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塞利兹绘画作品中的形式感

2022-07-05 23:45黄宇婷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5期

摘 要: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因处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其艺术作品中具有特殊的形式感,巴塞利兹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绘画作品中的形式感更具有特殊意义。巴塞利兹绘画作品中绘画形式感体现在作品中的笔触、色彩、情绪的表达等,这些作品中的形式感都离不开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及艺术家个人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巴塞利兹作品中的形式感体现在其对艺术的新的思考、对画面语言的解构重组,其绘画作品的形式感对中西方后续的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形式感;巴塞利兹;新表现主义

一、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中的形式感

(一)形式感概述

朱立元在《美学大辞典》中对于形式感的解释是“客观事物的外观形式引起人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外观形式包括由色、形、声等外形因素所组成的外形式和运用这些因素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以完美地表现内容的结构的形式。包括色彩感、形体感、节奏感和对结构等形式美的感悟。

绘画作品中的形式感是指艺术家或者观众对画面中的绘画形式要素的一种视觉感受。绘画中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不同的绘画形式会给予我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绘画作品中的形式感源于艺术家本人内心的思想情感及审美感受,绘画作品中的形式感可以使艺术作品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内在的联系,它是艺术家与观众沟通的桥梁。

(二)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中的形式感

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绘画艺术中的形式感大多源于他们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也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新表现主义绘画的重要原因。德国新表现主义与表现主义有着莫大的联系,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作品中通常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画面中呈现的焦躁与不安的氛围使得它们明显区别于其他绘画作品。战争的创伤使得艺术家在创作中会对艺术形象进行主观的扭曲变形,那些不完美的、丑陋的、狰狞的人物形象更能抓住观众的眼球。艺术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想法都体现在艺术创作之中,比如,巴塞利兹的形象倒置作品、里希特的模糊图像等等。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会在作品中更加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对政治文化的理解,以及对艺术本身的看法。

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作品往往更加主观且更加自由。这种自由性首先体现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色彩上,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中的色彩是具有强烈的“极端”属性的。从色彩原理上讲,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中的色彩往往并不“和谐”,艺术家通过这样的表现手法为画面营造焦躁不安的氛围。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作品中,画面中的色彩浓烈夸张,但又对色块的把握极度严谨,通过反差的色彩视觉效果来强化主题的心理暗示。

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伊门多夫的绘画作品中政治特征更为明显,在画面中想表达的现实性問题也更为突出。与此同时,伊门多夫作品中的色彩情感隐喻性也随之增强。以伊门多夫作品《我向G展示一条毛毯》[1]为例,其整幅画面色彩较为阴暗怪诞,整个画面传达给观众一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人物面部上中色块好似被窗外的灯光照在人的脸上,模糊又清晰,与人物手中的花布毛毯在色彩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色彩在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的手中得到了完美的应用,不仅可以表达艺术家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还可以表达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感受。

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作品中的笔触线条是非常狂躁的,艺术家并不会去在意某个细节、边缘线或是其他地方的准确性,他们往往在意的是对整体画面的把控,画面中的线条往往都具有很强的冲击力,笔触奔放的活力在画面中显得更加突兀。然而这正是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想要的。

二、巴塞利兹绘画作品中的形式感

(一)倒置形态

巴塞利兹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之一,其绘画风格比较鲜明,同其他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一样,巴塞利兹试图在画面中打破常规,比如他的系列作品“倒置的形象”。巴塞利兹试图打破人们对原有世界的固定认知,试图去建立一个新的绘画秩序。巴塞利兹试图通过结构倒置的方法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体验,这也为巴塞利兹的绘画开辟了新的道路。

巴塞利兹“倒置的形象”系列中的第一张作品《倒立的森林》的灵感源于马萨乔的《圣彼得的牺牲》。在古典绘画构图中,三角构图是最基本的构图,同时也是具有很大弹性和视觉冲击力的构图形式。倒立三角的构图会打破画面的平衡感,会使人在心理上觉得不安。在构图上,人物形象的倒置同样可以给予观众视觉上的冲击。

巴塞利兹的倒置作品并非作品展览时简单的上下颠倒,而是艺术家在对画面进行构思的时候就已经用一种“新”角度去对艺术进行思考,在创作的过程中,倒置的图像就表现在画布之上。这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对原有的绘画理论、艺术思维模式的打破。这种倒置的画面颠覆了以往绘画的秩序,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艺术”及“艺术的定义”。

(二)画面切割

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理解离不开社会因素的影响,当时的社会动荡,在1948年德国一分为二,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深受其影响,在巴塞利兹的绘画作品中开始出现画面切割的表达形式。巴塞利兹把社会因素带到他的作品之中,这也是巴塞利兹绘画作品的形式感之一。巴塞利兹所表达的画面切割也是把同一对象进行几等分切割后,对画面进行重组。以巴塞利兹作品《画家》为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明显被等分,人物形象的割裂象征着德国的现状,人物形象与树干交替出现在画面中,且人物形象失去了原有比例。艺术家主观放大了想强调的部分,并试图用这种画面的分割感引起观众的共鸣,以及去建立其独特的绘画形式语言。

同其他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一样,巴塞利兹非常注重在作品中进行自我表现,其作品个人特质十分鲜明。在巴塞利兹早期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其对于绘画语言的不断尝试与探索。巴塞利兹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绘画秩序,于是,他选择把描绘对象进行解构与重组,并试图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巴塞利兹切割形式的作品也不完全是以水平切割等分的形式处理画面。以巴塞利兹作品《一只大狗》为例,巴塞利兹对于画面的切割并没有按照等分的原则去切割画面,而是选择对所描绘的客观对象进行解构与重组。巴塞利兹画面中“切割”的形式感源于他内心渴望去颠覆人们对艺术的固有认知,试图去建立新的绘画语言体系,是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反叛。

(三)色彩氛围

爱娃·海勒在《色彩的性格》中系统讲述了人类情感与色彩之间的联系。巴塞利兹早期的作品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其画面中的色彩大多为黑灰色,整个画面充满了创伤与恐惧。早期人类惧怕黑暗,向往光明与太阳,所以,黑色就与黑暗、沉痛、压抑联系起来。这些黑灰色反映了德国人民群众饱受战争摧残的痛苦与不安。

黑灰色调的画面让人不禁想到另一位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基弗,基弗的作品自始至终都饱受德国战争的影响,其画面始终保持着黑灰色调,代表了德国战后的阴影像铅铁一样沉重,像死亡来临前的乌鸦飞过麦田般凝重。他的作品中的黑暗色调也给人压抑和恐慌的感觉,斑驳、烧焦、狼藉、荒凉,高高的地平线让人无处逃离,暗色的金属、灰色的氛围迸发出一种强烈的历史重量感,让人感受到压迫、威胁、窒息。

以巴塞利兹作品《新形象》为例,画面被痛苦与黑暗的氛围所笼罩,人物造型极具夸张性且失去了正常比例,极其不和谐的人物关系为画面增添了惶恐不安的氛围。画面中大面积的纯色及巨大的作品尺幅都非常吸引人的眼球,大面积的红色、绿色、土黄色在画布上极具视觉冲击力。受社会文化影响,人们迷恋“英雄主义”,这对巴塞利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画面中的色彩氛围的选择影响极大。

在巴塞利兹经典作品“橙食者”系列作品中,人物形象不再受战争因素影响,画面的色彩饱和度再次提高,画面颜色更加纯净,天蓝色、深红色、橙色在画面中极度和谐。在巴塞利兹最新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的色彩饱和度变低,画面中色彩的碰撞在慢慢变弱,整个画面变得柔和。

(四)奔放的笔触

巴塞利兹同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血脉相连,他们都擅长创作尺幅巨大的绘画作品,夸张的人物形象在视觉上给观众极大的冲击力。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中的笔触十分富有视觉语言性,笔触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重要语言,也是巴塞利兹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以巴塞利兹作品《来自东方的女人》为例,画面中的人物倒立出现在画面中间,画面背景中红色与蓝色纠缠在人物的脖子上,仿佛被死亡阴影笼罩着。这种粗放狂野的笔触象征着生命的力量,画面中狂躁的笔触给人们以暗示,传达出更多的情绪给观众。

巴塞利兹绘画作品中的笔触也是它绘画作品中形式感的表现手段之一。笔触线条作为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段,在画面中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根据艺术家的主观情绪,运用笔触在画布上形成艺术家所需要的点、线、面。这些元素对于画面的切割、画面氛围的营造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中的壁画证实,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十分注重对笔触及线条的运用。在人類社会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线条笔触的重要性。

巴塞利兹作品中画面中倒立的人物造型运用了大量的线,让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变得轻松活泼,线条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使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形式感。将线条的长短、粗细、走向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给予画面独一无二的视觉效果。巴塞利兹对于线的把控十分出色,因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尺幅较大,艺术家在三到五米的画布上把控线条的走势方向,并确保线条的流畅性,可以说是相当不易的。

(五)自由意志的表达

巴塞利兹的绘画作品很像小朋友的随手涂鸦,但是仔细观察其中的色彩构成,就会发现画面背后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中浓郁的色彩、大胆的线条、概括的形象无疑是艺术家对自由意志的表达。巴塞利兹的绘画语言极度概括与简练,所以其更加重视色彩的表现力。以其系列作品“橙食者”为例,画面中的色彩饱和度极高,笔触奔放,造型语言概括简练,用笔急促而富有力量感,倒置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反差感,又因德国新表现主义作品巨大的尺幅,画面中巨大的倒置形象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巴塞利兹经典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对色彩的运用炉火纯青。巴塞利兹在一个访谈中说过,他对于画面中色彩的把控是自由的,并没有按照人们对色彩的一般印象去营造画面的氛围,重要的是画面本身。

在巴塞利兹的作品《德累斯顿晚餐》(图1)中,可以看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式的水平构图,画面中浓郁的色彩明亮高亢,淡黄、橘色、天蓝、大红色饱和度极高,整个画面呈现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巴塞利兹后期的作品《两个没有影子的女人》(2019)、《涂黑绘画》(2019 )等的画面更加自由,人物形象也更加舒展,线条的运用、人物比例、色彩搭配等也更加主观,更加自由。

三、结语

巴塞利兹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其艺术理念及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对于当今的艺术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了解巴塞利兹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对于德国社会文化及民族精神的继承性。从巴塞利兹对艺术形式的不断突破,对原有的艺术风格的不断探索中,可以看出巴塞利兹在艺术方面的活力及惊人的创造力。巴塞利兹作品中的形式感与其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等息息相关,他所描绘的画面都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巴塞利兹通过画面的形式语言令作品更加纯粹,利用艺术家本身强大的自由性与对艺术独特的见解赋予了绘画作品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元赫.颠倒与重塑:解读巴塞利兹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9.

[2]张璐.乔治·巴塞利兹的艺术形式[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3]刘蓓蓓.论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中形式感的实现[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4]刘海平.绘画的“回归”[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2.

[5]陈刚.巴塞利兹作品中的身体意识[J].美术教育研究,2014(24):36.

[6]张一琤.艺术语言与艺术家身份认证[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3.

作者简介:

黄宇婷,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造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