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角度分析藏族舞蹈的表演形式

2022-07-05 15:45金芳如吉林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7期
关键词:锅庄热巴舞者

金芳如(吉林艺术学院)

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各个少数民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也都不尽相同,而舞蹈的表演形式是最能够突出舞蹈类型特点的表现方式,也是舞者与观众之间交流的桥梁,舞蹈的美感能够从表演形式中直观呈现,观众也能从舞蹈的表演形式中感受到舞蹈独有的艺术魅力。本文将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和审美特征作为切入点,从审美的角度围绕藏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展开分析。

舞蹈的早期雏形是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劳动、求偶等活动中出现的,而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逐渐诞生出音乐、语言、礼仪等社交方式,舞蹈也跟随进阶发展,逐步系统化,进而演变成如今极具美感和魅力的艺术形式。舞蹈是人们表达自身思想感情和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舞蹈与人类的民族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分析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和审美特征,就要对藏族文化有所了解。

我国的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而藏族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中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的西部以及甘肃和云南的一些地区,是我国以及南亚地区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文化历史悠久绵长,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民族特点独特且鲜明,在文学、音乐、舞蹈、雕刻以及绘画等艺术领域中都留下了丰富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在我国拥有灿烂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藏族人民是游牧民族,结合其生产生活特点和居住环境广阔的特征,藏族人民在劳动和创造中形成了该民族独有的高原农牧文化,这种民俗文化为藏族人民的生活注入了热情和活力,载歌载舞和热情好客是藏族人民为我们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在劳动生产还是日常生活,藏族人民都会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传播自身的民族文化,所以,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充分运用自身智慧成果充实自身精神世界的重要表现。由于受到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藏族舞蹈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表演形式,这些不同的表演形式都有着自身的特色,比如西藏南部地区的舞蹈,音乐节奏鲜明,舞者的步伐有力而稳健,能够为观众营造出浓厚的劳动氛围。

一、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和审美特征

藏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为藏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而藏族舞蹈中更是蕴含了深厚的藏族文化底蕴,是展现藏族独特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重要途径,藏族舞蹈不仅是藏族人民的艺术智慧成果,更是外界了解和感受藏族文化的关键窗口。藏族舞蹈中的主要元素有颤、开等,这些元素是从西藏特定的地理环境、风俗信仰以及历史条件中产生的,符合人民群众长期以来的审美标准,是藏族舞蹈中的重要基本特征。藏族舞蹈中的另一重要基本特征是舞蹈律动,不同的藏族舞蹈在舞蹈律动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规律,比如三步一变、四步回转以及后撤前踏等等,以这些共同的舞蹈律动规律为基础配合不同的音乐,运用不同的手势,再加上变换身形姿态的韵律,从而形成不同的变化,进而形成各具风格特点的不同藏族舞蹈。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也能够从肢体动作中体现出来,藏族舞蹈的脚步动作大体能够分为十二种基本形式,而手势动作能够分为拉、推、甩、扬等七种变化形式。

不论是藏族文化、藏族舞蹈的身姿形态要求还是藏族舞蹈所使用的音乐都能展现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可以从藏文书籍和藏族歌谣中发现对藏族舞蹈的身姿形态要求,比如对于女性舞者要求其身体放松、舞姿灵活优美,男性舞者则是要求体现身姿雄主、舞姿要坚定有力等等,这些对舞者身姿形态的要求不仅能够体现出藏族的民族意识,也能够直观表现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隐喻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创作手法,藏族舞蹈中经常出现采用隐喻的方式进行舞蹈创作,从而展示出其审美特征,在藏族舞蹈中经常使用或者模仿一些动物的姿态来隐喻藏族舞蹈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比如运用奔跑的野马的姿态隐喻藏族人民自由的游牧生活,模仿马匹的走路步伐隐喻藏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等,这种隐喻的创造方式不仅能够丰富藏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也能够反映出当前区域是农牧区还是非农牧区。藏族处于农业和畜牧业相互交错的区域,相同的舞蹈形式在不同的区域中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色彩,在农牧区进行表演时,舞蹈表演所呈现的艺术色彩更为鲜艳,舞蹈表现的生命力也更加强烈。藏族的民间舞蹈对图像的描绘、使用的音乐旋律和歌词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更加富有原始生态,是藏族舞蹈的原始表现形式,藏族的民间舞蹈不仅是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的体现,而且由于其原生态和生活化的特点能够更为深刻地展示出藏族民俗文化的特色,更为注重突出表达民族意识。藏族舞蹈的舞蹈动作能够反映一定的文化特征,我们以藏族舞蹈“孔雀吃水”为例,在表演孔雀时,通常会穿插一些雄鹰的动作,而雄鹰对于藏族人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猛禽,更是具有非常深刻的象征含义,在藏族人民心中有着非常神圣的地位,在表演孔雀时穿插模仿雄鹰的动作能够将藏族人民心中雄鹰所象征的勇猛、力量以及勤劳等非凡意义表现出来,而舞者所刻画出的祥和安静又充满希望的孔雀舞蹈形象也能表达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景,通过这些舞蹈动作所呈现出的舞蹈形象让藏族舞蹈中既融入了藏族文化特色和高原农耕文化特点,又充分表达出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从而汇聚成藏族舞蹈别具一格的风格特色,能够直观体现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二、藏族舞蹈的表演形式

藏族舞蹈充分吸收了藏族历史文化的养分,结合独特的地域风格特点和藏族文化的特征,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而且逐渐发展出丰富多样的舞蹈表演形式。高原的农牧劳动生活繁重,歌舞是藏族人民在生产劳作中排遣情绪、充实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藏族人民男女老少与生俱来的歌舞天赋更是藏族舞蹈能够保持特色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藏族人民用自己辛勤劳动的双手和充满智慧的思想创造出独具藏族特色的高原农牧文化、为藏族舞蹈的不断创作和表演提供了广阔的灵感空间。由此可以看出,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对生活的艺术性创作,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忱和对生命的希望,而且能够将藏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以极具美感且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

藏族所分布的地域广阔,不同区域的方言和对舞蹈的理解各不相同,所以,不同区域的舞蹈风格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即使是相同类型的舞蹈形式,它们在不同区域的名称也会不同。藏族民间的自娱性舞蹈大体可以分为“谐”和“卓”两个大类,这两个大类的主要表演形式可以分为堆谐、果谐、热巴、勒谢、踢踏舞、弦子以及锅庄等等。

“谐”在汉语中叫作“弦子”,在不同区域的藏区方言中也被称为“叶”“依”“康谐”等,“谐”不仅是藏族历史中最为久远普及且繁盛的歌舞艺术形式,而且是汉藏文化之间交流历史的重要见证者。“谐”是典型的农业区歌舞,旋律悠扬悦耳,婉转动听,连绵悠长,音色饱满,歌唱性极强,舞蹈姿态婀娜灵动,轻盈柔美,具有浓厚的高原农耕文化特色和劳动气息,能够让观看者感受到浓郁的藏族民族特色。“谐”在藏族地区中的流传普及度很高,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谐”在金沙江畔大平原地区,也就是如今的四川甘孜地区西部的巴塘地带,这一地区的“谐”被称为“巴塘弦子”。“巴塘弦子”是用手臂的掏、撩、摆、甩等动作配合撩、拖、靠、点、转等一些脚步动作元素,结合使用“拖步”与“点步慢转”的舞蹈步法进行表演,整体的舞蹈队形呈现圆圈状,跟随轻盈流畅的步伐和热情欢快的音乐不时地向外扩圈或者向内聚拢,这种舞蹈表演形式感染力很强,能够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情绪,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藏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结合上述中对“谐”的介绍,我们将展开对“堆谐”和“果谐”的具体分析。“堆谐”是源自西藏西部地区中的一种具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的歌舞,流传至今已经发展成为在全国广泛表演的藏族踢踏舞,而藏族踢踏舞在拉萨地区繁盛流行,也被人们称作“拉萨踢踏舞”。“堆谐”有音乐伴奏,演出是由半职业性的艺人流动表演,舞者会通过脚步的踢打动作表现出轻重长短、各不相同的节奏,节奏感强烈且鲜明,舞蹈动作流畅协调且干净利落,与音乐节奏紧密相连,在踢打动作的节奏和音乐节奏的带领下整体群舞的动作高度统一,画面和谐。“堆谐”要求表演者对节奏有着较强的把握,踏点既不能拖沓也不能超前,准确性的要求较高,这种具有高度统一性且节奏分明特点的群舞带动性很强,能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跟随节奏一起融入“堆谐”所烘托得氛围中,所以“堆谐”舞蹈具有一定的群众性,结合传统的“堆谐”音乐,能够散发出浓厚的藏族文化气息。

“果谐”源自藏族人民的劳动,广泛流传在藏族地区的广大农村区域,常被人们称为西藏的农村歌舞。“果谐”的舞蹈动作没有刻意的设计和过多的技巧性,大多都是从劳动动作中自然衍生,劳动气息浓郁,舞步强劲而奔放,音乐粗犷豪放充满力量,能够体现出藏族人民淳朴自然的民风个性特点。“果谐”的音乐和舞蹈整体结构简单,按照节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以慢板开始,逐步进入欢快且热烈的快板部分,最后再以慢板收尾,其中快板部分的旋律是以慢板旋律为基础进行简化紧缩并加快节奏而实现的,舞者通过脚步顿地击打节奏的方式结合快板旋律,能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藏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欢乐热情的性格特点。在藏族的传统节日中,藏族人民会通宵达旦的通过表演“果谐”来进行庆祝,是藏族人民抒发情感、展现藏族特色的重要表现。“果谐”的表现性很强,能够表达出很多不同的内容,饱含丰富多样的思想情感,比如通过描绘家乡自然景观表达藏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对藏族男女的形象刻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爱情的希冀和追求,通过描述藏族人民的劳动生活表达藏族人民勤劳勇敢、努力生活的美好品质。

“卓”在汉语中的意义是吉祥,“卓舞”与上文中的“果谐”有着共同的特性,这二者都是从藏族人民的生产劳动中衍生而出,传承的历史较为悠久,但是“卓舞”又有着自身的特性,是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相对具有特殊性的艺术,“锅庄”这种表演形式就属于“卓”。在古代,藏族人民在白天的时候会外出进行狩猎活动,到了晚上就聚集在锅的旁边分享食用各自打到的猎物,并围绕篝火通过边跳边唱的方式庆祝狩猎成果。“锅庄”这种藏族舞蹈表演形式主要流传于藏族的牧区或者半农半牧区,比如如今的西藏昌都、甘孜、工布、藏北平原、云南中甸、甘肃藏族居住区以及四川阿坝等地区。“锅庄”的舞蹈动作中有很多是对禽兽动作的模仿,要求舞者的动作充满力量并且矫健奔放,展示出浓厚的劳动气息,整体的舞蹈动作具有粗犷豪迈的特点。而“锅庄”的音乐曲式相对短小,多数是由二至四乐句所组成的分节歌,演唱特点是先清唱后歌舞,而歌舞的节奏特点是先慢后快,收尾干净迅速。相较于“果谐”“锅庄”的音乐节奏更为顿挫鲜明,力量感更强,而且整体的舞蹈表现也更加高亢豪放。“锅庄”这种藏族舞蹈表演形式能够分为“大锅庄”即达尔嘎底和“小锅庄”即达尔嘎薏依两种,其中“大锅庄”是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大多是在寺庙念经或者迎接宾客时进行表演,由于其礼仪性的特征,“大锅庄”的要求较为严格,不仅需要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作为领舞,而且其他所有舞蹈表演者的服装也要统一。“大锅庄”和礼仪仪式一样,具有一定的程式性,需要舞者展现沉稳的舞步,对舞者的舞姿也有着端庄含蓄的要求,从而营造出庄重虔诚的氛围。“小锅庄”相较于“大锅庄”而言更加轻松活泼,其所能表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不论是藏族人民的爱情、生活还是藏族地区的生态自然环境,都能够通过“小锅庄”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小锅庄”舞者的舞步也更加轻快洒脱,所呈现出的整体舞姿视觉效果也更加生动俏皮。

“热巴”在藏族语言中的含义是“流苏”,“热巴”早期主要在西藏的查绒地区传播,随着藏族舞蹈的广泛流传,在如今的西藏长处、工布、那曲、云南、青海、四川以及甘肃等藏族聚集地区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热巴”早期是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通过手持铃鼓或者手鼓结合快板、“谐”、气功、杂技以及热巴剧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的艺术表演,也被人们简称为“铃鼓舞”。“热巴”与上述的几种藏族舞蹈表演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别,由于其中融入了杂技的元素,“热巴”舞蹈中会编排很多难度较高、技巧性较强的舞蹈动作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舞者要在铃鼓声中进行跳、转、翻等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表演。所以“热巴”舞蹈需要较高的技巧性和专业性,舞者不仅需要粗犷有力的展示具有一定难度的舞蹈动作,还要注重自身舞姿的轻盈敏捷。“热巴”舞蹈表演中,男演员摇动铜铃而女演员则是负责敲鼓,每个演员的腰间都会系着染成几种颜色由羊毛或者牛毛材质编织而成的辫条,舞者跟随鼓点的变换进行各种刚中带柔的舞蹈动作表演,彩色的辫条跟随舞者的身体和鼓点律动而摇摆,整体表演为观众呈现出非常强烈的视觉美感。“热巴”表演中要求女演员的舞姿要优美而多变,在进行单腿旋转、翻身以及各种蹦子动作时要求演员动作利落沉稳,表情灵动鲜活。

而“热巴”表演中的男演员多数是展现个人的拿手绝活,比如“空转小蹦子”“夹刀旋转”“摇铃蹲转”以及“扭身跳”等等。男性演员的表演更倾向杂技,技巧难度更高,能够在充分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同时,有力展现出藏族人民纯洁朴实、勇敢坚毅的美好性格。“热巴”舞蹈由于其渊源的传承历史和高超的表演技艺,成为藏族舞蹈中最为特别且重要的表演形式,不仅是藏族人民的优秀艺术文化遗产,更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艺术瑰宝。

藏族舞蹈的历史文化底蕴浓厚,表演形式多姿多彩,是藏族民族文化、风俗传统以及民族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藏族舞蹈能够非常直观立体地展示出藏族地区的地域风格特点和民族特色,不同类型的藏族舞蹈表演形式能够呈现出不同风格的美,藏族舞蹈不仅是藏族人民经过千百年以来不断的传承和发展而形成的艺术结晶,更是藏族人民向外界展示自身独特民族魅力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深入理解藏族舞蹈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就要充分感受不同表演形式下的藏族舞蹈风格,从而全面领略藏族舞蹈背后的藏族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锅庄热巴舞者
调皮捣蛋的诗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锅庄舞在小学体育活动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跳起锅庄舞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轮椅上的舞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
金色燃烧中的鼓
迪丽热巴 零差评小花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