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积累·思考·表达——师生共读《红楼梦》第五回(上)

2022-07-05 23:44魏建宽丁钰涵吕墨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秦可卿判词薛宝钗

魏建宽 丁钰涵 吕墨

编者引语:

这份导学案,是师生在“名著共读”中一起完成的预习作业。本文第一作者魏建宽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的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丁钰涵、吕墨都是魏老师执教的镇海中学高一(7)班的学生。魏老师说:“《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没有捷径,我只想陪着学生一回回地读!”于是,他依照《红楼梦》的回目逐一拟设问题,全班学生细读原作后认真答题,而后挑出优秀作业在班级做展示。在此基础上,魏老师再发挥自己曾精研《红楼梦》、学养深厚的优势,开讲《红楼梦》的研究课。我们感佩于师生的热情、执着和勤奋,特分两期刊发此稿,以飨读者。

1.请解释标题“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两个句子的含义。

含义为: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示以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副册、正册为他指点迷津;贾宝玉畅饮清香甘冽之酒“万艳同杯”,众仙女为宝玉演绎新制《红楼梦》曲十二支。(宋体字为魏老师的提问,楷体字为丁、吕两位同学的答卷,下同。)

2.《红楼梦》既是文学巨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上佳读本,其中涉及的典故不计其数,如“动若参商”中的“参商”,又如“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中的“停机德”“咏絮才”等,请整理、解说这三个典故。

参商:“参”和“商”都是星宿名。因两星此出彼没,故常用来比喻两人分离不得见面。又据《左传》昭公元年:传说帝喾高辛氏二子阏伯与实沈不和,常争斗,帝遂命阏伯去商丘管商星,实沈去大夏管参星。故参商也用以比喻人与人之间感情不和。

停机德:典出《后汉书·列女传》中乐羊子与他的妻子的故事,东汉乐羊子远出求学,中道而归,其妻以停下织机割断经线为喻,劝其不要中断学业,以期求取功名。停机之德,指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一种妇德,此典多用来称颂那些能劝导丈夫读书仕进、具有封建社会所谓贤淑之德的女子。小说中指的是薛宝钗。

咏絮才:典出《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少女时曾以“未若柳絮因风起”描摹飞雪,受到叔父谢安的激赏,后因以“咏絮才”称颂那些才思敏捷、能诗善文的女子。小说中指的是林黛玉。

3.著名红学家王昆仑说:“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薛宝钗进贾府后,曹雪芹于本回再次写林黛玉为贾宝玉“还泪”,这显然是采用“对比写法”,将林黛玉与薛宝钗对比。请摘出薛宝钗在贾府受欢迎的几句文字。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4.本回有“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一句,表明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此时皆为儿童。请翻一翻,曹雪芹是于哪一回才写到薛宝钗的“及笄”之年的?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

5.《红楼梦》的作者善写“宴会”,你觉得从小说写作的角度上来说,叙写宴会对小说情节展开、人物形象塑造起了哪些作用?从本回选取一个例子,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宝玉与众仙姑宴会,闻“群芳髓”“千红一窟”及“万艳同杯”的清香赞不绝口,还迷恋于瑶琴古画等,可见宝玉对国色天香的痴情,以及内心的一种情欲声色;同时,引出下文歌女“曲演红楼梦”,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暗示了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

6.秦可卿为何被排在金陵十二钗之末?

其一,秦氏是贾蓉之妻,满清贵族的女子未出嫁时地位高,而秦可卿已出嫁。其二,由秦可卿的房间布置来看,她是一个情痴之人,她是幻变的“情”的化身,因情而误。其三,秦可卿出身贫寒,地位远不及林黛玉、王熙凤等人显赫,所以排在最末。

教师补充:根据脂评及小说中伏笔,小说第十三回的标题原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其中写贾珍与儿媳秦可卿的乱伦关系,并有“遗簪”“更衣”等情节。丑事败露后,秦可卿因羞愤无地自容,遂自缢身亡。(解释选自《红楼梦大辞典》,冯其庸、李希凡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7.贾宝玉为何讨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是人要通晓人情世故且饱读诗书才能有一番作为。问题在于:“洞明”怎样的“学问”?“练达”怎样的“人情”?比如最后考中进士的贾雨村可以说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读书人楷模,但他走向了读书人应该信奉与践行的儒家“君子人格”的反面,这在前一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已有淋漓尽致的描摹。贾宝玉讨厌的正是这种“学问”与“人情”。

8.联系第一回所写空空道人变为“情僧”的十六字——“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思考:为何曹雪芹给贾宝玉安排的入梦环境那么香艳?

秦可卿房中的对联为秦太虚所题,暗示秦可卿的房间即为太虚幻境的缩影与写照。秦可卿之屋香艳华丽,故贾宝玉睡中觉时入梦的幻境也如此;贾宝玉此般入梦的环境更能显出他的情欲声色,显示他是情痴情种,为后文写他的“意淫”“因色悟空”埋下伏笔。

9.警幻仙姑所居之地为何取名“太虚幻境”?既是“幻境”,为何又有“愁海”“放春山”?

“太虚幻境”,是曹雪芹虚拟的空静谐和的幻化仙境。警幻仙姑希望借此仙境,让贾宝玉于迷离恍惚中看破滚滚红尘,于情语中彻悟风情月债。这清净儿女之地是一种极乐之境,却又虚无缥缈,能给人以人生如梦之感。“愁海”“放春山”寓有愁恨悲戚之意,是一切风流冤情的写照,暗示大观园众金钗的爱恨离愁必将汇成悲剧的汪洋之海。

10.警幻仙姑要使宝玉了悟“风月之债”的真谛,他了悟了吗?

没有了悟。宝玉读金陵十二钗后“看了不解”,且听《红楼梦》曲后“甚无趣味”,“朦胧恍惚”,警幻感叹“痴儿竟尚未悟”。

11.警幻仙姑对贾宝玉说“尔凡眼尘躯,未便先知”这些卷册的人的命运。这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判词暗示着书中人物命运,俗世凡尘之人无法彻底脱离尘世的束缚,因而无法了悟生命的底色与归宿,自然也就没有悟性去洞察一切古今情与风月债。

12.晴雯、袭人为何被安排于群钗的“又副册”?

晴雯与袭人,两者均为宝玉的丫环,身份卑微,正册为大家闺秀,副册为小家碧玉,故她们作为女奴只得位列于又副册。

13.贾宝玉看了晴雯、袭人的判词是“不解”,看了香菱的判词“仍不解,便又掷了”,看了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也是“仍不解”,这蕴含了什么人生哲理?

贾宝玉由又副册看到副册最后至正册,循序渐进,却始终“不解”,说明了仙境与凡尘的差距,肉眼凡胎终究缺少神一般洞察人世的悟性。

14.“金陵十二正册”的十二位女子的次序,是按什么原则排列的?

是按照身份地位、品德才华、是否有过婚姻,以及与宝玉关系的亲密程度排列的。宝钗、黛玉,均为才华横溢之女子,且均与宝玉发生了无数情感纠葛,故应列于首位。

15.曹雪芹为何将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判词集中于一首诗中?你认为有哪些特殊用意?

难以决定将哪一位置于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是诗魂,薛宝钗是封建社会妇德的典范;二人都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可相互映衬。

16.如何理解“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其中有褒扬有遗憾,请写出你的理解。

“三春争及初春景”:借世俗之人所信奉的价值观,从事实的层面指出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终其一生也比不上元春姐姐这位皇贵妃荣华富贵。这看似是对元春的“褒”,而“虎兕相逢大梦归”则暗指元春惨死于皇帝后宫的残酷内斗,这是曹雪芹为元春的命运结局而遗憾与叹息。

17.贾探春的判词中,哪一句体现了探春的不俗?哪几句写出了作者的遗憾?

不俗:“才自精明志自高”,褒扬探春才华出众、志向远大,这都是迎春、惜春等姐妹们望尘莫及的。

遗憾:“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身为庶出,身处贾府衰败之时,最后远嫁海隅,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复返。

18.史湘云的不幸身世,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一是虽然出身于贵族侯门,却自幼父母双亡,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就是“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的寓意;二是没有完美的婚姻,婚后好景不长,转眼之间夫妻离散,这就是“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暗示的内容。

19.翻阅第十九回、四十一回、四十九回、五十回与六十三回,解释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四句诗的内容。

前两句概括妙玉所陷入的深深矛盾。洁,既指清洁,又指佛教主张的净。佛教以为现实世界是污秽的,只有天堂佛国才是庄严洁净的极乐世界。妙玉出家,即遁入空门,信奉佛教,所以称之为“云空”。但小说又写自称“槛外人”的妙玉、“嫁”入了空门的妙玉,却仍生恋情于宝玉,偏独喜与宝玉来往,透露出妙玉虽人在“空门”,心却不全在“空门”,且最终的结局是既不能“洁”,亦不能“空”。像妙玉这样一个“出身不凡、心性高洁”的女子,竟不能逃脱厄运而流落风尘。

20.翻阅第七十九回,说说孙绍祖是如何对贾府忘恩负义,如何将贾迎春虐待致死的。

“中山狼”孙绍祖的祖辈“当年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于是“拜在”贾府门下。正是有了这样的关系,孙绍祖得以迎娶迎春。贾府势败后,孙绍祖却在朝中党派之争中站在贾府的对立面,反说贾府是因欠孙家的债,将迎春抵债给孙家的。孙绍祖找贾赦要钱不得,便对迎春一顿无情暴打,还将迎春撵至下房,以变态手段将迎春虐待致死,这就是“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的寓意。

21.结合惜春的判词,说说惜春出家的真正原因。

“勘破三春景不长”,字面上写贾惜春看透了春光易逝的好景不长,实际寓意是惜春从元春、迎春、探春三个姐姐的不幸命运中看破红尘,心灰意冷,自知无路可走,于是改换上尼姑穿的黑衣,遁入空门。

22.从“凡鸟偏从末世来”一句,可以见出是谁的命运判词?

王熙凤。“凡”与“鸟”,可以合成繁体字中的“凤”字,暗点王熙凤的名。结合判词上的绘画——一只雌凤站在一片冰山上,读者可知“偏从末世来”就是暗寓王熙凤所倚靠的权力与财富如同冰山难以持久。

23.“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这个“刘氏”是谁?这首判词,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情感?

刘氏,即刘姥姥。这首贾巧姐的判词中的“巧”字,既指碰巧,又点巧姐之名。整首判词既包含曹雪芹对人情与世事变化无常的感叹,同时也含有对刘姥姥知恩图报的美德的赞美之情。

24.李纨活成了封建社会妇女的道德楷模,可曹雪芹仍为她抱憾——“枉与他人作笑谈”,这是从哪一角度评判的?

“枉与他人作笑谈”,说的是李纨一生遵依三从四德,其命运紧紧依附于丈夫、儿子。李纨青春守寡,一心望子成龙,后来贾兰“光灿灿胸悬金印”,身为母亲的李纨“凤冠霞帔”成为诰命夫人,然而没过多久她就死了,只留得一个诰封虚名,白白地给世人做谈笑资料。

(编者附言:本回目共拟设50 个问题,25 题至50题将于第8 期刊载)

猜你喜欢
秦可卿判词薛宝钗
由曹雪芹创作构思论秦可卿“病死”的合理性
李瓶儿、秦可卿“棺木”新解
嫁入豪门的秦可卿有多惨?
汉诗和译的文体研究——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为例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鲭鱼精与秦可卿:明清小说中的“情妖”和“幻情身”
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换一曲浅斟低唱
——浅谈《红楼梦》中的判词
淡极始知花更艳——小议薛宝钗
十二钗判词的结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