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及应对措施

2022-07-06 09:22赵洁
客联 2022年11期
关键词:边疆网络舆情高校

摘 要: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呈现突发多发态势,但又因地域的不同、学校性质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舆情特征,其中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网络舆情特征尤其特殊。把握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并提出应对举措,有助于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方法。文章通过梳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热点焦点,提炼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的敏感因素,认为要在网络舆情爆发前仔细研判本校舆情发生可能性、做好应对预案,舆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回应并科学引导。

关键词:边疆;民族;高校;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大学生网民群体的不断扩大,网络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也成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从数量上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没有中东部地区密集,但由于地理位置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舆情工作有其独特的敏感性。在舆情发生后,舆情管理部门一旦处于被动局面便容易使舆情被放大,难以把控。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该主动分析把握本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的易爆点等网络舆情特征,下好先手棋、做好工作预案,形成工作机制,主动拓展工作渠道,提升工作水平,依法依規、科学应对网络舆情。

一、高校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及其一般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是对现实问题的反映,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具有一般特征,如突发性、负面性、利益牵涉面广等。调查发现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突发事件、学校管理问题、师德师风问题、关键敏感节点等因素有相关性。

(一)高校网络舆情热点事件

1.校园突发事件。校园突发事件往往缺乏详细预案,导致事件发生后处理困难,其中,最易造成网络舆情的为学生意外伤亡事件。如2019年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的昆明理工大学李心草溺水身亡事件,2022年红河学院女生自缢身亡事件等。在“全民皆记者”、“全民皆侦探”的今天,此类事件一旦上网通常会迅速吸引网民的注意,引发各种猜测,其中不乏“阴谋论”,从而将事件扩大化,形成网络舆情。

2.学校管理问题。0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注重维护自身利益,对学校管理中的漏洞更具敏感性。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出现的原因不乏与校园管理失当相关,如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校园建设造成的学生利益受损事件等。根据本调查涵盖的几所本专科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每所学校的校内论坛中都有关于食堂卫生情况、宿舍管理情况的吐槽。另外,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大规模的校园建设是很多学校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但在校园建设中,学生学习生活受影响造成的大学生不满情绪也容易在网络上蔓延,比如某高校2021年为满足学校扩招需求而降低宿舍条件引发网络舆情。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事件增多,多与学校管理缺乏人性化、管理手段生硬有关。

3.师德师风问题。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中国历来就有重视师德师风的传统,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从古时的孔孟、朱熹到今天的黄大年、张桂梅,教师品德的高尚已经成为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由师德师风问题引发的网络舆情却并不罕见,如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事件层出不穷,教师收受贿赂的事件也屡见不鲜,甚至一些高校校领导违法违纪被判刑。违反师德师风事件因与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有极大差距,因此容易生成网络舆情,给学校造成恶劣影响。

4.关键敏感节点

近代以来,中国青年大学生表现出积极的进取精神,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同时,大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三观尚不成熟,极易被煽动,容易成为不良势力侵蚀的群体。因此,一些重大时间节点是预防网络舆情突发的敏感期。另外,由于大学生易被煽动的特点,还要谨防社会舆论在高校舆论场中被放大。比如2013年昆明安宁炼油厂事件引起居民对环境污染的恐慌,一些在昆大学生也加入其中,引起舆情。

(二)高校网络舆情一般特点

总结高校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会发现高校网络舆情一般具有社会敏感性、难以把控性和群体隐匿性等特点。

1.社会敏感性。高校舆情一经网络放大便会带来极大的社会关注度,这和高校自身的特殊性质有关,和当下教育作为民生领域的重要问题有关。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指明了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地位。同时,教育工作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头牵扯国家发展,一头关系万千家庭。因此,高校受社会关注度大,高校网络舆情的社会敏感性也随之提升。

2.群体隐匿性。难以把控是网络舆情的总体特征之一。由于网民的隐匿性和网络传播的高速度以及大学生网民的舆论平台既有倾向性选择,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比较困难。根据调查,在大学生通常查看网络舆论的方式中,各平台热搜、微信公众号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而在表达个人意见的网络平台中,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响应率和普及率高。这说明高校网络舆论场通常集中在个人社交媒体,而个人社交媒体又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这就增加了舆论掌握和引导的难度。

二、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特征

在传统安全领域影响因素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影响因素交织的今天,对非传统安全的维护尤其重要。其中,意识形态安全即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重要议题。边疆民族地区高校除了普通高校必须承担的教书育人的任务外,还有维护边疆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义务。一些涉边疆民族的舆情一旦出现就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除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一般性特征外,还具有一些专属特征。

(一)重大性

對边疆民族地区来说,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这就意味着边疆民族地区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维护稳定”展开。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理应主动维护好校园安全,构建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网络舆情往往具有极强的外部性,不仅关系到高校正常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甚至还关乎整个互联网乃至现实社会的舆论风向。因此,重大性为成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特征。

(二)敏感性

边疆民族地区一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是东西方舆论场的关注焦点。近年来,西方国家对华意识形态渗透逐渐转向互联网,如利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网上渗透。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一旦出现涉边疆、涉民族因素便会使得事件变的复杂,极具敏感性。如2022年西部省份某高校学生在课堂上公然诋毁边疆落后,经其他同学拍照上网后引起舆情。按照规定,对此类舆情的处置必须上报相关部门,分析研判后酌情处理,也体现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的特殊性。

三、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从学界和业界来看,网络舆论引导有着固定范式,但由于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特殊性,使得其网络舆情更需谨慎处理。

(一)建章立制: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建章立制,着眼大局,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学校跨越式发展。建立完善学校规章制度,统筹网上网下两条战线,把握学校舆论宣传引导时度效。坚持管用防并举,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从而让党的声音成为高校网络空间最强音,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校园内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校园网络稳定安全。

(二)下好先手棋: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研判工作

再快速的灭火也不如不要着火。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要做好网络舆论工作,需要定期分析研判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研究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分清网上主流支流,辨析网上突出问题,动态把握网络舆情态势、网络行为趋势,及时向上级报告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情况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如在一些敏感时间节点,以及可预料的网络舆情发生前要做好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并将其纳入宣传部门常规工作。

(三)第一时间回应:抢占网络舆论高地

通过对高校处理网络舆情的正面和负面案例分析,发现无论是正面事件还是负面事件,涉事高校第一时间回应都是挽回形象、为后续处理赢得宝贵时机的重要举措。如红河学院女生自缢事件发生后,家属在校门口静坐举牌被拍照后上传互联网,引发网络舆情。事件暴露出红河学院应急预案不足,学校在得知事件发生后应设想到家属会有激动情绪,要在第一时间安排人员对接家属并做好安抚工作。同时,该事件在网络发酵了三天后才等来红河学院回应,错过了回应舆论、把控舆情的第一时间。

(四)拔草除根:熄灭网络舆情燃点

几乎所有的网络舆情都来自于对现实事件的讨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由于其特殊性,网民往往会在较短时间内转向对事件背后的体制、道德及法律的关注,因此舆情引导和管理工作决不能孤立地看待,必须把线上线下统筹起来,以线下问题的解决更好推动线上舆情的处置。如西部省份某高校由于学校扩招,造成现有住宿能力无法匹配突然增长的学生数量,只能降低新生住宿条件而引发的网络舆情。此类网络舆情属于可预见的,并且可以通过线下工作解决的,比如在新生入校后第一时间安排辅导员做好解释和抚慰工作,比如将学校未来改善住宿条件的计划告知学生,比如减免住宿费等。

(五)有的放矢:分门别类做好高校舆论工作

本调查显示,2000个接受调查的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34.04%的受访者每天上网时间为“4-6小时”,还有32.95%的受访者为2-4小时,提示高校网络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受访者在浏览网络信息时多选择社会新闻和明星娱乐新闻,而阅读网络新闻时通常选择社交媒体,这是由于社交媒体兼具信息传递和人际交往的功能,但也提示高校网络舆论掌控难度大。性别差异上,女生更不喜欢胡乱发表意见,而是倾向于尊重事实,同时也更加不喜欢转发和评论自己学校的负面新闻。学校差异上,本科院校学生在发生网络舆情后更听招呼,其次是专科院校,再次是职业院校,这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呈现正相关。调查提示,即使同处边疆民族地区,但不同高校的不同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也不尽相同,甚至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摸清楚学生的整体情况,有的放矢,分门别类的做好舆论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中宣部.教育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中央文献出社.2017

[4]张瑞才.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鲜明特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5]丁柏铨.尤红.改革开放 40 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发展[J] .传媒观察 2019(1) [6]林爱珺.陈瑞华. 新闻舆论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历史定位与时代价值[J].现代传播.2018(6)

[7]邓绍根.从新名词到关键词:近代以来中国“舆论监督”观念的历史演变 [J].新闻大学.2019(11)

[8]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丛(第四辑)[M]. 人民出版社.2017

[10]王嘉.隋林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基本经验与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J].2019(2)

作者简介:赵洁(198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项目信息:本文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项目”云南省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项目批准号:AFSZ2001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边疆网络舆情高校
边疆地区农业院校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局部抗战时期知识界的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