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2022-07-07 09:05黄雯慧霍琪
中国商论 2022年12期

黄雯慧 霍琪

摘 要: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对我国建成面向东盟开放的战略高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开拓经济发展新局面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构建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北部湾城市群14个城市(除临高县)2019年的多指标数据,测算各城市的中心性等级,并采用综合引力模型、空间经济断裂点模型等对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联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绘制城市群空间联系格局直观图。研究发现:(1)北部湾城市群中心城市体系可分为五级。(2)南宁、湛江两个一级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相近,在城市群内形成两个经济中心,其他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总量出现断层现象,且相互间联系较弱。(3)湛江与南宁在城市群中的经济腹地范围面积相当,且几乎无重叠部分,说明两者存在合作而非竞争关系。

关键词:北部湾城市群;综合引力模型;经济联系强度;经济腹地范围

本文索引:黄雯慧,霍琪.<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12):-01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6(b)--03

城市群是国家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高度同城化及一体化为城市群的重要特征[1]。目前,城市群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将作为全新的地域单元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同时,城市群也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进入“十四五”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

作为我国建成面向東盟开放的战略高地,北部湾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对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开拓经济发展新局面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理应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关注。

1 研究设计及方法

结合当下我国对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3],综合考虑中心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北部湾城市群特色,同时考虑到东方、澄迈、昌江、儋州等市(县)统计数据较少的局限情况,在保证分析结论全面性的前提下,本文确定人口规模及素质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4个准则层,并从中选取12个指标,组成北部湾城市群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的中心性、经济联系强度及一级中心城市的经济腹地范围。

1.1 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尝试采用熵值法对每个指标在城市中心性中所占的权重进行测算。在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后,可利用加权求和模型评价城市中心性,模型如下:

其中,U为被评价城市的中心性指数,n为待评价的城市数目,为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标准数值,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

1.2 经济联系强度

城市的辐射力强度可用空间的交互作用量,即经济联系强度作为衡量指标[4]。目前,引力模型是认可度较高且使用较成熟的经济联系强度测度模型, 用以分析和预测空间相互作用形式[5]。根据经济引力理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也存在着类似万物间互相吸引的规律。本文对引力模型的表征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修正后的综合引力模型如下:

其中,为城市i和城市j的经济联系强度,和分别表示城市i和城市j的综合竞争实力,本文采用上文计算所得的城市中心性指数;为城市i和城市j之间最短的一次性通达时间。

1.3 经济腹地范围

根据“断裂点”理论,一个城市对其周围城市(地区)的吸引力与该城市自身的规模成正比,且与周围城市(地区)至该城市中心的距离成反比,两城市之间吸引力达到平衡的点,被称为“断裂点”。将这一系列断裂点连接成线,构成城市的影响范围边界,即城市的经济腹地范围。

断裂点可通过赖利—康维斯公式(断裂点模型)计算得到具体数值,公式如下[6]:

其中,为断裂点到城市A的距离,为两个城市之间质心的直线距离,、分别为i、j两城市之间的质点。本文采用上文计算所得的城市中心性指数表示质点数值。

2 北部湾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

2.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区域为北部湾城市群南宁、湛江等14个城市,由于临高县的数据存在较多缺失,本文未将其纳入研究范围。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年北部湾城市群(除临高县)各市(县)的《统计年鉴》及政府工作报告,并使用ArcGIS10.5对相关数据进行空间联系分析结果的表达。

2.2 城市中心性测度

由图1可知:(1)各城市的中心性指数差异较显著,南宁(75.51960)的中心性指数最高,东方(1.03057)最小,相差73.28倍。(2)14个研究城市的中心性指数平均值为26.4518,高于平均值的城市共7个,排名由高至低分别为南宁、湛江、海口、茂名、钦州、防城、玉林,比重恰好为50%,前三名中除湛江外,南宁、海口均为各自省份的省会城市,这是因为城市的行政级别越高,越能享受到国家在政策、产业、人口等方面给予的红利和优惠政策。(3)空间地理位置越接近南宁、湛江、海口等城市,自身的城市中心性指数就越高。(4)值得关注的是,玉林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比同处于广西境内的崇左及北海距离南宁更远,但其GDP、固定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非农业人口、接待游客人次均比上述两个城市高,因此玉林的城市中心性指数亦更高。(5)从行政区来看,广东与广西的中心性指数均值达到34以上,广东三市略强于广西六市,而海南五市的中心性指数均值仅有9.27104。

2.3 中心城市体系等级划分

利用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对上述计算所得中心性指数结果进行等级分类,可将北部湾城市群14个城市划分为五个等级:一级中心城市仅南宁、湛江两个城市,中心性指数呈现从这两个城市为中心,向外围城市递减的“核心—外围”圈层结构。作为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核心,一级中心城市对整个城市群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具有引领、支撑及辐射带动作用。二级中心城市为海口、茂名、钦州、防城港,这四个城市的中心性指数较为相近,均为30以上,能够承接上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带动下一级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完善。尤其是海口,作为海南的省会城市,必然会抓住国家赋予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新使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向建设海南自贸区(港)核心港口经济功能区的目标大力迈进,提高自身的集聚及辐射能力,努力发展为城市群的一级中心城市。但可以观察到,二级中心城市与一级中心城市相比,中心性指数出现了断层,由[60,70]的区间骤降至[30,40],对于充分发挥对下一级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是极为不利的。三级中心城市为玉林、崇左,是对北部湾城市群体系完整性的进一步补充。四级中心城市为北海、阳江,最后一级中心城市为儋州、澄迈、东方、昌江,城市规模小、产业发展弱、经济发展滞后,处于仅能接受上级中心城市辐射的阶段,尚未具备辐射周边城镇的能力。

2.4 经济联系强度测度

根据本文采用的综合引力模型,可得北部湾城市群14个城市两两间共91组经济联系强度。使用自然断裂点法可将经济联系强度分成五个层级:(1)南宁(108.61)、湛江(107.40)两个一级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相近,在城市群内形成两个经济中心,占据绝对优势。其后依次是钦州(78.08)、防城港(69.99)、茂名(66.76)、海口(53.73)、玉林(43.56)、北海(41.62)、崇左(37.43)、阳江(27.82)、澄迈(8.01)、儋州(4.99)、昌江(1.37)、东方(1.18),此结果与上文中心城市等级分类结果大致相同;但应注意的是,在二级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一的海口,经济联系强度总量却在整个城市群中排名第八,这是因为海口在城市群中的地理位置处于边缘地带,偏远的区位条件成为海口与城市群其他城市进行互动的制约因素,仅能与湛江有较强的经济联系。同属本省的儋州、东方、澄迈等市(县)则因自身中心性指数不强,即使与海口相距较近,亦未能与海口建立较强的经济联系。(2)与城市中心性指数相似,一级与二级中心城市、三级与四级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总量同样出现了断层。例如,排名第一的南寧的经济联系强度是处于第三名茂名的1.62倍,更是最末位东方的92.04倍。(3)城市群两两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普遍较弱,仅有八组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处于第一层级,占总数的8.79%。(4)处于二、三层级的经济联系强度分别有12、16组,共占总数的30.77%,且大部分集中在北部湾城市群的中部及西北翼地区,形成了较紧密的区域性经济联系网络。剩下60%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处于第四、五层级,多集中在北部湾城市群南部地区。

2.5 一级中心城市经济腹地范围划分

在城市群空间演化及空间范围发育过程中,核心城市起着至关重要的“龙头”带动作用[7]。据此,结合上文对北部湾城市群中心性的分析结果,利用公式(3)分别以两个一级中心城市(南宁、湛江)为对象,测算其对北部湾城市群12个城市(县)的经济引力断裂点位置,并使用ArcGIS对两个城市的经济腹地范围进行空间表达(见图2)。

由图2可知:(1)南宁的辐射范围包括自身仅1/4的区域,同时覆盖钦州大部分区域,玉林将近一半区域及崇左、防城港小部分区域,茂名接受辐射的区域过小,可忽略不计。茂名与南宁相距甚远,此结果符合逻辑,但崇左作为南宁的相邻城市,能够接受南宁辐射的区域却微乎其微,甚至连南宁自身大部分行政区域亦未被纳入自身辐射范围之内,中心地理位置未处于其腹地的几何中心。另外,尽管南宁的辐射范围向澄迈、儋州、昌江、东方等地延伸,但目前尚未将这几个城市纳入其中。(2)湛江的辐射范围基本包括自身境内范围,同时覆盖北海大部分区域,钦州、玉林、茂名部分区域,并向海南省延伸,覆盖儋州近1/2区域,澄迈、昌江小部分区域。(3)湛江与南宁的腹地范围面积相当,且几乎无重叠部分,仅北海、钦州小部分区域存在重叠,说明两者存在合作而非竞争关系。

3 结语

基于本文的综合引力模型测度框架,两两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程度受城市本身的中心性指数及最短时间距离影响,因此为提高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一方面要综合提升城市的人口规模及素质、经济产出、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等水平。另一方面,可在对需求性、线路方案等做详细的可行性研究调查后,尝试在经济联系强度较大的城市间开设城际交通专线,并建立两地甚至多地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公积金的跨区域结算、转移、接续及互认机制,压缩办理流程,为区域间交流,尤其是人才交流、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等提供坚实的合作基础。在城市群管理方面,可考虑由省甚至是国家出面,成立具备政府背景的城市群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安排城市群的建设规划、产业协同发展,解决城市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等。

参考文献

方创琳,宋吉涛,蔺雪芹.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6-89.

方创琳,王振波,马海涛.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规律的理论认知与地理学贡献[J].地理学报,2018,73(4):651-665.

方创琳.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展望[J].经济地理,2018,38(9):1-9.

贺欢欢,吕斌.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7):67-74.

彭芳梅.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7,37(12):57-64.

Converse P D. Elements of marketing[M].New York: Prentice Hall,1930.

陈守强,黄金川.城市群空间发育范围识别方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3):31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