用语,演变成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罗良功2021:60)。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研究远超出课堂教学的范畴,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培养等(陈法春2020:13)。如果将对课程思政内涵的厘清视作初始阶段,那么深化优质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更多教学实践的探索创新与案例总结。也就是说,建设重心从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转移到“怎么做”“怎么评”。在这一背景下,涌现出诸多对建设模式的探索,但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多一些讨论,有利于开拓建设思路。

本文所介绍的中南大学“铁路科技翻译”课程,是带有一定跨学科属性的研究生科技英语类课程,笔者尝试引入修辞劝说模式,从思政素材挖掘、教学设计、考核评估三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提质路径。

2 修辞劝说模式下的课情学情分析

修辞劝说模式在西方学术体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远的影响。为了实现观点的传递,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强调通过人格诉诸(ethos)、理性诉诸(logos)、情感诉诸(pathos)及时机选择(karos)来促成“劝说的艺术”。表达观点者,要建立可信度与信誉,使用的论据要充分、典型、准确并且符合逻辑,内容要包含能与受众产生共情的元素,并且要注意表达观点的时机(Roberts 1951:25)。这一模式与我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传统智慧有相通之处,辩证地认识并应用于课程的价值引领,能提供多维的视角。

做好课程思政,教师必须准备好有价值引领作用的知识内容,让受众发自内心地认可与接受。教师若是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大先生”,受众就更倾向于接受教师的观点,以教师为榜样;课程思政素材若是挖掘合理、与教学设计配合自然,受众就更容易入耳入脑入心;课程思政若是践行真心感悟的传递,受众就更容易达成共鸣,发自心底认同;若是思政内容、教学内容切入时机最佳,受众就能在学习中自然接受价值观的传递,课程思政效果达到期望值。

以修辞劝说模式观之,“铁路科技翻译”的课程特色赋予其人格诉诸的优势,能促进受众对价值观传递的接受。这种人格诉诸,不仅限于授课教师的人格品行、学术权威与道德形象等,还包括课程自身的权威性、可信度和声誉度。本课程依托的中南大学和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平台,具有铁路科技建设和发展的先天优势。中南大学70 年来为国家铁路建设培养了大量专才,是国内最早一批开设英语专业的理工院校,在铁路及外语行业均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良好的声誉口碑。课程为满足轨道交通行业国际化人才需求,尝试对高校同质化英语教学开展特色创新,以翻译能力培养为本位,利用翻译理论、技巧及工具,来解决铁路建设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国际交流过程中的语言障碍问题。课程内容分为三大块:一是铁路通识知识,涉及线路轨道、机车车辆、信号通信、客运货运、高速铁路、城铁地铁等主题,有一定专业性,兼具科普性质,是另两块内容的文本载体;二是科技英语理论,包括科技英语文体特征、修辞审美、翻译转换、译者能力等方面的学理梳理;三是翻译理论与实践,有对翻译理论及应用翻译研究的探讨,也有覆盖铁路相关文本的口笔译训练。课程的这些特点,有助于吸引受众,并让受众愿意接受其中传递的知识与价值观。

诉诸手段的选择,取决于受众。用修辞劝说模式开展课程思政,同样必须基于学情考量。“铁路科技翻译”课程主要面向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在能力层面上,他们有一定科技英语知识及翻译能力,部分同学有翻译资格二级证书,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思辨思维能力仍需增强。在认知层面上,他们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对新兴事物接受快,知识面广,但较多经验来自于互联网,社会阅历相对简单。在情感层面上,他们有情怀,爱党爱国,厌恶西方对中国的抹黑,也乐于了解国外新鲜事物,有一定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分析能力。在价值观层面上,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巩固阶段,确实存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缺乏敏感性和判断力的问题,需要正确引导。值得一提的是,门门课讲思政,难免存在不带课程特点、不具教学设计的硬融入,相似雷同的思政内容可能在各门课堂上多次重复,学生会失去新鲜感和求知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结合上述课程与学情分析,思政必须要讲。高校本就是意识形态、多元文化交汇与交锋的前沿阵地,而科技英语教学更是必然且始终直接面对隐藏及渗透在知识和语言背后的西方主流话语、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杨金才2020:48)。“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陶行知1981:109)。认为只传授学科的“what”和“how”(Richards 2000:3-15),便完成了“教书”任务,其实是西方课程知识化、工具化、专业化的折射:表面上做到“价值中立”,却极易受到以知识形态出现的价值观念的侵袭。

思政又要讲得不一样,讲得有学术味。课程内容的跨学科性让“铁路科技翻译”能够也应该另辟蹊径地挖掘思政素材,减少与其他外语类课程的重复度,拓宽思政内容的覆盖面。课程受众的高阶性,则要求按照“两性一度”标准,用学术来讲政治,努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何莲珍2020:15)。与“金课”一样,需要“花时间、花精力、花情感、花钱,并用爱去建设”(吴岩2018:7)。

3 修辞劝说模式的应用

3.1 思政素材挖掘

“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功(韩宪洲2020:50)。情感诉诸手段及时机选择策略的选用,能为选定思政素材提供新视角新思路,有效提升思政案例吸引力。

实现情感诉诸,通常会借助鲜活语言来描述细节,举例子、讲故事或者图片等视觉辅助手段,来激发受众的积极回应。使用鲜活生动的修辞语言、形式多样的视觉辅助、打动人心的故事讲述来开展教学,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共情。本课程用原汁原味的地道英文讲解铁路,并辅以较多的图像与视频帮助理解,为“动之以情”打下基础。特别是整理了许多与铁路的建设、科研、外事交流有关的故事,通过“讲发展历史”“讲学校贡献”“讲名师故事”等方式,将课程团队教师对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的认知和感悟,传递给学生们。

图1 美国波士顿地铁站及站内设施(图片来源:Bing)

图2 长沙市地铁站及站内设施

故事的讲述配合生动语言、图像,能达成更好的效果。课程的车站模块,要讲解车站的结构、设施、功能及相关术语的双语表达。这里选择一个真实故事作为教学切入口,讲述授课教师在美国访学期间,搭乘波士顿地铁遭遇的标识不清、设施老化、体验较差等经历,并辅以波士顿地铁和长沙地铁站内图讲解,从而实现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将中国轨道交通迅猛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出行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缩小,甚至逐步反超的事实,凝缩到“地铁站”这一学生有切身体验的具体形象之上;实景图能给学生带来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再结合他们日常搭乘地铁的体验,很自然地为中国成就所鼓舞,激发学生增强本领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

由此可见,在服务教学的故事、图像、视频上做文章,要讲究时机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针对性案例,方能实现基因式植入,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价值传递与引导。这要求对教学知识体系以及可能涉及的思政素材类别有着整体把握和规划。

就本课程而言,所用教材为自编教材,各章节均或隐或显地设置了思政目标,体现“一条主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大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部2020)。当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语言使用变化演进,客观要求在教材基础上增添新语料,这就相应地要对教材及补充材料进行二次开发(刘正光、岳曼曼2020:21)。经过与培养方案中其他课程的比对,结合铁路特点,将“中国铁路发展成就和影响”“学校在铁路发展中的贡献”和“外语在铁路项目中的桥梁作用”作为思政挖掘的总纲。

在具体教学模块操作中,通过基于话题或基于语言的路径挖掘思政素材,实现铁路概况介绍、外语技能讲解及课程思政引领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有真实故事、高质量语言和视觉辅助的思政案例。例如,讲解铁路施工中的路基沉降处理时,选择青藏铁路使用“热管”处理冻土地基的故事,辅以中英文双语视频介绍,并结合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上的文章,介绍中南大学科研团队在冻土路基领域的理论突破。通过综合运用情感诉诸手段,用当代中国成就,鼓舞学生自信;用中南大学名师事迹,感动学生心灵;用伟大复兴需要,激励学生担当。

3.2 思政教学设计

在提炼选择好思政素材后,下一步就要适配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从理性诉诸的角度,教学设计与思政素材的配合要符合逻辑,才能更好地实现“晓之以理”。

完善课程教学设计与管理是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抓手(罗良功2021:63)。毕竟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思政化,而是在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价值塑造。它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拨出几个课时来讲思政,或者每节课挤出几分钟来讲思政,而是在尊重原有课程知识体系架构基础上,从理解一堂课、一门课,甚至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将培育和塑造价值观基因式植入课程。用好教学方法比用好课程内容,更考验教师的思政基本功。

本课程从理性诉诸的角度,强调建立思政元素、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三者间的逻辑衔接关系,提出“要内容重适恰”的教学活动设计原则。“要内容”,指教学多内容性设计,满足学生高阶性、挑战度的需要。综合运用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项目驱动教学和文本分析法,实现教学形式载体的丰富、方法手段的创新、学术内涵的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强化。“重适恰”,指由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为能力培养服务。因此,课程对二语习得及翻译教学法进行了梳理归类,作为教学设计的方法储备,据教学内容选择搭配使用。具体来说,在外语教学中综合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翻译教学综合采用翻译工作坊教学法、学习者语料库教学法、专题语料库教学法、职业档案教学法、翻译卷宗/日记写作教学法等,重在培养完成真实翻译任务和与市场客户打交道的实战能力。“要内容重适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参与,从而保证课程思政的效果。

在“地铁站”案例中,思政素材提炼只是第一步,教学设计是充分发挥育人功效的关键环节。讲故事引入后,围绕地铁站实景图对比,课程团队设计了两组教学活动,力争把这个思政点“做透”。第一组在课堂上完成,与中车集团波士顿地铁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视频连线,选择波士顿地铁站作为访谈背景,请技术人员介绍地铁站功能及现状,巩固教材上的教学知识点,给学生真实体验感。借此机会,请技术人员谈谈涉外工作中的语言障碍,以及国际工程合作项目对语言能力的要求,并与学生问答互动。在这一设计表面上没有讲思政,其实让学生们接触“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实践,增强对中国企业的自豪感。第二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要求学生完成对一位铁路翻译工作者的调研、访谈,以小组合作形式课后完成。学校、学院培养了大批援外铁路建设语言服务人才,师资队伍中也有众多经验丰富的翻译专家。学生们可以向学校活跃在行业一线的口笔译专家路旦俊、吴远宁等面对面请教,得到指点。作为研究生课程,要增加学术性、挑战度,指导学生利用这个契机梳理国内早期科技翻译践行人、中国科技翻译研究开拓者、科技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探索者杨寿康(单宇、李清平2016:26),曾任铁道部和联合国法语翻译、援助几内亚铁路建设的佘协斌教授等科技翻译界名宿的翻译成果和理论思想,要求学生对他们翻译作品及理论论述进行研读,提升学术视野,增强学生敬校爱校的情怀。

上述设计,是整个课程教学设计的缩影和折射。也就是,围绕教学内容,突出学术导向,强调与教学方法的理性衔接,让思政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合情合理地融入课程教学,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校友资源,让课堂得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延展。

3.3 思政效果考评

修辞劝说模式对思政效果考评的启发,主要体现在树立课程信誉度和完善课程考评体系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授课者开诚布公、正直诚实、仁爱有德;另一方面是课程的考核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达到有效目标,需要合理设置考评环节,加强与教学设计的逻辑关联,并明晰化考核要求。

本课程从理性诉诸的角度,审视教学设计与考核评估间的“伙伴”关系(Hughes 1989:2),将思政素材挖掘、教学设计、考核评估视作一个逻辑连续体,考核评估不是终极目标,是服务、促进教学的手段,对教学有很强的反拨作用。在考评环节设置上,力争做到“全过程多形式”,以考评过程全程化、内容综合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和标准导向化为指导,配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适机开展。

全过程多形式评估与教学设计相辅相成,形成呼应的逻辑循环:教学活动与考评方式一起设计,选择适恰的教学方法及评估手段;思政教学效果,要体现在考核评估的各项任务中,促进成果固化。再以“地铁站”教学设计为例,针对名师访谈的小组教学任务,课程团队设置了两项考评活动。其一是课堂分享,小组代表用五分钟时间简明扼要地汇报访谈收获,五分钟回答同学提问;其二是撰写访谈心得,不限定具体形式,自主选择,可以是论文、视频或者网络推文,鼓励学生修改完善后,向学术期刊投稿或者在学院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发布。课程所有考评环节的作业任务,都要求学生放入自己的个人课程档案,内容包括:翻译任务、反思总结、同伴互评记录、调研报告等,在期末提交作为教师过程评价的依据之一;另外,通过记录学习改进,促进反思性学习,将评价变成教学的一环。这些考评设置既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又深化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既丰富了教学设计,也增加了考核维度,课程思政成效也得到体现。

正如上例中展示,课程的考评环节设置强调抓住教学活动恰当的融入时机,顺应学生想去做这件事的意愿,合情合理地安排多形式考评活动,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成效更明显,也体现了大思政“三全育人”的要求。

4 课程思政实施:教学节段举例

前文结合个别案例,解释修辞劝说模式四要素在“铁路科技翻译”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思路。下面选择一个教学模块的实施过程,呈现具体步骤。

课程选择的路轨车模块,共包括9 个课堂教学课时以及1 个实践环节。将路基、轨道、机车车辆教学内容模块化,体现知识整体性理念和系统课程观。该模块的专业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路轨车的基本知识,了解轨道与机车整套技术组合及其发展演变历史,熟悉路轨车专业术语及其英文表述,领会轨道交通学科集成的概念。语言能力目标是让学生对路轨车专业文献进行英汉、汉英双向的口笔译,汉语表述符合行业规范,英文表述准确、地道,具备现场翻译的工作能力。价值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体会中国铁路人的奉献与牺牲,领悟我国铁路科研自力更生、勇敢创新的精神,培养有本领、有担当、有情怀的专业领域语言服务人才。

明确教学目标后,对教材及教学材料二次加工,对照课程团队提炼的思政大纲,从行业话题角度筛选思政案例,从语言教学角度来组织教学材料,让专业、语言、思政合理结合、逻辑连贯,并为下一步课堂教学设计做好准备,具体整合情况见下表:

表1 路轨车模块的专业+语言+思政素材提炼

针对上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库中选择适恰的教学方法组合,对每一堂课都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步设计,强调思政为教学、学术服务。表2 就展示了一个45 分钟课堂教学的具体安排。其中,综合运用了问题引导法、历史事件导入法、案例教学法,设计看图说话、小组讨论、同伴互评等教学活动,来适配教学内容。

表2 路轨车模块(电力机车及工作原理)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仅靠课堂内教学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将学校开放的资源融入教学设计中,在铁路园、科普馆、实验室等处开展认知及口译实践,邀请学校轨道交通专业的留学生参与,拓宽思政教学受众面,营造用英语来交流专业技术内容的氛围与契机。

考评设计针对教学活动,覆盖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意识融入价值引导的要求,并强调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估产出的多样性。表3 记录了实践考评开展情况。实践出真知,学生的所见所感,无形中激发对国家成就、学校贡献的自豪,同时将留学生纳入实践设计,既增加了国际交流的内容,也扩大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

考评与教学设计配合,为后面的教学深入提供契机,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与良性循环。学生实践任务产出进入个人课程档案,为教师考评提供客观依据。考评设计还注意丰富考核主体,以教师评估为主,引入同学互评,以及翻译委托客户(本实践环节中的外国参观者)的评价和反馈。通过这种跨学科、跨课堂的延伸,将学校的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增强了学生投身轨道交通国际交流的使命意识和实干本领。

表3 课外实践环节的教学活动设计及考核方式

5 结语

课程思政是在知识传递中实现价值引领。修辞劝说模式强调根据受众情况来把握时机,灵活使用人格、理性、情感诉诸,以达到最佳劝说效果,其理念及手段对课程思政建设有参考和指导价值,有助于让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教学。在这一思路下,“铁路科技翻译”课程思政建设针对学生发展需要,利用学校特色资源与平台,进行课程育人实践。在思政素材挖掘上明确思政主线,突出课程科技性特色,避免思政内容的简单重复;在教学设计上强调对思政内容的逻辑适配,让思政融入教学内容;在思政考评中,根据教学开展考核活动,实现考核育人全过程,并促进成果固化。在这个过程中,更收获了课程思政的溢出效应: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育人环境改善、自身教学能力提高。不仅学生受益,也让课程团队找到教师职业最纯粹的快乐。

猜你喜欢
铁路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一路欢声一路歌 中老铁路看点多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