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下山西古琴社团的发展研究*

2022-07-05 15:45侯旺杨博华中北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7期
关键词:古琴传统艺术

侯旺 杨博华(中北大学艺术学院)

一、近代山西古琴发展初探

山西古琴艺术起步较其他省份时间较晚,古琴艺术兴盛地区多集中在江浙一带。

有准确口述史记载的是李庆中老人的综述部分。李庆中的老人说:清末时期,山西在当时还是没有专门从事古琴技艺的著名琴家。

1921 年后,山西才逐渐出现了古琴活动。同时就在这一年,育才堂与国立教师大学开设了雅乐科,由当时时任九嶷派宗师杨时百的门徒彭祉卿,和川派顾梅羹聘请到西藏开展古琴教学活动。由彭祉卿所辑撰曲谱及讲稿现珍藏于山西省图书室,主要乐曲有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正阳关三叠、归去来辞、普庵咒、流水、梅花三弄。

元音琴社最早成立时的一批人有琴人孙静尘、招鉴芬、朱子钦、荣鸿胪、李冠亭、傅侠仙等人。后来由于社会时局动荡,琴社和琴人也相继没落。

二、山西地区古琴社团概况简述

山西地区古琴社团现发展较好的主要有三个。

从建社年代来看,时间最早的应在1920年李仲春创立的元音琴社;1946年,国师的学员高寿田在太原创办了唐风琴社;斫音琴社是三个琴社里较为“年轻”的一员,现任社长是非遗传承人张浩老师。这一小节笔者将着重从斫音琴社入手,从琴社业务、课堂教学、古琴传承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琴社业务

斫音琴社现有业务主要以手工制琴、古琴教学为主,充分实现了"自产自销"这一方式。斫音琴社拥有自己的制琴基地,并且与市面上大多数厂家的制作工艺有很大的区别。

通过于2021 年10 月在南内环桥东人防大厦思享书屋(斫音社分社)的访问负责人宁玉老师中了解到,张浩老师觉得古琴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拨弦乐器,同时也是一种承载了我国数千年文明的载道之器。

(二)琴社现状

经过从琴社学员的考察中来看,在斫音社思享书房分社里的学员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九成。之后从负责人宁玉老师处了解到现有的学员主要是通过之前琴社的业务中所带来的资源,琴社不仅仅有古琴演奏还有国学和汉语言文学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课程。这些家长都是通过自己的孩子学习传统文化,进而引起了自己对古琴文化的兴趣,从而也进行古琴演奏的学习。从这一方面来看,引进学员的方式基本都是以“老带新”的形式,并且在对这些家长们进行的调查问卷中的统计来看,几乎都对于古琴艺术的复兴有着很憧憬的向往。琴社现有学员24 人,主讲老师1 人、助教1 人。虽然古琴分社的规模不大,但是从学员招生、教学时间和古琴推广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琴社优势

经过笔者在琴社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斫音社最大的优势在于古琴制作。对于古琴这种乐器来说,市面上售卖的绝大多数都是机器所加工的古琴。这种古琴虽然在规格上与手工制作的差别很小,但是它们缺乏独有的内涵。将一门乐器制作出自己的内涵,并且赋予其独有的特色是机器大规模生产所做不到的。

张浩老师所讲,从琴体形制上来看,琴身长约三尺六寸五分,与之相应的为圆周填三百六十五度,相应的为每年三百六十五天。而与天空六合相对应的则是琴头,宽约为六寸;而古人则以春夏秋冬四季,来将古琴琴尾设计成宽四寸的形制;琴体中所突出的部分被称作高山,所进行拨奏的音被叫作流水;琴底中央有两个小开孔,用以发音,一广一狭,名曰:龙池凤沼,指水流明暗相融;龙池八寸,汇通八风;凤沼四寸,和合四气;古琴一直以来被我国古人赋予修身养性、超雅脱俗的文化内涵,更是具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功能。

三、山西古琴艺术发展动态

古琴艺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集中体现,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的古琴音乐文化不但可以提高中华民族创造力、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意识,更可以增强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继承古琴音乐,传承文化精髓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省内外古琴现状分析比较

山西省作为我国的文化大省,在传统文化的输出中并不低于其他省份。但是我省古琴艺术起步较晚,远不及江浙沪地区古琴发展。以大连金州古琴艺术为例来分析:有证可查的是在清朝时期,清末响水观的道长杜教仁就是大连金州地区古琴乐器最主要的奠基,并在光绪己丑年所整理的《琴音剑气谱》。一直到现如今大连的古琴社团不断开展古琴演出和举办雅集等一系列活动,使得越来越多之前没有接触过古琴的爱好者也逐渐开始喜欢并了解这门乐器。近些年来大连地区在大连音乐家协会古琴学会的不断推动下,开展了各式各样关于古琴文化传播的机会,使大连地区的古琴活动更加富有多样性。

而反观当前太原市的古琴发展主要以民间社团居多,高校、培训班等教育类的模式较少。大部分的古琴发展还停留在民间社团这个自然属性上,没有从根本上对民众进行普及。我们以太原市为中心,在近五年中关于古琴艺术的雅集活动可谓是屈指可数。与高校、社会团体等合作的活动也几乎是寥寥无几,在这个方面我们几乎是处于空白的状态。要想把山西古琴艺术推广,不单单是某一个古琴社团的任务,它更需要的是与专业院校和社会团体共同努力。根据在斫音琴社走访学员所做出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员认为古琴艺术只是没有良好的传承载体,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较为浅薄。古琴艺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传统乐器不比任何西方传统乐器差。音乐教育作为传承的必须途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我们从各种传播媒介中可以看到,很少有古琴艺术的宣传。这就导致了对于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淡薄,从而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再好的艺术没有良好的文化传承载体是不行的,必须运用现代年轻人所能接受的载体形式推广古琴,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古琴音乐并且不再认为古琴是一门"高冷"的乐器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

(二)使古琴不再"高冷"

首先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古琴"高冷"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对古琴艺术的宣传没有做到位。由于古琴艺术需要抚琴者自身拥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具有"曲高和寡"这一特殊属性,不像诸如小提琴、钢琴等这一传统乐器易上手、见效快。这就更使得从事古琴艺术的人更加稀少。在本人《文脉传承弦歌不辍——文化自信下山西古琴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整理数据发现,"传统文化没有良好的载体"和"保护传统文化意识淡薄"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这两者产生的最终结果就会导致受众群体对古琴所产生的"畏惧"心理,从而使得古琴艺术发展陷入:难以触碰——无人问津——逐渐没落的恶性循环当中。在古琴艺术中合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把握好受众心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使古琴艺术逐渐由原来的"独乐乐"变为"众乐乐"。笔者通过591份数据采集发现有55%的人从未获取过相关信息,36%的人是在电视、广播、网络等较为常用的途径来了解古琴艺术的。人们之所以觉得古琴艺术是一门“难以接触”的乐器其实根源有两点。第一,广大受众在生活中很少能够见到真正的古琴。而同样是中国传统乐器的古筝、琵琶、扬琴等这类器乐在生活中与古琴相比较为常见,而且这些传统乐器也较为好上手,能够通过几节课就可以大致演奏出一段旋律。第二,一件完美的乐器通常必然是由人工所制作。古琴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且人工打磨所花费的时间也较多。通过制琴的程序笔者所了解到,一位优秀的制琴师傅制作一把古琴最长一次持续了半年之久。并且在制作古琴上所选用的木料也极大地对古琴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三,要想让古琴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必然要在现有古琴演奏风格中进行创新。笔者走访过太原市两家琴社,琴社里的学员绝大多数年龄都超过40 岁,并且也采访过一位26岁的学员。根据他的口述了解到,要想让现在的年轻人接受古琴,就必须能够将现有的流行音乐与传统古琴艺术相结合。比如说在音乐风格上有中国风的《青花瓷》等一系列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保留古琴原有的艺术形式加之以流行音乐的曲式歌词相融合,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古琴艺术中。通过采访笔者了解到这位学员他本人就是通过这一形式加入学习古琴的行列中。从这点可以看出古琴艺术在年轻人群中还是有一定的突破口。

(三)古琴艺术中社会组织和高校专业教育资源共享探索

音乐对于提高人文素质的独特功能已经收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古琴声音含蓄、浑厚、不张扬,让琴乐听起来产生一种既内敛端庄丰华又富有紧张感的效果,尤其有利于表达琴者微妙的内心世界以及浓郁的思绪与情感。古琴的音色是被包裹的、被限制的、被限制的,吟、猱、绰、注等指法通过与按音的左手之种种变换,而形成不同的声音效果,也为琴曲的主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描摹手段。

首先,举办学术交流会是古琴艺术中高校和社会组织团体最直接、也是最有成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在我省高校在举办古琴学术交流会这一块近乎空白。通过古琴学术交流会让高校里的年轻人更便捷的接受古琴艺术,丰富古琴曲目,让更多没有接触过古琴的学员感受古琴艺术,进而推动古琴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在高校中建立以古琴艺术为主的大学生社团,不定期地开展古琴雅集交流会。通过以古琴曲背后的历史事件,琴曲作者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入手,不单单以古琴演奏来进行单一的艺术活动,更好地调动当代年轻人的积极性,在高校中辐射古琴音乐,提升古琴艺术的影响力。其次,山西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专门的古琴演奏专业。这就导致了从事古琴艺术的专业性人才较为稀少。根据走访调查结果显示,有着深厚古琴底蕴地从事着都存在这年龄较大,年轻的相对较少,这样就导致了古琴艺术很容易受到断代的影响。最后,古人讲究在抚琴之前要沐浴、净手、宽衣、焚香。其本质是心灵的放松以及创造一个曲径通幽的环境,这样能够使人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当中觅得一丝静谧之处。古人一直把古琴当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陶冶人的情操,从而达到音乐教育与传统国学文化的美育功能。通过上述古人对于古琴演奏的理解,以现代人的音乐思维与逻辑探索,能否在当今高校古琴社团中进行略微简化,让学生在不同于原来的学习环境中接受新的学习形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近似跨时空的文化交流。

四、传统古琴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

对于古琴艺术形式的创新,其实笔者认为更多的是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解放思想,不在仅仅局限于古琴席地而坐的单一演奏形式,而是让更多的人能一起通过科技手段参与进来是我当下写这篇文章的想法。我们应该培养创造意识,并且反对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传统古琴艺术不改变本质古琴音乐的属性,将流行音乐元素进行融合,使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参与到古琴艺术中来。

现如今,当代艺术与科学创新的融合已然成了当下艺术类领域中最炙手可热的焦点,也成了整个艺术类产业发展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和关心。加强人文艺术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将能够稳步增强中国文化艺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给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活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扩大艺术本身的影响,赋予演艺产品表现力,是当下对于艺术门类的重要途径。以动视与暴雪旗下的Video Games Live(以下简称VGL)乐队为例,在VGL 的平台上除了为大家表演乐曲的交响乐队之外,还特别为观众们设计了超大的屏幕,观众可以身临其境的处在与特效的互动。而且,在舞台绚丽的灯光效果中,观众们还可以随着歌曲旋律的强弱一起共舞,舞台上的演员也能够和观众来一场近距离的接触。舞台下的观众也将亲身融入音乐活动中去,不仅仅只是像传统音乐会一样只是被动的欣赏乐曲。VGL 的到来,为观众所带来的创新不仅仅是一次视听的盛宴,更是一次气魄恢宏的审美感受。

由此可见,在艺术中赋予科技的力量在现代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具有强大的潜力。保持古琴原有的朴素形式,加以运用科技手段相结合,或许古琴在未来某一天有机会可以与古人面对面席地而坐,运用科技的力量再现现代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交流已然不是梦。

五、复兴古琴艺术任重而道远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逐渐提高,物质生活基础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人民的需求从吃饱穿暖向更高的精神层次方面所迈进,物质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提升,精神和心灵的满足成为现如今人们所追求的重要活动目标之一。

第一,保持了古琴文化传统的正宗性。随着社交媒介时代的到来,自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大众表达自己创造了平台,从而实现了表达欲与社交欲。不过,为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度、收割流量、博取知名度,平台进入门槛逐渐降低,因此互联网上也不乏存在着一些低级庸俗消极的文字影响信息。而也有的自媒体虽然打着宣传古琴文化的好品牌,却干些"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事情,将古琴文化当作在商业竞争中获利的工具,严重践踏对古琴文化的价值尊重。所以古琴文化的宣传活动必须要走正确路子,端正心态,将继承与弘扬博大精深的古琴文化当成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第二,重视教育专业人才的培训,在现如今中国复兴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洪流下,在传承过程中产生了教师水准不齐的状况。因此,古琴文化的宣传人员知识水平与技术亟须提高,而这主要涉及两种角色,一种是古琴文化传播者,另一种则是现代媒介传播者。前者主要对文化的客观准确加以肯定,而后者则探讨了怎样运用现代的传播技术更好地宣传古琴文化,两者必须相互配合,古琴文化才能常葆生命力。第三,依托新型的媒介网络平台,积极创新古琴文化宣传渠道,加强古琴推广工作,使社会大众都可以了解高雅的古琴文化,并注意在线上线下优势互补与向国内外宣传。第四,运用科技手段将传统古琴艺术相融合,为受众呈现容易接受的古琴音乐,以科技力量推动古琴艺术长远发展。

六、结语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少了哪一部分,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完整的。

古琴艺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在当下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把握机遇,在古琴艺术的创新中发展,是我们当下所能做的唯一解决办法。音乐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古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创作出一首首高深莫测的琴曲,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去积极传承的。通过对古琴社团的创新将古琴文化发扬光大已经刻不容缓,只有改变人们对古琴“曲高和寡”的传统观念,加强古琴艺术专业团体的建设与交流,辅以现代商业理念下对古琴艺术的推广,并运用科技手段与传统古琴音乐相融合,我相信古琴文化或将在历史的长河再次绽放光芒。

猜你喜欢
古琴传统艺术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寻访千年古琴
纸的艺术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少年力斗传统
古琴艺术的发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