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式话题作文的审题与指导——以“跟”作文讲评为例

2022-07-05 23:44李秋华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荒漠核心作文

李秋华

【问题点击】

聚焦是光学中的名词,指运用聚光镜使分散的光线聚焦于一点。这一点汇聚了一束光线的热量,具有强烈的光彩,它甚至能点燃物体。作文命题人根据这一原理提供作文材料,通过独具慧眼的发现和精细独到的开掘,将不同的人、事、景、情、物,聚焦到同一点上,即作文核心词,以集中反映事物性质,我们把这类材料作文称为聚焦式话题作文。

聚焦式话题作文聚焦某个核心词,考生在写作时要反复阅读材料,深入思考,找准材料聚焦点,提炼出核心词并围绕该核心词展开思考和论述。这类材料一般先出现话题核心词,有的会界定话题核心词的概念(注意不是下定义,定义是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有的则不会;其次,辩证地陈述核心词外延的两方面或多方面表现;最后,为了让考生有话可说,提供一两句发散性的提示语。近两年江苏各类大小考试中此类题目颇为流行,命题材料会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既不刻意迎合时政热点,也不跟随某些传媒大咖言不由衷、矫揉造作地向社会灌输一些“心灵鸡汤”式的道德说教,而是引导考生老老实实地去品味“时尚”,礼赞“青春”,述说“忧爱”,品味“语言”,见证“车来车往”,考量考生的“智慧”。考生“物各有性”,考场“百味纷呈”。命题人常化大为小,虚实结合,通过对考生习见的某一关键词(或核心概念)进行多维解说,引导考生对生活进行感性的认知或理性的思索。

【技法点拨】

聚焦式话题作文在写作之前应清醒地明确审题规则:

①如何写好聚焦式话题作文,吃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发散到符合概念本身的人、事、物是关键。

②材料的核心词表述存在两面或多面,需要辩证地看待,可切中一面,重点阐述分析,但需要兼顾另一面,不可独落窠臼,一路走到黑。也可综合阐述,但不能太过平常地两面或几面皆对等式地摆现象。

③核心词相关的现象那么多,符合的或基本符合的可能会在脑海里一一闪现,但你能想得到的是不是别人也可以想得到?写作的时候提高文章自身的辨识度是最关键最实际的地方,不能想到什么就摆什么,写完之后草草收摊,事后糊涂含糊甚至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

④文章要“立”起来,就得运用相应恰切的辩证手法,多层次多维度地分析透彻核心词关键词,单纯的摆例子、镶名言,等于把好端端的素材摊在了一块“烙大饼”,奶油、辣椒酱、芥末、火腿肠,强行拼凑,阅卷老师印象不深,分数自然寡淡。

⑤空泛地拉靠概念,是思想懒惰的一种体现,文章会流于普遍,最多取个平均分。作文切口开小一点儿,写实在一点儿,写优美一点儿,写深刻一点儿,一话、一物、一人、一事、一国均可切入。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后面紧跟着向同一方向行动叫跟。跟,可能步调一致,可能少走弯路,可能快速实现目标,也可能失去自我。世界上的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大多这样。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一、整体感知,把握材料的核心话题(主体事件)

材料告诉我们以下信息:

①跟的特征:在后面,紧跟,同一方向;

②跟的好与坏:少走弯路,失去自我;

③跟的外延:大多的人和事。

二、分层理解,领会材料内涵

本次作文核心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选取“跟”的一种基本含义,解释什么是“跟”以及“跟”的重要特征——“同一方向性”“前后的延续性”;第二句话说明“跟”的积极作用——“少走弯路”“快速实现目标”和消极作用——“失去自我”。材料中的“步调一致”可理解为跟上(技术、时代等发展)主流,不落后于先进水平。后面两点可以理解为跟随先进的人或经验,择善而从,能少走弯路;紧跟先进,是一种捷径,能让自己快速成长,等等。最后一点可以理解为,亦步亦趋,邯郸学步,生搬硬套,会逐渐失去个性,丧失自我。这也是本次作文的命意所在,抓住了这句话也就准确把握了整个材料的立意重点和写作导向;第三句话,世界上的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大多这样。说“跟”的广泛表现——“人”“事”“社会”。进一步引导考生激活思维,材料这一句话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一下子可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起来,考生也就有更多话可说。

这样的命题思路,已为考生所熟悉,所以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激活思维,选取立意角度

参考立意:

1.借鉴前人之路,实现自己目标。

2.理性地“跟”,便于开拓。

3.理性地“跟”,需要思考,不盲目,不盲从。

4.挣脱影子,突破创新。

5.“跟”然后超越。

6.自出机杼成风骨,跌宕起伏真人生……

四、精准写作,聚焦核心概念

1.对“跟”的理解要定位准确。“跟”,在同一方向上一个接着一个、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指相互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前面的是引领,在后面的是跟随。比如跟在后面,学习借鉴还是模仿,还是直接拿来别人的成果。但应该强调一下,跟随是为了最终的突破和领先,比如索尼、华为、中国高铁的发展。而如联想,定位于工贸技,主要是靠别人提供关键技术和部件,跟随别人的步伐,没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个性),从而处于被动发展的地位,甚至迷失发展方向。

2.材料的核心概念是“跟”,关键内容还有相应的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可以选取一个方面、一个领域、一个行业、一个人,但一定要有相对应的特征,不可泛泛而谈。

3.作文要善于化大为小,不能只是机械说“跟”,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况有机地运用描写、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

联系江苏高考多年以来的作文命题的思路,“核心词”一直是审题立意的逻辑起点和构思写作的聚焦点,2015 年的“智慧”,2016 年的“个性与创新”,2017 年的“车”,2018 年的“语言”,2019 年的“调和”……本次作文的核心词,显然是“跟”,“跟”的多层次呈现和多维度解读,应该成为写作的重要参照。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从何种角度立意行文,考生对“跟”的思辨性分析都是必须重视的。

【学生习作】

荒漠中的英雄

回翻史册,有邯郸学步,落人笑柄;东施效颦,徒增笑料。又有洋务仿西,近代伊始;明治维新,兴国兴邦。

同样是跟在别人后面,有人盲目从众,于人群裹挟中迷失自我。有的人却踩着先人的足迹,攀登新的高峰。究竟是独立于人群之外,还是摒弃自我?皮钧言:“人生是两面的、互动的、复杂的。”因而私以为,人生途中,我们既要能另辟蹊径,也要能寻觅先人足迹。

毕竟,当一个人能够以自己的思想开拓出无人走过的路,人类领域的荒漠才能被探索得更深。一代巨匠老舍先生,不遵循话剧的固有模式,首创横轴式布局,写就话剧史上不朽之作《茶馆》。为何老舍先生留名至今?诚然,是因为他没有走上前人已踏烂了的道路,盲目地把文学锁死在格式里。正是他遵从本心,离开浩荡大军,话剧领域的荒漠才被开发出新的绿洲。

倘若另辟蹊径是炽日自身发散的光芒,他人的足迹,便是凝滞黑暗中的烛光。

人生在世,怎会一帆风顺?总会有陷入流沙,无法举足前行的困厄。而此时,那荒漠上前人开辟的路,将指引你走出困境。且看孝文帝追随汉制改革,国遂兴盛;且看爱因斯坦延续普朗克量子理论,相对论横空出世;且看中国紧跟苏联工业化,国家建设蓬勃发展……于个人而言,借鉴经验,追随他人,便于个人更快地实现人生目标,走出荒漠;于国家而言,追随他国先进经验,能够更快更好更高效地发展本国,让政治经济文化荒漠重生绿意。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反观现今,盲目从众者众多,抄袭侵权之风尤烈。社会始终有些沉闷之气,缺乏创新,只低头麻木地跟着人流前行。为何?想必是信息的几何级数增长疲惫人心,人们难以正视纯粹真实的自己。解决弊病,迫在眉睫。除了要锻炼科学的知识范式,化他人的经验智慧为自己的思维以外,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切莫被荒漠的风沙迷了眼。在荒漠中,我们总得保护本心的纯洁,踏着前人的脚印而不成为别人,在前行中做真实的自己。《世说新语》言:“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是为良言,应牢记于心。

博尔赫斯说:“荒漠是真实存在而具有象征意义的。英雄正等着人群出现。”在人生的荒漠中,在与人群共同前进的同时保持自我,那便是荒漠中的英雄。

【教师点评】

文章的标题含蓄而又有力,做荒漠中的英雄,略见文中有豪情。事实上,文章确实如此。用朴素的话语,论证了“人生途中,我们既要能另辟蹊径,也要能寻觅先人足迹”,全面又辩证地理解了作文材料。结构严谨,首尾呼应,语言优美,句式参差有致。事例典型且有说服力,名人名言较好地印证了观点。

猜你喜欢
荒漠核心作文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向荒漠宣战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荒漠生态系统的演变
荒漠水塘
荒漠之路上的三首情歌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