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探索研究

2022-07-03 14:24符小桐林艳
文化产业 2022年17期
关键词:达斡尔族文化遗产物质

符小桐 林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象征,各个少数民族所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每个少数民族的瑰宝。北方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达斡尔族更是其中翘楚。正因如此,达斡尔族传统文化才得以代代相传。黑龙江省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传承和创新的前提是要了解,要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内容,比如,民间音乐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齐齐哈尔市的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以及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达斡尔族扎恩达勒;民间舞蹈方面的有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和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达斡尔族萨满舞;传统美术方面的代表是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的达斡尔族刺绣;而民俗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出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齐齐哈尔梅里斯区的达斡尔族“库木勒”节、达斡尔族抹黑习俗以及达斡尔族传统婚俗。这些都是黑龙江省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非遗的重要性以及以往传承方式的弊端

非遗的重要性

从民族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光要在具体的文化方面加强对于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要在充分理解它的基础上来保护与传承。也就是说,作为象征民族精神的重要代表,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从一定层面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意识。随着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地区城镇化的速度加快,达斡尔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游牧、渔猎生活逐渐减少,达斡尔族人失去了传统歌舞适宜的生活环境,会说达斡尔语的达斡尔族青年寥寥无几,会唱传统民歌的老一辈民间艺人越来越少、相继故去,这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断代的风险[ 1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使中国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众多少数民族都有其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面临失传甚至消失。面对现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保护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因此,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独立性的维护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以往传承方式的弊端

口传方式是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传承方式。作为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代表,口头文学、民族舞蹈、民族手工、民族知识,其传承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马克思曾经指出:“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2 ]这就可以看出,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境就是,当原有的社会基础发生变动,与其相适应的旧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能否生存下来的难题。就比如黑龙江省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手工技艺类项目,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越来越先进的高科技工具的出现,它即将面临生存危机。

1.管理不够科学

虽然我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已逐渐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具体实施起来仍然有阻力,因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是依据大部分现实情况进行修订的。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相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也不胜枚举,修订的法律制度涵盖得不一定全面。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通常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来具体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隶属于文化部。但管理工作要经过国家统计部门的批准才可以进行。而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较强的民族性,因此一部分保护工作就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上述两种情况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容易出现交叉。

2.人才不断流失

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往往是发达城市,而黑龙江省達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存在于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这就导致了很多高质量的高校毕业生会选择去发达城市寻求就业机会,正如2022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所表示的,公开资料显示,东北三省近十年间流失了近1100万人,并且这三个省份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加剧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壮年流失以及大学生异地就业,使得在当前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缺少的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大部分传承人难以承担起保护“非遗”的责任。由于这种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从而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人“断档”,影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

3.传承方式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会面临传承问题的困境,源于其单一的传承方式。比如,民间舞蹈的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和达斡尔族萨满舞需要传承人、师傅、长辈等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和达斡尔族扎恩达勒亦如此。无论是民歌还是舞蹈,都需要经过传承老师的多次示范以及细致的讲解,再加上学生的反复模仿与练习,才可以真正掌握其中要领。而如今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有效的现代化传播手段,严重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4.保护意识淡薄

“传内不传外”“传给师傅,饿死徒弟”的现象依旧存在。这种现象是因为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只传给本族人,使得民族文化断层,进而导致民族语言失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所持观念相对保守与落后,对于现代科技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不够了解,最终会使部分活态文化渐渐没落甚至消亡。同时,现在的年轻人并没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一是受主流文化影响,很少有人会主动学习及继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因为实用性不强,除了本民族人民之外,其他民族的人并不一定会使用该民族的语言,种种原因导致民族信仰淡化。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

增强文化自觉,提高保护意识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末倡导的一个重要学说。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文化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其发展的趋向[ 3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过程可以看到,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的素质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普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素质教育无关,大部分学校教育更重视对学生传统道德品质的培养,并没有在学校教育中贯穿保护非物质文化的理念。

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生存意识。达斡尔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在文化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达斡尔族人民自身的文化生存意识尤为重要,在各民族团结发展的同时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保护和传承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理论研究,培养专业人才

当前的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体系化的成熟指导。因此,要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及学者进行学术探讨,在各大高校中开展学术会议,还可将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纳入当地学校的教学课程,把达斡尔族的民歌、舞蹈、说唱等民间艺术作为学科素材运用到中小学教学中,使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从学校教育开始进行系统地传承和保护。

培养专业人才意味着要在一定范围内选拔适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有所发展的优秀青年人才,尤其是可以让曾经享受过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有志青年踊跃加入,最好由当地政府牵头组织,组建学习非物质文化的培训班,聘请达斡尔族的文化传承人作为讲师,提高年轻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以便更好地将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国家政策扶持,完善非遗体系

首先,在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政府的政策管理与资金投入是实践的必要保障,民族精英与民间团体的运作需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及热情支持下进行。政府力量的介入,使社会中的文化资本最大化地转化为经济资本[ 4 ]。

其次,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监管,以防某些目的不纯的地方企业或组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过度商业化。此外,为鼓励相关民间企业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政府将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等。通过录像、刻光盘等多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利用。形成非物质文化产业链的过程中,增强企业、社会组织的参与感,形成政府与企业和谐共处的模式。

最后,要根据各地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各个地区采取完全一样的政策与措施无法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只有因地制宜,提高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才可以达到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最终目标。

推广非遗产品,健全服务体系

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与利用。首先,为了满足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在线直播等多种新媒体渠道来宣传和科普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其次,为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于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象,文化传承人可以制作相关的文创产品,比如极大程度上保存和发扬代表达斡尔族特色的刺绣工艺品,并在梅里斯区的旅游景点对其进行宣传和推销。除此之外,将各个文化传承人精心制作的文创产品在博物馆进行陈列,让参观者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达斡尔族优秀文化的魅力[ 5 ]。最后,政府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服务产业相结合,不仅要在理论上做到宣传和推广,还要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吸引更多游客来黑龙江省达斡尔族参观游览,进一步向国人展示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还需要通过行政手段来避免不正当占有或过度商业开发的问题[ 6 ]。

要推进非物质文化產品和服务产业化。对于传承人的保护不止在技艺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的视野、修养同步提高,并且通过相对完美的艺术形式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赋予其时代内涵。“十四五”时期,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

加强合作交流,提升世界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新时代给了中国可以展示中国独特民族文化的历史舞台,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话语权也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既要做到学习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也要主动将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弘扬,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

保护和传承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留下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有机地结合内外部因素,一方面要提高达斡尔族自身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另一方面要改善外部环境,为达斡尔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使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新时代的挑战下顺利地延续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梁伟.新时期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的思考——以达斡尔族音乐舞蹈文化为例[J].大众文艺.2020(24):107-10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03):15-16+23.

[4]海宁.非遗保护实践中的文化重构——以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02):100-104+110.

[5]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8-29(01).

[6]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处境与对策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33(05):135-147.

猜你喜欢
达斡尔族文化遗产物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城镇化对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冲击
达斡尔族曲棍球学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