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广东粤剧院的传承与创新

2022-07-05 15:45邓小湘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7期
关键词:粤剧剧目广东

邓小湘(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实际的文化有机结合,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粤剧是广东人民的精神财富,是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的需要,它的传承和创新是提升广东人文化信心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剧,也叫广府戏,广东戏,发源于广府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包容的开放精神,成为岭南文化的典型象征。2006 年,粤剧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国348 个地方戏曲中继昆曲之外,第二个入选的剧种。在新时代下,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对粤剧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传承与创新粤剧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代表,而广东粤剧院则是粤剧的缩影。周恩来总理曾为广东粤剧院的题词:“批判性地接受民族文化遗产,创造性地发展地方戏曲音乐,使祖国的文化艺术放出新的光彩。”对于广东粤剧院来说,传承与创新粤剧既是动力,也是目标。曾任广东粤剧院院长的梅晓先生在访谈录也曾提到:广东粤剧院被称为粤剧“航母”,没有人会说什么,因为他的光辉历史,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以他目前的创作能力,没有一个粤剧团队能与之相比。但是,“航母”也会老,要想维持它的强大和生命力,就必须“翻新”和“整修”。如何维修和改进这台“航母”,让她承载更多的文化实力,输送更多的粤剧文化,打造更强的文化繁荣,这便是新一代粤剧人的共同使命。

广东粤剧院由原广东粤剧团、广州市粤剧团以及珠江、东方红、太阳升、永光明、新世界、南方、冠南华等几个粤剧团合并组成。首任院长为著名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副院长罗品超,艺术总指导白驹荣。广东粤剧院现旗下有广东粤剧院一团、广东粤剧院二团、广东粤剧艺术中心、舞美设计制作中心和院部等十二个内设机构。它是粤剧界规模最大、水平最好的一支表演艺术团队,被称为“最高的艺术殿堂”。

作为粤剧届的最高艺术殿堂,广东粤剧院始终坚持推动粤剧的传承与创新,在演出形式、人才培养、剧目、演出规模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演出形式的多元化

(一)舞台美术设计的高速发展

广东粤剧院作为粤剧界的最高殿堂,无论是演员的表演、动作、舞美等都是很严谨、水平很高的。为了更加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在演的剧目均融入了大量的舞蹈动作,技巧性很强,表达的形式现在也越来越趋向于较快的节奏;语言通常是粤语,但在有些剧目中会根据某些剧情插入其他一些地方性语言。

广东粤剧院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风采,离不开其背后的舞美设计与制作中心,广东粤剧院旗下的舞美设计与制作中心,是立足于本院,面向全国及国内外艺术界的舞台美术创作基地。广东粤剧院舞美设计制作中心,一直秉承着高标准、严要求的传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包括粤剧、京剧、山歌剧、雷剧、汉剧、柳琴戏、话剧、音乐剧以及大型晚会、小品背景等。它为广东粤剧院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创作平台。

(二)新媒体平台的融入

在文化多元的新时代,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一家独大,这就要求粤剧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粤剧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近年来,由于“跨界融合”,粤剧在社交网站上频繁出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在中国戏剧票房排行榜上独占鳌头,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与歌手张卫健跨界合作,粤曲与RAP 合作的《帝女花·香夭》在网络上的点击率突破四千,充分体现了粤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大胆尝试将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等科技手段运用到粤剧的舞台上。同时,还会结合线上的各种新媒体平台来宣传粤剧,让粤剧不仅能获得更多群体的关注,也能开发出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就在前不久,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还跟音乐人三本木合作改编了一首《原神》的游戏插曲,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不仅有爱好粤剧的发烧友,还引来了游戏粉丝的关注,粤剧与游戏的结合,是粤剧创新发展的一大步。

粤剧作为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当下新时代的变化结合,将会产生许多不可能。

二、传统剧目的保留与新编粤剧的创作

广东粤剧院自创办以来编演了400多个粤剧剧目,其中有不少名剧和保留剧目,如《搜书院》 《山乡风云》 《梦断香销四十年》 《关汉卿》 《魂牵珠玑巷》 《伦文叙传奇》等。广东粤剧院除了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剧目,还一直推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新编粤剧,同样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如《决战天策府》 《兰陵王》 《蔡文姬》 《梦·红船》 《还金记》《狸猫换太子》等,这些舞台艺术作品通过诉说历史故事,唤起大家的共鸣。

图1 《白蛇传·情》(来源:来自网络)

近年来,广东粤剧院坚持把创作重心放在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上,创作出一批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2019 年广东粤剧院联合广州粤剧院打造粤剧《谯国夫人》,该剧讲述了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故事,并被选入2020 年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2020 年推出了粤剧《红头巾》,讲述了20 世纪20 年代,广东三水一位妇女离开家乡,“下南洋”当建筑工人,自强不息,孝敬家乡的故事,展现出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生命意志和精神诉求,2014 年首演的《白蛇传·情》在传统剧目《白蛇传》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以“情”为主线贯穿全剧,通过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给人青春靓丽、浪漫唯美的艺术享受。该剧舞美设计简练立体,充分运用平台空间营造出不同的效果,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贴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正是凭借此剧,获得了第28 届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并且在2021 年,该剧不仅登上了春晚,还在5 月20 日,强势推出了该剧的电影版(如图1),创下中国戏曲片最高票房纪录。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新编粤剧,在此便不一一赘述。

在新时代下,仅演出传统剧目不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而且对于青年演员来说,也不能只被束缚在经典剧目中,这就要求广东粤剧院的剧目要不断地创新。同时,传统的经典剧目不能丢,这就要求广东粤剧院在剧目方面的选择做好严格地把控。

三、粤剧演员培养形式的变化

(一)粤剧老艺术家的言传身教

在粤剧发展的潮流中,涌现了一大批粤剧表演艺术家,对粤剧的发展影响深远。上文提及的广东粤剧院首任院长、著名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副院长罗品超,艺术总指导白驹荣等均是粤剧界无人不知的粤剧大师。此后,马师曾更是培养出了集粤剧艺术之大成之宗师红线女。同时,也有一代又一代的粤剧领军人物涌现。

在培养人才方面,老一辈艺术家的影响很大。现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第十届副主席欧凯明就是由马师曾的弟子红线女亲自奔赴广西将其人事关系调度来穗。另外,红线女另一位徒弟郭凤女,12 岁时因一曲《洗衣歌》被红线女广州人所赏识,后来拜入广府,从此踏上粤剧之路,与红线女共度五年学艺时光。这种粤剧艺术家对于人才培养尽心尽责的传统也一直保留至今。

(二)启动青年演员培养计划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一代代的艺术家,一代代的传承者,更需要一代代的年轻人,广东粤剧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在现在越来越多人加入学习粤剧的情况下,老前辈们的言传身教的方法并不现实,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广东粤剧院推出了“传承名剧、青春献礼”青年演员培养方案,这是广东粤剧院立足于战略视野,为年轻一代提供锻炼和培养后备人才的一项举措,也就是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重现广东粤剧院的老一辈经典剧目,不仅能让青年演员学习到精湛的技艺,还能让经典剧目得以传承,有利于广东粤剧院演员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广东粤剧院对于人才的招纳面向全国各地,如广东粤剧院曾去中国戏曲学院考察过编导方面的人才。

近几年来,在加强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包括“戏曲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等具体的措施。其中,广东粤剧院“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第一站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随后是中山大学。另外,广东粤剧团还曾到广东商学院等高校进行表演,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粤剧的魅力。

同时,广东粤剧院的一些演员会去到一些学校教授粤剧,把粤剧引入校园,由专业的大师走进学校,亲自教授粤剧的知识与技术,让小朋友更好地体验到粤剧的唱作念打。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实行了越来越多的措施宣扬粤剧,越来越多学生既会看粤剧,还会演粤剧。从学校的角度去系统化地培育新一代的演员,让学生们体会到粤剧的魅力,在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接受粤剧的熏陶。除此之外,许多粤剧演唱赛专门设置青少年组,从中会诞生了不少的年轻选手,成为粤剧界一股年轻的生力军,经过多年锤炼,有一部分已成为粤剧舞台上的中流砥柱。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下,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加入,粤剧文化正迎来了发展的新局面,这无疑是粤剧的传承与创新的新机遇。

四、演出规模的扩大

(一)风俗习惯的流传

俗话说:过年看大戏,一年好福气!传统戏剧,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经典,更是新春佳节少不了的压轴好戏。传统戏剧,粤剧是必不可少的,广东粤剧院作为本土的剧院,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最开始便有的春班演出活动的基础上,2017 年,强势推出了“新年睇大戏”的系列演出活动。这个系列演出活动,让名家共同出演一部名剧,既是粤剧界的一个优良传统,又能让观众在灿若繁星的演出一饱眼福,更可使轮流上场的各位名家之间加强艺术的交流,期间能擦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广东粤剧院也没有落下脚步,而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线上春班”,这些举措,对于广东粤剧院的扩大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的作用,实属相得益彰!

(二)乐队编制的扩大

粤剧最传统的乐队编制是“五架头”,即由五人组成棚面乐队,以二弦、三弦、月琴、横箫和打击乐器共同构成。在时代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器乐已经不能满足粤剧音乐的需求,从五架头逐渐增加为十人分工,形成十手制。此后,随着剧目的变化,音色所需的多样性,乐队编制不断扩大。

在新时代下,乐队的编制发生了更多的变化,在2021年,广东粤剧院在《“我是曾小敏”——“剧·说”交响音乐会》上,便与深圳交响乐团合作,岭南传统“五架头”加入西方管弦乐队,组成了近80人的乐队编制,不仅保留了岭南音乐的味道,还大大丰富了音响效果,这为乐队编制的发展创造了基础,对于广东粤剧院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舞台动作的多元结合

粤剧舞台上所有技术技巧的运用和表演离不开“唱、念、做、打”基本功的训练,“练好功出好活”是每个戏曲演员的基本法则。广东粤剧院的演员们同样要苦练基本功,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一次集中训练基本功,广东粤剧院的演员们都扔到掉了自己的头衔,回归学生时代,每天准时来到训练室,演员们的自律正是广东粤剧院能一直发展的重要因素。

除了要联系好基本功,在不同的剧目中,还会要求演员们运用到许多别的舞台动作,如武术、舞狮等。在2021 年出台的新编粤剧《鸿胜馆》,该剧集醒狮、南拳和粤剧三大非遗项目同台,内容呈现丰富,对于演员的挑战很大。饰演的鸿胜馆总教习赵维元的国家一级演员彭庆华在该剧中又要唱又要兼顾武打,对体能要求很高。但此次高质量的动作结合,令观众们意犹未尽,受到一致好评,给广东粤剧院的舞台动作多元化带来了无限可能。

(四)偏远地区的遍及

广东粤剧院的演出地点很广,建院60 多年来,广东粤剧院的演出足迹所及,不仅有省内外的大中城市、珠江三角洲的乡镇,还有遥远的乡村及边防海岛,更有多次去到抗灾前线义演。

在珠三角地区,广东粤剧院常在所在的演艺大楼演出,除此之外,也会被邀请去一些别的剧院演出。在粤西等偏远地区,广东粤剧院经常是在吴川市和湛江地区演出,主要演出的地点是在一些临时搭好的舞台或戏棚。

无论是剧院还是临时搭的戏棚,广东粤剧院的演员都尽心尽力做好每一场演出,让老百姓感受到粤剧的魅力,对于粤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物质基础。

(五)对外合作

2018 年,全球微粤曲大赛首届作品创作赛面向全球一批充满时代气息的微粤曲精品;2019 年,广东粤剧院携手新加坡华乐团打造了两场粤剧音乐会,两场传统与创新结合的顶级艺术视听盛宴,让粤剧艺术在新加坡大放异彩。

近两年来,由于政策的原因,广东粤剧院与海外友人共同演出的机会虽稍有减少,但在此前,广东粤剧院曾聚集了内地和来自海外如美国、加拿大等地的三四十名粤剧界名流,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新年粤剧盛会。广东粤剧院既有这样的历史基础,在未来,也会继续保持与海外的联系与交流,不断加强对外合作。

广东粤剧院作为一所“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粤剧传承与创新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总结

粤剧文化是广府地区、港珠澳大湾区、岭南地区的优秀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抛弃它,就等于切断了民族的灵魂。要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实际文化有机结合,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自粤剧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粤剧的传承与发展均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家领导对此亦相当重视。广东粤剧院是“国家级地方戏曲创作和表演中心”,是粤剧发展的中流砥柱。对于粤剧的传承与创新,广东粤剧院应首当其冲。在新时代下,希望广东粤剧院能永葆青春与活力,引领粤剧的发展,让粤剧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猜你喜欢
粤剧剧目广东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行摄广东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粤来粤美”
优秀剧目进校园
淘气包弟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