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绘画艺术探析

2022-07-05 23:45唐莉娟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丰子恺美育漫画

摘 要:通过对丰子恺绘画作品的艺术特征、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的分析,感受他的绘画作品中将中国传统的笔墨表现形式和西方构图方法相结合的意趣,及用简洁流畅的线条描绘出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通过学习丰子恺的绘画理论及绘画作品,把创作艺术和鉴赏艺术的态度运用到生活中,用艺术来提高人们的审美,提升个人修养。

关键词:丰子恺;漫画;雅俗共赏;美育

丰子恺是我国家喻戶晓的艺术大家,一提到漫画,丰子恺就是一个不能绕过的代表性人物。近年来,对丰子恺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的研究也逐渐丰富和深入。正如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所说,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在艺术风格上所表现出来的佛心禅性,对万事万物的悲悯之情,对童心的终身追求,在中国艺术史和艺术教育史上都影响深远,并且有许多值得当代大学生和教育者学习的思想内核。

在艺术特征上,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呈现出的独特的艺术特征是雅俗共赏。艺术评论家、文学家对丰子恺的作品赞誉有加。就像叶圣陶所说:“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一种不曾有过的乐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丰子恺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家,即使是对他的艺术思想了解甚少的普通群众,也会在各种出版物上对他形神皆备、风格隽永的漫画有或多或少的认识。就像丰子恺评价对他影响至深的艺术家竹久梦二的作品一样,“这寥寥数笔的一幅小画,不仅以造型的美感动我的眼,又以诗的意味感动我的心。”这样的艺术追求贯穿了丰子恺艺术生命的始终,他的创作也体现出一种曲高但是又不和寡、诗性又美感的艺术风格。哪怕是没有受过艺术训练的孩童,也能看懂丰子恺的漫画,明白画中所描述的故事、景物。成年人能透过清晰明白的画面,了解画中所传达的或戏谑或嘲讽的寓意。受过艺术训练的专业人士,能从构图、用笔、用色上看到其作品的章法和艺术性,体会到含蓄、简约、隽永的美感。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丰子恺用中国的笔墨表现技法,融合了西方的构图方式和色彩理论,呈现出一种相得益彰的和谐面貌。丰子恺在《艺术修养基础》中介绍了八条构图原则,都是类似西方现代构成关系的表达。中国历代画论中,对艺术品的整体艺术风格、表达的审美意趣的描述很多,但是对具体的方法论讲得比较少,唯恐落入为技术而技术的“匠人”气质。这就让后世学习绘画的人,在落实具体的造型、构图上,大多数是通过自身的体会和总结来进行艺术尝试。但是,和中国传统的重视对艺术风格、艺术思想的传达,轻视操作技巧不同,丰子恺在构图中采用了很多具体的量化的描述,比如他认为,画面重心的安排不宜放在画面正中,应该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丰子恺在构图原则上提到的多样统一、相互照应、画面均衡、虚实对照、曲直对比等,都是现代设计反复研究的课题。将自己的艺术创作归纳总结成切实可行的学习道路,是丰子恺最大的成就之一。在东西方激烈碰撞和交流的时代,要么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的传统派,要么是求新求变、打倒传统的维新派,丰子恺用自己的坚持达到了一个极难达到的境界,真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丰子恺用现代的眼光看待构图方式,但是使用的却是中国最传统的绘画方式——水墨。在丰子恺的画中没有看到任何的生硬套用,没有简单的“嫁接”,而是呈现出一种非常和谐、圆融的艺术面貌。在丰子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诗画结合的文人意趣,在用笔造型上,大量使用中锋,笔画停蓄有含蓄之美,在顿挫和节奏中可以看到丰子恺的笔意,笔法雄浑厚实,体现出一种质朴天真的美感。实际上在丰子恺的艺术实践当中,在作画方面有所停滞的时候,他就会练习书法,在练字的过程当中能够有新的收获。

丰子恺的漫画作品中,用充满着亲切感和人情味的表达方式,传达着真善美的魅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不同时代每个单独的个体的审美偏好各有不同,但是对生命、人性、人心的意义的追问是相同的。这也是丰子恺的作品能够穿过时代的长河,奔流至今,仍然那么感动人心的原因。在丰子恺的作品中,充满着“万物皆有情,万物皆平等”的悲悯意识,以一种超越世故的态度和智慧来打动读者。这种充盈在自然、生活和心灵之中的美,感染着每一个欣赏作品的人。正如丰子恺所说:“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也正如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说的那样,“人人都是艺术家”,只要人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用最纯真、最本性的东西参与社会、解读社会,使得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朱自清曾评价丰子恺的漫画:“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本是清朝诗人龚自珍的名句,指的是脱离了枝头的花朵并非没有感情,就算落入泥土也愿意化作养料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丰子恺在画中描绘了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们在漫天飞花中愉快玩耍的场景,将小孩子比作是未来的花朵,呵护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画中的小朋友和母亲都身穿长衫、袄裙,是当时人们的平常穿着,一百多年前的诗句放在这里却非常自然而贴切,呈现出一种欢欣、明快、充满希望的景象。在构图上,柳条和落花的动势与地上的小草、孩子们欢呼举起的手臂相呼应;在用色上,小朋友的衣裙和纷纷飘落的花瓣,使用了饱和度较高的颜色,整个画面清新明快,场景质朴,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非常有感染力。

宋代谢无逸的词“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描写了闲适的消夏生活,同时也有人走茶凉、曲终人散的淡淡忧愁。丰子恺的画中描绘了空空的竹椅,几只茶杯和一盒香烟,栏杆外,一钩新月半悬在太空中,那么静谧空灵。这个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那么熟悉,人们仿佛可以看到就在刚才,宾主相谈甚欢,是如何的热闹喧嚣,如何的畅快淋漓,而人走茶凉后,看到空空的座椅和窗外的新月,油然而起一丝的落寞和忧伤。宋人的所思所想与现代人自然大不相同,但是对聚散无常、人生无常的感叹,曲终人散后的落寞,又何其相似。隔着千年的岁月,一张寥寥几笔的漫画,一句寥寥几字的诗词,仿佛让我们和词人在时空隧道里遇见,彼此会心一笑,明白了彼此内心的感受。

从上面的例子就能看到,丰子恺的古诗词漫画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对古诗词进行了现代化的诠释。古诗词的意境犹在,更有现代的生活情趣,不是板起面孔进行道貌岸然的说教,有令人亲近的“烟火气”,让人感到熟悉和温暖。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一听到古人、古文、古画就大摇其头,嘴里说的是“太高深、看不懂”,实际上是认为古人的意趣离我们很远,对传统敬而远之。但是通过丰子恺的诠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时代在发展,但是人类普遍的情感是共同存在的,对生命、人性、人心的意义的探求是共同的,这不受地域、民族和时代的阻隔。就像豐子恺在《画中有诗》中说的那样:“余读古人诗,常觉其中佳句,似为现代人生写照,或竟为我代言。盖诗言情,人情千古不变,故好诗千古常新。此即所谓不朽之作也。余每遇不朽之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画。不问唐宋人句,概用现代表现。”这将他自己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思路说得十分清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继承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并不是说教式地背诵,或是生搬硬套地套用,亦步亦趋地模仿,而是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产生共鸣。

丰子恺是从教近二十年的艺术教育家,教授音乐、美术、艺术鉴赏和艺术概论,曾经从教于大、中、小学校,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漫画、文学作品,翻译了近百部艺术理论著作。这让丰子恺的著作和绘画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无论是在艺术实践、艺术理论还是艺术教育上,都对现在的艺术教育有启示意义。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今时代,普遍存在的人心浮动、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在校大学生,这也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艺术教育要向丰子恺学习,要让美走出艺术的“深宫”,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使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要“为人生而审美”。

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上,美育的地位尴尬。首先,表现在社会发展多元化,而美术教育单一、片面。对信息的独占已经不是教师的专利,每一个现代人都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教师传授的知识点,大多可以轻易在网络上找到。而充斥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知识冲击着学生的眼球,很多大学生不具备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都受到功利化的影响,比如各种网络带货、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图的风靡,很多学生会不加思考和辨识地全面接受。在网络信息反复重复、强化的环境下,很多大学生的审美取向很容易趋同、庸俗化。在学生自我精神的建构上,美术教育者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艺术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找到人世间的美,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通过艺术教育,涵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让平淡的生活充满着审美情趣。就像丰子恺在《童心的培养》一书中提到:“艺术教育就是教人用像作画、看画一样的态度来对世界;换言之,就是教人学做孩子,就是培养小孩子的这点‘童心’,使他们长大以后永不泯灭。”在学生的人格形成阶段,对他们进行思想上、审美上的启蒙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现有的美育范围需要不断扩大。丰子恺说:“在杂志上发表大众美术的画,其实只给少数的知识阶级的人看,大众是看不到的,大众看到的画,只有街头的广告画和新年里的‘花纸’。可惜这种花纸画,形式内容都贫乏,这应该改良。提倡大众艺术,应该走出杂志,到花纸上来提倡。”大多数学生认为高雅艺术和自己相距甚远,往往敬而远之。有的大学生在还不了解传统的时候,就开始称颂传统或者否认传统,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比如丰子恺的艺术实践就告诉我们,曲高的艺术,同样也可以和众。审美立意高、技法娴熟精湛、有很高艺术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也可以有很大的受众群。美术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小范围、学术范围内的自娱自乐,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通过网络、交互等手段,多层次传播。学生可以接触到像丰子恺漫画这样通俗易懂并且意蕴深远的优秀作品,而不是在海量的媚俗作品中反复打圈子。

另外,大学生艺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有脱节。作为公共选修的大学生审美通识课,往往是纯粹的理论教育,学生在不清楚绘画的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对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进行评价和赏析显然是粗浅和表面的。一个从没有拿起过毛笔画画的人,很难看到中锋用笔、力透纸背、皴擦点染、水墨淋漓的艺术感染力,一个没有用过薄薄的宣纸作画的学生,很难明白为什么国画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追求的不是油画一样的浓墨重彩的光影世界。在这个基础上,赏析就变成了文字游戏,变成了概念叠加,也很难让学生真正能够在欣赏的基础上对画作进行分析。

在如何看待本民族的文化和外来文化、如何做到中西方文化交融上,丰子恺也给后人做了很好的示范。丰子恺的作品是用中国传统的笔墨表现形式与西方的绘画技法相结合,他在《艺术修养基础》中介绍了八条构图原则,对画面重心、形式上的对立统一、构图方式、对比关系等构图原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这种形式规律的总结是完全西方的。翻看中国画论可以知道,形式法则的界定是非常意象的,多是艺术风格的描述,而不是艺术实践的实例。比如,我们都能理解“气韵生动”是一个非常高妙的艺术风貌,但是如何表达气韵,如何让它生动,如何将气韵落实在一张薄薄的纸上,初学者可谓束手无策。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丰子恺对于构图形式的总结是非常务实且有借鉴指导意义的。

众所周知,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同时也体现了相当意义上的笔墨之美,他长期临习《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等魏碑作品,在他的漫画作品里,也能捕捉到魏碑书法的方圆并出、用笔凝滞、结体扁方、雄浑朴实的艺术风貌。在人物描绘上,丰子恺高度概括,大多数人物没有眼睛,有的还没有耳朵、鼻子和嘴巴,但是对欣赏者而言,并不感觉到是作品未完成,也并非草草几笔的敷衍。用丰子恺的话来说:“我以为漫画好比文学中的绝句,字数少而精,含义深而长。”这种朴拙的艺术风格是非常有意蕴的。

作为教育者,丰子恺也提出了很多的警示。比如他的漫画作品《某种教育》《剪冬青联想》中,揭示了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无差别的教育、教育成功标准的一元论等问题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伤害。这样的问题也在今天的教育中广泛存在着,也值得教育者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斌.丰子恺诗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王文新.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的研究[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

[3]陈星,朱晓江.几人相忆在江楼:丰子恺的抒情漫画[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4]丰子恺.丰子恺文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5]丰子恺.丰子恺漫画全集[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6]丰子恺.绘画与文学[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

[7]丰子恺.人间情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丰一吟.我的父亲丰子恺[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9]陈伟,刘飞飞.都市表情的真实写照:从都市文化的角度看丰子恺漫画[J].文艺理论研究 2009(6):52-55.

[10]谭杰.自然率真 明心见性:丰子恺漫画与散文的互读[J].文艺研究,2012(12):153-154.

作者简介:

唐莉娟,就职于西华大学,菲律宾碧瑶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Donnavila  Panday(指导老师),菲律宾碧瑶大学教育学教授,教学部主任。

猜你喜欢
丰子恺美育漫画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有 “画 ” 说丰子恺爷爷
知识漫画
美育教师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丰子恺漫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