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处见真性情

2022-07-05 23:45冯道刚吴敏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莫兰迪

冯道刚 吴敏

摘 要:莫兰迪与阿利卡都是具象表现绘画的代表人物,二者都融合了具象和表现特征,也都受到了东方艺术思想的影响。对莫兰迪与阿利卡的具象表现绘画从形式语言、内容题材及创作方法三方面进行比较,对研究当下中国绘画艺术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具象表现;静物绘画;莫兰迪;阿利卡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一般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宁波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再生设计研究”(Y201941500)研究成果。

莫兰迪与阿利卡绘画代表了20世纪具象表现绘画发展的两个阶段,他们的作品都不是客观地再现物的形态,而是将表现对象、视觉感受和绘画语言共同融入绘画,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现实的事物进行表现。他们在艺术思想方面存在著某种认知上的相似点,但又各具特色。莫兰迪虽以细小的静物题材入画,但反映的却是整个宇宙的状态,作品中的平面性和几何造型是其绘画创作的突出特征。阿利卡同样热衷于对静物的描绘,但他却运用一种即兴的绘画方式,依靠自我灵感的爆发,即通过兴趣点去把握整个画面的协调关系。

一、形式语言

形式语言是艺术家对客观物象的表达方式,包括画家创作的形式法则和思想观念等。莫兰迪的绘画具有独特的形式语言和表达方式,他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静物的描绘,来寻找生活的真实意义,赋予静物一种生命感[1]。巧妙的构图、平视的画面以及大面积灰色块的运用,创造出一种静谧且悠长的意境美。莫兰迪作品中的主体往往出现在居中的位置,上下左右空间保持基本一致,画面四周留有较大的空间。这样的布局使人第一眼看过去感觉是物体真实地摆放在大家的面前,伸手就能够轻易触碰到,能产生一种对话的感觉。再者,瓶子垂直摆放,没有倾斜,物体的重心直接平稳地落在横向平面上,从纵向上也取得了平衡的视觉效果。另外,我们可以在画面中看到许多平直线,这些平稳的线条给人以稳定和协调的感受。莫兰迪运用这种构图,和画面中的形体、色调等其他元素相互结合,通过不断磨合和尝试达到了最完美的统一,取得了画面的整体平衡。莫兰迪的静物画不像伦勃朗那样追求光影效果、明暗关系和立体效果,也不像阿利卡的静物画那样,静物摆放高低错落,色彩富有层次变化。例如在莫兰迪的《静物》中,整个画面构图趋于平面化,以一种近乎平视的角度塑造丰富的形体,几个瓶罐呈一字形在桌面上摆开,瓶子、罐子相互依靠,前后重叠。这些物体在画面正中央的位置,并且左右留存的空间基本一致。为了强化画面的表达效果,画家特意拉长了瓶罐的形状,在几个蓝白色的瓶罐后面以重叠、挤压所产生的底图正负形关系,突出后面带把手以及带条纹的罐子,以此变化来重构空间关系,减弱轮廓线和物体的空间透视感。如果画面有所偏差,如物体比较偏向左边摆放,那么在其右侧,则会有与左侧空间相互对应的物体阴影,作为空间上面的视觉压缩。另外,莫兰迪很少使用鲜艳亮丽的色彩,其大多数作品使用的是灰色调。灰色调给人一种沉稳和成熟感,含蓄而朴素,宁静而又丰富。饱和度降低的目的其实就是在削减色彩对人情绪的强烈影响,让人们观看时能达到一种情绪上的舒缓和平衡。这些本来包含着各种情绪的颜色,比如危险或激烈的红色、神秘的紫色、忧郁的蓝色等,降低饱和度后就减少了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能营造平和、宁静、神秘和深远的氛围,使人感到舒适,情绪激动的人看到之后会觉得舒缓,情绪失落的人看到之后会觉得治愈。莫兰迪将三维的空间进行二维平面的压缩,给人一种纯粹的真实感受,这种平面性更加显现了画面中保持几何形态的物象造型。

阿利卡以推陈出新的独特绘画语言活跃于艺术界,成为最具影响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在观察阿利卡的绘画时,人们往往认为他的构图很随性,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他的每一幅具象绘画作品都经过了仔细推敲,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和审美习惯。他有时将绘画对象置于画面的中间,有时偏于一角,有时采用高视点的构图和抽象性元素。例如在他的作品《山姆的勺》中,一把银制的勺子孤零零地躺在桌布上,简单的几个褶皱构成了两个三角形的画面,这种构图既使画面稳定,又形成了稳定的投影和素描般的明暗关系。光从上方侧着进入画面,一只勺子处于布的中间,光线似乎从上方照着勺子,从勺子的高光方向中可看到窗户的投影,光在勺子上颤动,似乎还残存着用过的温度。这种写生方式的形成,使如此平常的场景被画下来。由此可见他一直追寻光的变化,以光塑形,以光设色。阿利卡将物象的固有色彩尽可能扩大化,追求其固有色,如其《在餐具柜上放着的两个苹果和三个梨》中,人们就能看到阿利卡对色彩运用的独到之处。画面中的两个苹果与三个梨是静物本身的固有色,自然的光线照射在真实而平凡的物体之上,依靠忠实的观察来挖掘自然的本真色彩,单纯的色彩关系和对比协调关系使画面给人一种简洁明快之感,静物的质感和造型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在《毛巾与被单》和《三件衬衫》作品中,我们又能明显看到其对大面积高纯度色彩的运用,这一形式增强了画面的视觉表现力,加上对光感的追求,画家极力创作出一种主观真实的存在感。除了固有色和高纯度色彩的运用之外,阿利卡也喜欢用大面积的灰色和黑色来协调画面,四类色彩之间相互促进与协调,共同形成了阿利卡绘画的色彩特质。

莫兰迪与阿利卡分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家,其作品形式及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在构图形式、色彩运用上存在着不同之处,但从具象表现角度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二者的作品又具有相似性,都通过各自的艺术语言去认识、感受和理解真实的存在。

二、内容题材

题材的选择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画家的审美情趣往往都是通过题材表现出来的。莫兰迪一生所画的主题几乎离不开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些瓶子、盒子以及杯盘罐碗等,这些日常生活中无足轻重的物品在他的油画、版画、水彩和素描里被反复呈现。莫兰迪意识到对事物同与异探寻的重要性,以及这种题材限制所带来的重复性,力图找到这些纯粹而单一的形体带给我们的单纯的审美愉悦感。莫兰迪最初深受塞尚风景画和静物画的影响,但经过兴奋、茫然、探寻后,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探索。从莫兰迪对静物的描绘上,我们能够看出画面中只有几个简单摆放的瓶罐,没有衬布、水果和其他形状复杂的物体。这种题材的表现或许对于大多数艺术家来讲都是一个难题,如何把握静物之间的形体特征和空间关系,如何控制画面的色彩关系和光影效果,都需要画家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物体的各种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它们的真实特征。为了表现物体真正的样子,莫兰迪选择了这些最简单、平凡的物体和形状,故意舍弃了多余的表达,打破常规的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莫兰迪的绘画空间呈现出一种更为纯粹的感性,其随着物体的聚集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事物与绘画的关系如同光线与尘埃同时出现,让我们意识到时间的流动性和空间的永恒性,以简单而真诚的态度感受物象中的变化。

与莫兰迪始终如一追求静物主题不同,阿利卡的具象绘画题材涉及多方面,尤其是他孜孜追求的肖像、风景和静物。虽然阿利卡经历过二战,但他却从来没有画过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他热衷于人物肖像画,热衷于对熟悉的人的描绘,画面中几乎都是他的朋友、女儿、妻子和自己。他对人物主体的生动描绘唤起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美的深刻认识。自画像是艺术家内心精神世界的现实表达,是表现自我与探索自我的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阿利卡从各种角度的自画像中展现个人的魅力,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力量,传递着艺术家在短暂的时刻经历的瞬间变化。除了肖像画和静物画外,他经常描绘生活中的某些片段,例如《工作室的窗户》表现的便是阿利卡工作的空間,挂在墙上的油画、木质的楼梯和看似随意摆放的画布构成了饱满的画面。阿利卡的创作题材比较广泛,即便是他热衷的静物,也与莫兰迪有着不同,但二者又都来源于生活的片段。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物,有意识地截取生活空间中任何一个细微处,都有可能描绘出一个完整的世界。正是这种对待日常生活的情感,使得他们的绘画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永恒感。

三、创作方式

观察莫兰迪的绘画可以发现,其对静物的观察视角和画面所呈现出的空间几乎都是平视视角,这一独特的观察角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现物象的完整外形[2]。平视视角比仰视和俯视更能够让人获得进入这一空间的感受。平视角度反映出画家的一种世界观,即平等、近距离地看待万物。在水平画面中固定使用一定数量的静物,并根据画面的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静物的数量,调整或置换静物的位置和朝向,改变或调整画面的尺幅,静物本身未变,但整个画面却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平视角度能弱化距离感,使主体和静物变得亲近,甚至将自己的特性和静物的特性相融合,并不是将客体与世界分离开来。空间、物象、光色都是趋于单纯与概括,不追求丰富的细节,呈现出简约的画面感,单一而纯粹的静物通过秩序的变化而显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莫兰迪极力寻求这种简约的创作方式,舍弃真实世界中物象的复杂层次以及表面的纹理特征、光泽反射和其他物理特征,将所看到的物体提取和概括成基本的形体和色彩,不再追求静物之间的空间纵深感和立体感。莫兰迪模糊了静物的现实空间,削弱空间和物象的现实身份,即模糊了实在地面、桌面、室内或是旷野的现实特征[3]。同时,他的画面质朴、简约,极具东方意蕴。其绘画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的艺术是一致的,画面中的静物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外化,画面深处体现着中国艺术的审美精神。

阿利卡的绘画从抽象转向具象后,他一直思考绘画方式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从阿利卡1965年以后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他试图打破传统的视觉模式,努力创作一种生活瞬间的记忆。在他看来,绘画就是一种对生活中形状不同的物体进行抽象转化的过程。严谨的观察使阿利卡慢慢放弃了以往创作中使用的绘画语言,而逐渐以独特的观察方法与具象绘画方式认识世界,这是他在对抽象绘画的创作体验后做出的新选择。阿利卡的创作方式是独特的,不需要提前在画布上预设草图,也没有任何形式的底图,而只需要找到他绘画的兴趣点,由这个点开始辐射到整个画面[4]。阿利卡的绘画作品大都依靠这种兴趣点的创作方法来完成。将阿利卡的静物画与莫兰迪的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莫兰迪形而上式的画面所传达出的永恒性,阿利卡的写生更倾向于记录瞬间的视觉印象。阿利卡的绘画形式不同于莫兰迪那种较为平整的用笔,而是用一种“流动”的笔触,使画面用笔自由而随性,快速捕捉事物的精彩瞬间。这样的画面效果给人一种粗糙而有力的书写感,类似于中国画的皴擦笔法,能产生生动的体积和质感,形成虚实相间的纹理效果。阿利卡的作品画面中颜料处理得很薄,这样的处理方法让画面的色彩有一种纯净的感觉,表达出一种纯真、自然的效果。在色彩运用上,他一直坚持避免光源色对物体固有色造成影响,且在色彩选择上倾向于一种简约美,调色板上的颜料越少越好。阿利卡从抽象返回写实时,绘画方式的转变并没有给他带来限制,而是将之前抽象绘画所训练出的形式感与自己对于“真实”和“存在”的理解运用到具象绘画中,绘画作品不仅是客观上的写实,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真实感受。

比较莫兰迪与阿利卡的具象表现绘画,我们能够大致看出莫兰迪的静物绘画首先是他要画的东西,是一个选择、认识和理解对象的过程[5]。而阿利卡选择一种“即兴”的创作方式,绘画不在于记忆、理解和重构,而在于观察。由此可见,他们的具象绘画作品在形式法则、观察方式和创作方法上存在着细微差异,各具特色,但在艺术思想方面又存在着某种认知上的相似点。

四、结语

莫兰迪从生活的细微处着手,始终以静物为创作的题材,热衷于从平凡的世界中探讨生命的意义,其作品从造型语言、形式法则、创作题材以及色彩的运用等方面都反映出莫兰迪与众不同的艺术审美观。人们从他的画面中可以感受到淡泊平和、宁静致远的气氛,作品本身也达到了物我相融之境。阿利卡从抽象绘画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感悟到绘画的意义不在于记忆和想象,而在于平时的观察,通过视知觉的方式去理解和表现世界。他们的两种对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丰富和发展了20世纪的具象表现绘画艺术,也对当代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启示,使人们重新思考从平凡生活中探寻生命真谛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鲁三妹.浅析莫兰迪绘画语言的生命感[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51-53,57.

[2]李秋.静观纯粹:乔治·莫兰迪绘画浅析[J].艺术评鉴,2020(4):45-46.

[3]王羲.论《乔尔乔·莫兰迪写意油画》[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6):193-194.

[4]汤宁容.可见之诗:阿利卡的具象表现绘画[J].中国油画,2021(5):77-78.

[5]康乐.重新理解与反思观看:莫兰迪与阿利卡具象表现绘画的意义[J].美术界,2018(4):86-87.

作者简介:

冯道刚,硕士,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人居环境设计。

吴敏,硕士,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艺术创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莫兰迪
不可思议的单纯
——莫兰迪的艺术
莫兰迪:在淡泊生活中寻觅平静的艺术
莫兰迪笔下的高级灰
莫兰迪,用颜色抚慰世界
莫兰迪绘画表现语言的特征
钟爱莫兰迪
他的瓶瓶罐罐和我的花花草草
莫兰迪的夏天
安静地欣赏几支花瓶
时间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