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媒体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报道

2022-07-03 06:19张丽霞
文化产业 2022年17期
关键词:民生群众

张丽霞

引言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民生的重要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什么是民生新闻?从广义上讲,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内容的新闻体裁。从狭义上讲,民生新闻是以平民视角展现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的新闻形式。不管如何定义民生新闻,都有一个共识,即民生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人文叙事和平民视角采写记录。这种从平民生活切入,反映人民生活常态的新闻,既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党和政府沟通和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因为民生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其接受主体范围广、社会关注度高、新闻形式多、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新闻领域中常有读懂民生新闻便可知晓社会发展方向的说法[ 1 ]。

同时,传播技术的迭代更新、快速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每天出现在各种传播平台的海量信息,并不完全由媒体和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也由受众自己生产。有些信息让公众真假难辨,特别是一些涉及民生的失真信息因为话题的关注度高而被反复炒作,这既误导了人民群众,也给新闻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带来了不利影响。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媒体平台做大做强,并对民生新闻报道给予重视,以客观详实的内容、丰富多样的形式、喜闻乐见的载体,传递本行业民生政策的权威声音、新闻事件的客观事实和本领域知识的专业解读,搭建起媒体受众与相关部门之间畅通沟通的桥梁,使行业媒体服务于本行业读者受众的同时,影响受众的家人和周边朋友,构筑抵御虚假民生信息、歪曲民生信息、主观随意发布民生信息的防火墙。

行业媒体聚焦于某个行业,一般有相对固定或特定的读者群体,其内容兼具专业性和知识性。行业媒体是主流媒体传播矩阵的重要成员,是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力量。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行业媒体应加大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借助其专业性、知识性和权威性优势,发挥其在业內和跨界的影响力,承担起正本清源、引导舆论、服务民生的作用。

行业媒体与民生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阐述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新闻舆论工作的“48字”方针: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2 ]。作为主流媒体传播矩阵的重要成员,行业媒体应在传播主流的民生新闻中发挥重要作用。

行业媒体的权威性有助于传递准确而真实的声音

行业媒体由于其由国家部委主管主办的背景,通常具备严谨的“三审三校”等采编审查程序,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对于本行业出台的民生相关政策法规,行业媒体能邀请到主管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权威解读;针对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痛点,行业媒体也可以邀请到行业内的权威人士进行释疑解惑,保持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谨性。

行业媒体的专业特性有助于厘清错误认识

行业媒体通常有较为深厚的行业背景,与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权威人士等有较密切的工作联系,对于行业内与民生相关的专业知识,可以找到合适的专业人员给予科学而严谨的解答,并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理清新闻事件背后的专业知识脉络,从而厘清非专业人士“想当然”的错误认识,引导人民群众完整、准确地理解新闻事件及其背后的专业知识,提前化解掉舆情和不满情绪。

行业媒体的特殊性有助于发挥特殊影响力

行业媒体除了正式在编的记者编辑队伍外,通常在全国各地都有通讯员或记者站,当地人作为通讯员,能有效提升对行业事件的捕捉能力和反应速度。分布广泛的通讯员队伍和采访报道经验丰富的记者团队,使行业媒体具有第一时间发现新闻、挖掘新闻、报道好新闻的独特优势。对本行业涉及的民生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在当地通讯员提供新闻线索的情况下,行业媒体可派记者赴现场,与通讯员一起采访当事人,编发新闻稿件,并通过自己的渠道与主管部门就民生新闻事件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协助主管部门发现和了解政策在人民群众中的落实情况。

随着党和政府出台的惠民政策的增多,以及各行业对民生工作的重视,行业媒体要充分发挥独特优势,进一步提升民生新闻的深度报道能力、延伸报道能力和专题报道能力,以其独有的民生服务能力影响读者,影响社会。同时,各行业媒体要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方针的指引下,在对民生影响较大的新闻事件上,相互补位、各用所长,协同作战、共同配合,为人民群众提供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人民喜闻乐见的新闻服务。

行业媒体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报道

进入新时代,行业媒体应该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下,传递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感同身受地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在策划采写民生新闻时,把握好四个“度”。

选好报道的角度

角度,通常指的是看待事情和分析事情的出发点。新闻报道的角度是记者在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

一个新闻事件,往往有很多个报道的角度;角度是立意的体现,也是媒体价值导向的反映。为什么同一新闻素材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报道效果,很大原因是角度不同造成的。若新闻角度选取巧妙、立意独特,会让新闻由平淡变得新颖,新闻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反之,则会落入荒诞怪谬的俗套,甚至背离核心价值,走向反面。

民生新闻以普通百姓的生活和需求为着眼点,但立足的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个角度为党和政府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民生视角的解读,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形势,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社会建设,看到美好的生活前景,进一步加深党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尤其是对一些刚性的政策法律的宣传,以民生新闻的方式进行宣传,能使枯燥的内容充满浓浓的人情味。D4988208-1C6D-433A-8CA0-409EF40F5BC0

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事无巨细的,无论以哪种形式做民生新闻,都不能只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停留在鸡毛蒜皮的小事和生活表面。这样的报道会使个别化的非理性话语掩盖住大众化的共性价值,个体立场代替群体性认识。记者在采访时,既要倾听个别群众的呼声,情为民所系;又要把握大众的共同心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民生新闻。

立意要有高度

高度,就是看问题、思考问题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新闻的高度是从宏观层面评价新闻思想意义的一个标准。

新闻事实是前提,有事实才会有高度。新闻高度是从事实中提炼和升华出来的。行业报站在行业的大背景下,通过透视行业中的人和事,来反映党和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虽然视角是从局部出发,但也是立足局部反映全局,立足行业发挥新闻舆论引领导向、团结人民、凝心聚力的作用。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领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领域之一,是媒体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实践场。习近平总书记说:“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这句话意味着,民心和党心相连,人民群众的事也是党和政府关心的事。民生新闻表面看似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基本生活有关,其实这些事既不小也不轻,这些事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党心民心。行业报在进行民生新闻报道时,需从行业所关注群体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里找到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相结合的点,以小见大,做成“大民生”新闻。同时,把行业的发展和出台的政策放在人民群众的视角下进行解读,让“硬新闻”在行业群体鲜活的生活中找到注脚,使新闻报道既有高度又让人倍感亲切。

内容要有温度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而民生温度指的是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生计生活状况。平民视角是做好民生新闻的法宝,所以,民生新闻要努力寻求、捕捉国家大政方针和百姓生活的对接点,找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共鸣点,才能增加民生新闻的温度。

做民生新闻报道最能体现温度的是反映聚焦在典型人物身上的真情实感。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梁衡曾说过:“记者是月亮,只有托起典型这颗太阳才能照亮自己。”[ 3 ]媒体是舆论传播的工具,也是通过舆论引导人的载体,需要用有说服力的典型来引导人、感化人。党和政府的政策、群众的意愿都会集中在某个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上,典型的导向力很强。如何才能让有温度、打动人心的典型支撑起新闻事实?从新闻实践看,只能靠记者在深入采访中发现和深挖典型。

对行业报的记者来说,做民生新闻报道首先要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行业所涉及的人群,贴近“人”这个民生新闻的主角。记者要直接走进采访对象的生产生活中,观察他们的生产过程、生活过程、社会交往、语言风格、心理动态以及社会环境、风土人情等,通过良好的人际互动激发采访对象交流的兴趣,使采访对象愿意敞开心扉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对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记者在交谈中需不断调整采访技巧,尽力与采访对象找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借此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把他们真实的心声表达出来。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采访对象所处的环境及行为举止,从采访对象不多的话语中准确把握其所思所想。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采访的过程是和采访对象交朋友的过程[ 4 ],只有通过真诚的交流,才能获得鲜活的信息,文字才能有温度、冒热气,民生新闻才能体现出民生态度、民生情怀。

思想要有深度

深度,指的是对事物理解、体悟的程度。报道的深度不是字数多,更不是事无巨细,而是要言之有物。有深度的民生新闻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会具有更深的感染力。

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杨振武曾说,记者要在天安门上想问题,到田间地头找感觉。记者要把田间地头看到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挖掘出更多不为人知的或根源性的新闻内容。把内容与思考结合在一起,将立意向大处和高处延伸,这样从平常的民生新闻中寻找出的值得探索的深度新闻才是真正的民生新闻,才能让读者读到不一樣的民生新闻故事。

我国是人口大国,每天发生的民生新闻很多,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射器,也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群众生活中既有正面、光明的事情发生,也有黑暗、负面的事情发生。行业报在做民生新闻时,记者需保持冷静的头脑,善于分析比较、独立思考,不能只看表面,以偏概全,不符合新闻的真实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客观地了解情况。采访一个事情,要搞清楚是个别真实还是总体真实,分析清楚内在逻辑和外部联系,准确恰当地描述事实,提出新观点、表明态度。

民生新闻的深度也需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民生新闻的语言不同于时政新闻或经济新闻,后两者的语言要求严肃严谨、用词准确规范,民生新闻更注重讲百姓听得懂的话。百姓的话很朴实,表达也较为简单直白,有时还是通过肢体语言、神态语言表达出来的,这需要记者深刻感知、细腻捕捉,借助记者的笔把这些语言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还需要把握好采访对象所处环境的社会文化形态,形成亲切地道的本土风格。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有助于提升新闻的深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逐步现代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更加充实。进入新时代,弘扬主旋律,讲好民生故事是行业媒体的重要任务和主要职责。讲好民生故事,不但需要记者掌握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和民生政策,提高政治站位;而且需要记者俯下身子,走进百姓生活,采写有烟火气、有高度、有温度和深度的新闻,充分彰显行业媒体在宣传党和国家政策,增强大国自信、文化自信中的媒体担当。

参考文献

[1]闫伟平,郭吉如.民生新闻在新时代的突破[J],新闻论坛,2021(11):120-121.

[2]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董岩,丁洪亮.跟梁衡学新闻[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

[4]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D4988208-1C6D-433A-8CA0-409EF40F5BC0

猜你喜欢
民生群众
城管执法的“民生温度”
民生故事,讲述幸福与温暖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不怕群众找我,就怕群众不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