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银色数字鸿沟之痛及弥合路径

2022-07-03 06:19李梦楠
文化产业 2022年17期
关键词:鸿沟银色媒介

李梦楠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智能化电子服务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出行、消费等社会领域和行业,数字化使社会治理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数字化和老龄化伴行的背景下,老年人的互联网适应情况和应用水平得到重视,但老年人受到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无法适应数字化生活方式,陷入了数字困境之中。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建构老龄化社会框架,促进老年群体实现自我价值,享受数字社会发展红利,成为建设信息化社会的一项重大挑战。

数字鸿沟和银色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概念及发展

数字鸿沟的概念源于知识沟假设。1970年,蒂奇纳等学者提出“知识沟”假设,该假设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长,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通过大众媒介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他们之间的知识沟将逐渐扩大。1995年,美国国家电信与信息管理局(NTIA)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当时美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群对互联网的采纳度和使用率均存在差别。

在知识沟和数字鸿沟的研究中,知识沟主要关注大众媒体传播效果研究,即通过大众传播,不同社会阶级的群体在知识或信息获取上的差距被扩大;而数字鸿沟主要研究信息传播技术,关注不同群体在互联网使用和采纳上存在的差异。

关于数字鸿沟的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理解数字鸿沟》(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报告中将数字鸿沟概括为不同社会经济层面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获取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机会以及使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方面的差异。有学者在对数字鸿沟的内涵进行解读时认为,目前主要有五种类型的数字鸿沟,即国际鸿沟、种族鸿沟、语言鸿沟、性别鸿沟和代际鸿沟。

银色数字鸿沟的内涵

在数字鸿沟研究中,老年人使用数字技术时遇到的障碍被学者彼得·米尔沃德称为“银发数字鸿沟”,即老年群体使用互联网时存在困难。有学者认为数字鸿沟可以分为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数字鸿沟在年代维度上分别表现为年长者与年轻者对网络媒体采纳比率、使用水平以及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2000年,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人口结构的“老”和媒介技术的“新”产生了强烈的冲突,“银发一族”的老年群体与数字化社会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沟壑,即年老者在使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上与年轻群体存在巨大差异,当青年群体不断接触并掌握新兴技术时,老年群体的“故步自封”,使其被数字化社会排除在外,导致其社会属性边缘化。

老年社会银色数字鸿沟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完善,数字技术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由于老年群体还未完全接入网络,他们在出行、医疗、消费等方面都无法享受智能化的网络服务,甚至他们基本的社会权益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网上就医、线上挂号与就医之困

近年来,“互联网+”强势进入医疗行业,新的就医模式已经出现。目前,全国各大医院相继推出线上诊疗服务,一般轻症从挂号、问诊、开药到支付费用都在线上完成;如果需要线下诊疗,患者则可以通过医疗平台进行网上预约,系统可以精准推算出当日到院和就医时间。而老年人通常会选择线下就医和现场挂号,挂不到号由此成为他们就医的一大难题。此外,医院开通了诊疗费电子支付,从线下挂号到就医再到窗口缴费,年轻人半小时就能完成的事老年人可能需要花费三个小时,老年人始终经历着“排队三小时,看病五分钟”的就医体验循环。

线上购买车票与线下窗口抢票之困

2011年以前,人们的购票方式是窗口购票,每当到了春节、国庆等人口流动的高峰期,都会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如今,随着网络购票的全覆盖,人们用手机就能在线上完成选座、支付、出票,即使遇上春运,也能购买预售票。然而,这种线上购票方式于老年人而言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他们仍普遍采取线下购票的方式,一旦碰上出行高峰,车站预留的窗口票在需求量和供应量上仍存在巨大差距,这使得使老年群体在这场“抢票大战”中处于弱势。

银色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

根据接触程度的不同,数字鸿沟在接入阶段和使用阶段分别被细化为“接入沟”和“使用沟”,根据浙江大学韦路教授等的研究,第三层面的数字鸿沟被称为“知识沟”。以下将从“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三个层面进行原因分析。

接入沟:技术权威阻隔老年群体的数字接入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观点,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拓展。而到了数字化时代,电子设备参与到人的共生过程中,手机作为最普遍的电子設备之一,已经成为人生活的一部分,但老年群体的电子设备使用情况却不容乐观。

技术作为数字时代的一种权威,老年人在接触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面临着相应的屏障与门槛,数字接入成为老年群体需要跨越的第一道数字鸿沟。智能手机、电脑等是数字化技术接入的必要条件,可是不少老人除了没有智能设备外,家中更是没有无线网络。信息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联网速率和智能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年群体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的比例较低,触网机会也越来越少。同时,电子产品昂贵的价格、网络经济成本的增加对老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提出了考验,使他们对数字接入望而却步。

使用沟:个体因素造成老年群体使用障碍

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指出,世界上许多地区和相当部分的人群都被网络技术体系所抛弃,不同人群、地区和国家在不同时间接触到新技术力量。这是当今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对于老年群体而言,网络是一种新生事物,他们需要重新学习网络技能,熟悉网络文化和网络用语。同时,老年群体在主观意愿上对使用网络具有排斥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弱,视力下降、手指灵活度降低、反应能力下降等身体上的不适都使老年人对使用电子设备产生退却心理。一部分愿意尝试的老年人在触网后也容易产生不会使用网络、学习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使他们产生心理挫败感和抵触心理,降低接触网络的意愿。D4988208-1C6D-433A-8CA0-409EF40F5BC0

知识沟:媒介素养缺失危害老年群体数字安全

知识沟具体指的是使用者应用数字化的信息素养,是由使用新媒体而导致的知识获取的差异。

作为触网较晚的群体之一,老年人在接触到网络时,网络技术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由于缺乏媒介素养,老年人在接触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往往无法辨别其真伪,不能区分有效信息和虚假信息。而且由于网络监管不够健全,大量伪科学和谣言出现在老年人的视野中。这些信息威胁到了他们的数字安全。除此以外,媒介素养的缺乏直接导致老年人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保护意识,大量的购物App披着“免费”的外衣窃取人们的个人隐私,“免费领红包”“免费送礼品”等就是打着“免费”的旗号获取参与者的个人身份信息,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保护意识薄弱的老年人往往会成为这类骗局的主要受害者。

数字赋能:银色数字鸿沟的弥合路径

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到来,“银色数字鸿沟”现象已经上升为社会发展问题。将老龄化与数字化相融合,让老年人在网络中找寻缺失的归属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技术层面:加快建设适老化媒介,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目前的媒介消费市场中,年轻群体展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无论是电子产品的开发制造,还是网络应用的产品定位,都以年轻群体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都致力于打造年轻化的网络产品。但对于老年群体而言,电子产品的外观、操作方法等都给他们造成了不便,形成了严重的操作壁垒。

首先,在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老年群体的使用需求和使用习惯应当作为适老产品开发考虑的首要因素,要针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开发设计出便于操作的版面,解决他们在界面操作上的困难;同时,要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设计出安全性能高、防诈骗性强的软件。

其次,开发专门的服务平台。要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人工指导服务,例如健康状况指导、政务服务代办等,切实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

个人层面:加强数字“反哺”,提高媒介素养

数字反哺指的是掌握现代社会新兴技术的年轻人对老年人使用数字媒体、网络和其他技术的教育辅助行为。数字反哺来源于文化反哺,家庭是年轻一代给予老年一代数字反哺的核心场所,因为家庭成员最能了解老年人的需求,也最能得到老年人的信任,能够帮助他们消除对媒介技术的恐惧感和排斥感。

在数字接入阶段,年轻一代帮助老年人安装无线网络及购买电子设备;在数字使用阶段,年轻人教导他们如何进行操作,如何通过网络获取所需信息,并利用网络开展网络社交。

家庭内部的数字反哺在无形之中重构了家庭形象,建构了新的话语表达,起到了稳定家庭环境的作用,同时,家人对老年人的代际支持对提高老年人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社会层面:消解“刻板印象”,彰显社会人文关怀

当前,对老年群体普遍的“刻板印象”是他们就应该过花鸟鱼虫、含饴弄孙的生活,然而,互联网的出现帮他们塑造了新的老年形象。当他们接触到直播、网络小说、短视频等互联网产品时,他们同样会展现出对新生事物的热爱。因此,媒体应当加强对老年群体的正面宣传报道,让社会大众及时修正对老年人的固有认知,消解对他们的“刻板印象”。

为了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社会,各类社会组织也应积极开展针对老年人的数字教育行动。首先,社区作为老年人集聚的基层组织,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技能、电子设备使用等主题培训活动,为老年人搭建网络技能学习平台;也可以在社区内开设网络技术互助小组,通过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还可以通过招募青年志愿者,设立数字技能咨询服务站。其次,可以在老年大学内开设符合老年人需求和兴趣的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化地教授网络理论课程和数字技能实践课程,提升老年人数字化应用能力。

政府层面:主导顶层设计,推动治理智能化

政府作为解决银色数字鸿沟的主导者,应加强顶层设计,实现银色数字鸿沟治理理念改革创新,落实权利主体和行为边界,将老年群体的数字化纳入相应技术管理体系,充分保障老年群体的数字化权益。在政策制定中,政府应聚焦医疗、出行、购物、娱乐等老年群体应用互联网的高频事件和服务场景,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强的制度保障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中就提到,到2021年底前,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总之,要通过具体政策,解决老年人在数字化运用中的实际困难,但在政策的具体细化和落实上,各级政府需要承担起责任,层级分工解决老年人技术运用难题,建立弥合银色数字鸿沟的长效机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弥合银色数字鸿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年人作为曾经的社会建设者和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他们应该享受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而银色数字鸿沟现象的缓解,需要从技术、个人、社会和政府等多方面入手,联合构建银色数字鸿沟的弥合机制,使老年群体加快融入数字化时代,共享信息科技成果。

参考文献

[1]P.J.Tichenor,G.A.Gonohue,C.N.Olien.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ted Growth in Knowledge[J].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0,34(02):159-170.

[2]曹荣湘.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3]韦路,张明新.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4):43-53+95.

[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D4988208-1C6D-433A-8CA0-409EF40F5BC0

猜你喜欢
鸿沟银色媒介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白银时代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潮水中央
浅析“老年数字鸿沟”的弥合路径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鸿沟为界
福尔摩斯·银色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