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与图示的积累:人工智能与艺术临摹

2022-07-05 23:45高婷刘祖祥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临摹艺术创作人工智能

高婷 刘祖祥

摘 要:艺术家在进行初期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历代优秀画家的作品进行临摹学习,分析传统画家的用笔、用墨以及布局章法,形成一个类数据化的积累;而对于临摹的这一学习阶段,人工智能有着更为精准的表达,它经过对传统作品的分析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关于笔墨痕迹的图式数据库,且人工智能数据库的积累相较于早期艺术学习者对传统画家的临摹,从本质上讲,都是一个关于“量”的积累。从创作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和人类有区别的,它缺少了人类在艺术创作中对于主观情感的表达。从临摹是积累笔墨技法的角度出发,分析人工智能与艺术临摹对于符号与图式的积累意义,从而促进人类对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应用的理解。

关键词:临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笔墨技法

一、艺术临摹中类数据化的积累

(一)临摹的发展

临摹作为传统绘画中学习的首要过程,在绘画创作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印刷术产生之前,临摹不仅是艺术复制的主要方式,还是学习绘画的必要途径。随着新文化的涌入、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学者对创新的强调,艺术家开始认为临摹是没有创新、没有前途的,并且指出临摹在创作时束缚了画家的观念与技法,影响了艺术创作者对于创新的追求,从而走上故步自封的道路,因而兴起了对临摹进行反叛与抵制的行为。

临摹可以看作是谢赫《古画品录》“六法”中“传移模写”的简称,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学习的唯一捷径,临摹在历朝历代画家中持续保留,并代代流传沿用。对于临摹观点的抒发也从未停止,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提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表明了临摹是两个独特的部分,各自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作用,临是對传统绘画中细节与局部学习把握的重要方式,通过临达到对笔墨技法的学习,注重的是对局部的描绘,有可能会忽略对整体布局与章法的学习;摹是对整体布局的把握,学习古人对绘画中各元素位置的摆放,强调画面的整体性。无独有偶,清代周星莲的“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临池管见》)中,不仅提出了临摹是两个独立的学习步骤,还强调了在学习绘画过程中临摹的独特地位。

(二)如何临摹

没有哪一种艺术的创作是不经过临摹就可以进行的。在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初期阶段,为了对画作进行有效的临摹,临摹时有以下几点值得广大学习者注意。

1.读画

临摹之前要对即将进行临摹的作品进行一个读画的环节,即对绘画作品进行观察,首先要读的就是画作中的题跋部分,如果选择的就是对传统绘画的临摹作品,画家往往会进行题字,内容为“学某某之笔法”“仿某某之笔意”,通过对题跋的阅览,可以直观了解作品的风格,且对画家的师承有一个基本了解;其次要明确画作中出现的物象,分析作品中物象所处的位置以及在描绘物象时画家使用的基本方法;再次是要读懂自己通过临摹想要掌握的那部分画面内容,主要包括用笔、用墨的技法,比如画山体的皴擦、人物的勾描、花鸟的点染等不同的笔法以及泼墨、破墨、积墨等方面的墨法;最后是分析技法与物象的联系,明白物象是如何通过技法的表现而达到画面呈现效果的,这其中除了涉及笔墨、章法的体现外,更重要的是意境与审美的传达。

2.临摹

在进行临摹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读画时的警惕之心,明确自己临摹的目的。在临摹的初始阶段,可以对局部和整体做一个选择,要进行局部的提升,把握细节的刻画,就要集中注意力对局部进行临摹,分析细节中运用的笔墨技法;要学习画面的布局章法,就要把重点放在整体内容的把控之上,切不可谨毛失貌,陷入因小失大的误区。

临摹过程中,对自己临摹目的的明确,是为了强化学习的主要任务,为以后的独特创作打好基础。因此在临摹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明白自己临摹的是绘画作品,而不是画作中出现的物体;其次要明白临摹时要学习的是绘画技法的运用,而不是对画面中痕迹的处理;最后要掌握的是作品中的意境,而不是整个外形的相似。

临摹是为了实现对绘画从外到内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对绘画创作中技法与意境的积累,而不是简单地学习外在体现,简单地勾勒与机械地复制。吴昌硕的“化我者生,似我者死”、白石老人追求的“似与不似”,都是对如何临摹、临摹达到的成就的解说。临摹的重点是对于量的积累,最后结合自己的艺术风格进行绘画创作,达到质的飞越,而不是停留在浅显的表象输出层面。

(三)技法的类数据化积累

绘画初学者在进行艺术临摹时,首先是对笔墨技法的分析与临摹,在临摹的基础上,对笔墨技法进行积累;其次,在临摹的过程中对绘画布局章法进行大量积累,尤其表现在山水画中各元素的布局与分布方面,在创作时,思考如何将画面中的物象与笔墨进行联系,形成画家独特的个人风格;最后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生活经历,创作出符合人类审美的绘画作品。

近代画家陈少梅经过对宋代马远《踏歌图》的临摹而创作出了新的作品《踏歌图》。对比二人的绘画作品,首先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陈氏对马远绘画构图的临摹,画面一分为二,上半部分描绘的是云山,用云雾把远景与近景分离开,体现了山间如仙境般云雾缭绕的景象,下半部分描绘的是人出门踏歌的欢快场景,体现了当时人民生活悠然自得的景象,表达了愉悦的田园风光;其次是马远独特的山石皴法,大斧劈皴技法使得山脉具有坚硬挺拔的形象特点,且富有质感,陈少梅的作品中对于斧劈皴技法更是临摹得惟妙惟肖;最后,“踏歌”是通过描绘画面人物踏青的场景,向观众勾描绘一幅古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美景意象体现欢快的场景,带给观者愉悦的情感体验。除了对技法的临摹外,陈少梅作品中也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如将马氏画面中的题跋进行移动,画面右上角的题跋与左边坚硬的山石形成相互持平的状态,构图注重画面整体的均衡感。

对宋代画家马麟的《望月图》的边角式构图的临摹者比比皆是,元代画家张可观的作品《露台月夜图》就是其中一幅。分析张可观这一绘画作品,虽然是临摹,但张氏更注重自己的创作,在作品中,将树枝的方向由原来的右半边构图拉升至画面中心,符合元代绘画中对于视觉中心的强调;在远山的晕染技法中,张可观在长期临摹积累和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的过渡的手法更为自然与精妙。

米家山水独具一格的米点皴技法也吸引了后世众多画家临摹与学习。启功《仿米家山水》中对米家山水米点皴的运用,用大量的水去晕墨,使墨随着纸的方向化开,形成浓淡不一、形状各异的墨块,用淡墨晕化出大体山形之后,再用浓墨去层层点染,塑造出蒙眬变幻、云雾迷蒙的山峰和看似虚无缥缈的云气。

综上,可以看到临摹是对于构图、形式、笔墨各个方面学习的积累,是一种样式风格的积累,主要目的是在前期积累学习的基础上,后期进行自我创作的一个前提条件,最终的目的是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人工智能中数据化的积累

(一)人工智能的创作

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充分学习了人类临摹的“每一步”。它的创作过程如下:首先是对历代优秀的传统绘画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关于笔墨技法、构图程式的积累,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历代优秀画家的绘画作品进行收录,达到绘画作品的大量积累;其次,通过大量技法章法的积累,形成一个强大的绘画技法数据库;再次,由计算机领域专家或艺术家对作品的效果进行预设,并推算出固定的数码编程;最后,操控人工智能进行输出。

(二)人工智能对数据化的积累

人工智能在创作中主要是对历代画家作品的临摹与输出。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的应时萱曾在尝试用智能机器作画时,使用了Tensorflow平台对大约10000张图像进行深度学习,通过输入一张国画模仿图像、一张风景图像和一个目标图像,并通过VGG16算法对两张图像进行处理,然后用模仿图像的部分特征替换目标图像中的相应特征,最后进行VGG16逆运算得出人工智能图像。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通过对构图、笔墨的吸收输出作品,将最终作品与输入的图片放在一起对比可以发现,其实这只是一种机械式“拓印”的过程,将两张作品中筆墨、构图放在一起进行融合,并且颜色较重的作品会有一定的“优先权”,突出呈现在观者眼前的是其作品的构图风格,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对于形象、痕迹的拓印,对于意境或主观情感的加入是没有考究的。

综上,从学习角度出发,人工智能与人类都是通过大量学习传统优秀的历代绘画作品达到对绘画技法的大量积累,人工智能与人类由于主体的不同,在创作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人类的艺术创作是在对绘画技法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并赋予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审美观念,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从量的积累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人工智能的创作则是在拥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数据库全面提取的过程,通过提取达到机械输出的标准,其创作过程处在痕迹物象的直观输出之上,没有主观情感的表达,也没有达到质的飞跃。

三、人工智能与艺术家的比拼

欣赏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从视觉感受的角度出发,其带来的审美感受丝毫不亚于人类艺术作品,2018年佳士得拍卖会《埃德蒙·贝拉米肖像》高达三百万元人民币的竞拍价印证了这一观点。据报道,这幅作品有着惊人的竞拍价,甚至超过了同期展出的毕加索的绘画作品。人工智能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不只是在绘画领域,还有人工智能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智能小冰创作的诗集及音乐等,在这些领域,人工智能都在稳步地推进,且拥有着较多的受众群体。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各领域的众多学者开启了对人工智能各方面的探讨。比如,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人工智能在带给人类美感的同时,是否对艺术家提出了挑战?人工智能是否会让艺术家消失?……面对科学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不断更新,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让传统艺术家消失?”这一观点,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人工智能没有灵魂,没有感情,不能做到独立完成绘画作品,只是对绘画作品的技法的积累,创作是机械式的复制;另一方面则认为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工智能最终会与人类一样,拥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然而回到艺术的本质讲,艺术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人类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是对人类自身生活情感的表达,所以人工智能并不会让艺术家消失,面临这个问题的其实是用艺术谋生的人,这一类人是把艺术当作赚钱的工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教授及主任费俊在《艺术市场》的一期访谈中讲到,2016年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中曾经尝试发明“人工智能策展人”,但在这个试验过程中,发现这位策展人还不能胜任策展这项需要复合技能的创造性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特殊的“策展人”却能有效地给观众提供展览的导览和延伸阅读引导,并且在资料检索和文献的准确解答方面,人工智能远远超过人类,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不停歇地连续工作。

四、结语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人工智能虽然在临摹阶段达到了与人类临摹同样的效果,但还缺乏自主的创造能力,人工智能对于艺术的创作与人类的艺术作品创作还有着一定的距离,不能达到人类艺术创作的水平。而随着科学的进步,未来的人工智能会创作出怎样的艺术作品,相信会吸引着许多人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房弘毅,邹方程.姜夔续书谱[M].北京:中国书店,2007.

[2]河南书法家协会.书论[M].濮阳:河南书法家协会,1981.

[3]应时萱.基于风格迁移的人工智能国画生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26):282-284.

[4]屈婷.人工智能会让艺术家“丢饭碗”吗?[J].艺术市场,2018(4):50-55.

[5]陈绶祥.国画教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

[6]殷晓蕾.古代山水画论备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7]向旭东.浅谈临摹对于国画学习的价值与意义[J].亚太教育,2016(22):298.

[8]梁小明.“六法论”对中国画临摹的指导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9(21):13-15.

[9]丁瑗.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复古[J].美术大观,2020(10):28-30.

[10]马草.人工智能与艺术终结[J].艺术评论,2019(10):130-142.

[11]刘润坤.人工智能取代艺术家?:从本体论视角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J].民族艺术研究,2017(2):71-76.

作者简介:

高婷,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现代中国美术史。

刘祖祥,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现代中国美术史。

猜你喜欢
临摹艺术创作人工智能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术创作、评论的人文价值生产与现代美育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高中美术课堂临摹训练研究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