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铁人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2022-07-07 14:43周柏希隋欣
艺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传承发展

周柏希 隋欣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旅游逐渐成为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但单纯的自然风光很难调动起大众的口味,人们更加需要精神层面的追求。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辦公厅发布了“十三五”期间国家文化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文化发展和改革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国家全面建设中去,使国家现代文化产业体制和现代文化市场体制较为健全,将文化事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这个背景下,铁人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来到了新的路口,本文通过文旅结合的视角,梳理了铁人精神的发展历史及文化价值,并探讨在新时期铁人精神将如何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 铁人精神 传承 发展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0)的意见》,随着新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亟需做好革命文物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其重点任务包括拓宽革命文物利用渠道、提高革命文物展出水准,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等。革命文物精品展示、革命文物宣传传播是重点工程。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产业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展的必然,红色文化的弘扬有着政治宣传的精神价值,它不仅是人们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奋斗历程、探寻中华民族革命成功道路的重要法宝,而且是人民展示执政党政治素养的重要媒介。在新时期,更要切实提高对红色文化的自信和认同,积极创新丰富红色文化载体,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一、铁人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文化象征着祖国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革命战争时期党带领着全体人民群众与革命先进分子共同创建的,它蕴含着宝贵的革命时代精神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岁月流逝,过往的痕迹成了珍贵的红色文化,所以红色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我国经济能力的跃升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土壤。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内心也从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近年来,讲述革命先烈保卫家园的电影《战狼》《长津湖》创造的票房新高,电视剧《觉醒年代》《功勋》等一经播出就让很多人热血沸腾,还有红色小说的发行以及红色歌曲的传唱,无不向我们展示了新一代年轻人对红色文化的热情。红色文化不仅仅是物品,也不仅仅是事迹,更是留给后人的内在精神。

“铁人”王进喜是中国工人阶级光辉形象的代表。铁人精神形成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它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和人格化,也是一个民族不怕困难、不惧艰辛的象征。2019年,在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贺信中指出“建设百年油田、当好标杆旗帜”的政治嘱托,铁人精神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总结和完善,铁人精神已成为一套厚重而完整的文化体系。

二、铁人精神的传承

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体现了大庆石油几代人的奋斗精神,是共和国工业文明的灵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通过搜集的资料来看,铁人精神的宣传方式包括以下几点:主题活动、平台宣传、新闻报道、教育灌输。

(一)主题活动

历史是最好的课本,在大庆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技馆。不仅本地的中小学校,每年都组织中小学生到这些地点参观教学,针对外地游客,铁人纪念馆也开展了大量的铁人精神宣传活动。如面对广大少年群体举办的主题德育活动“祝福百年,你我同行”,活动举办至今,许多中小学生都积极参与,用行动表示了自己对党和国家的祝福;还有线上线下共同开展的“百年党史铸魂,红色基因育人”主题系列活动;七一时,铁人纪念馆将红色研学游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师生提供“学党史悟精神”研学教育活动。

(二)平台宣传

纪念馆不但是公民陶冶文化的主要渠道,而且也是政府为公众进行文化服务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铁人纪念馆建于1971年,目的是为了缅怀我国工人阶级的先驱战士——铁人王进喜。它既是我国第一座工人纪念馆,也是最能体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地方。

不同的科技对纪念馆的整体影响不同。纪念馆采用照片、文字、电子图表等传统表现手法,表现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的主旨。然而,传统的展示方法无法与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匹配,唯有将其与当代技术相结合,采用不同方式营造文化氛围,方可确保展览在公众中起到良好的效果。为此,铁人纪念馆还引入了沙盘、场景还原、触摸屏一体机、VR,体感互动等现代的展览技术与手段。

目前,中国科技馆最普遍使用科技手段是场景还原技术,它可以塑造舞台感,给人一种置身于情景之中的感觉。创造互动场景,让公众亲身参与互动体验,充分激发公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触摸式一体机是触摸屏、液晶屏的完美结合,参观者可以自主操作主机,使人机交互更加方便。通过触摸控制,人们可以查询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加深人们对历史的印象,大大减轻了讲解员的工作量;体感互动是将社区地图投影在地面上,借由感应技术获得参观者位置,而墙上的大屏幕会根据参观者的走动,播放相关位置的内容介绍。这种体感互动方式使参观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走在展厅便如同身处于真实的历史场景之中。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加上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更加速了纪念馆举办线上网络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云看展、云展览、云课堂、直播等多种形式大量出现,并以其逼真的视觉效果而受到了公众欢迎,也拓大了受众面,让广大人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掌握知识,体验革命精神。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积极响应号召,积极防控,闭馆不闭展,在不能开馆期间全力打造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云服务”。其中,“VR党建——百亿像素”实现了线上看展,取得非常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充分满足公众需求,进一步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创新“大庆精神+”发展模式。

所谓“云课堂”,其实是一个专门针对教育培训行业的互联网服务,是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搭建的全新交流平台。仅仅采用了网络交互式直播技术服务的方法,就能够完成优质的网上同步与异步教学和学习,它是一個彻底突破时间和空间束缚的互动学习模式。2020年4月5日,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的“云课堂”首次直播,一场关于《石油魂》的宣讲,把观众带回了铁人当年不平凡的岁月中。

2020年4月25日,中国“石油魂”全国宣讲团受国家能源建设集团公司邀请,为全国二十余万在疫情期间奔赴武汉的英雄们,和迈出国门打开海外市场的将士们传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人员由于疫情关系而无法来到现场,录制了宣讲视频,用“云影视”的方式,使干部职工进一步了解了铁人王进喜的英雄事迹,更加坚定了实干创业的信念。

2020年5月18日,铁人纪念馆推出大庆石油会战珍贵文物“云展览”,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介绍了文物蕴含的历史知识,为全社会献上了一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精神文化盛宴。2021年11月11日,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携手绝对现场举办“云看展之走进铁人纪念馆感悟铁人精神”,央视频移动网、绝对现场视频号同步直播,单场观看人数高达103.8万,为观众提供了更有意义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文化体验。

宣传方式要符合展览主题的需要,也要符合观众审美的需要,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是传播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主阵地,在继续巩固线下展览的同时,要进一步创新线上社教活动新方式,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联动,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将铁人精神发扬光大。

(三)新闻报道

大庆宣传部会定期刊登一些铁人事迹的报道、全国范围的杂志。如:焕发时代光彩的《铁人》杂志、《铁人文学》;由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组织编写的《铁人精神》,运用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现了铁人精神的发展过程;由西安石油大学教授共同编著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概论》,深入挖掘“党史下的石油史,石油史中的党史”;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时,铁人精神才能被传承并弘扬,激励大家直面挑战,勇攀高峰。

(四)教育灌输

昨日之少年,今日之未来。青少年是红色基因的接班人,以正面积极的舆论去引导学生也很重要。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经常一起编纂教材,作为品德课在中小学生课上讲解。2012年,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教育灌输让中小学生以及幼儿园孩子接受城市精神教育。

三、铁人精神发展前景

(一)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相结合

文化的传播要通过媒介来实现,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利用大众口碑传播信息的人际宣传途径。为了达到红色文化的高效传递,就需要大力开辟各种新媒体途径,不管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体,都应该相互融合,共同促进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到目前为止,铁人纪念馆抖音官方账号发布25个视频,获赞443个;微博账号仅发布7条相关内容,并未系统的运用新媒体加强宣传力度。此外新兴媒体虽具有实效优势和高度的互动感、参与感,但缺乏严谨性和权威性。所以只有同时运用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拓宽老年群体,利用微博、抖音、手机短信、移动网络等开发年轻群体,才能不断提高红色文化传播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影响。

(二)增强景点互动性

我国的红色景区在陈列布局上大致相同,策展创新能力较弱,使得展馆千篇一律,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观众的审美逐渐出现疲态,欣赏口味都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观众已不局限在博物馆内接受知识传授,而是更加享受博物馆内亲身经历参观的体验感。

在部分红色文化景区的设置上,可以适当融入现代高科技手段,如利用VR项目沉浸式感受真实的战斗情景,充分调动游客的各种感官,让历史“活”起来,使游客更身临其境的体会红色文化;或身着先辈们的服饰参观文物、品尝当时的饭菜、配合声光电等多种形式体验一把穿越时光的红色之旅,从而达到强烈的心灵震撼。相比单调的参观展览,这种方式也更能被孩子们所接受。“知来处,方知去处”,为广大游客提供新体验、新选择,从聆听历史到体验历史,才能打通红色文化通往年轻群体的桥梁,这能有效地推动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能对红色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具有积极作用。

(三)多种形式演绎

如今的红色文化景区多以博物馆、纪念馆为主,周边景观单一,加上没有其他具有特色及吸引力的产品,所以很容易走马观花,逐渐变成单一的观光活动。除了邀请一些事件的见证者现身说法,还可撷取革命历史片段变成音乐舞蹈史诗;如陕西旅游集团于2016年西安事变80周年之际推出的一部演艺项目巨作《12.12西安事变》,利用高端装置设备和多媒体投影技术,以达到将现代科技与文化景观融为一体的创意效果。全剧通过十幕剧情,配以大雪、强风等多种真实体感感受,带领观众一起重温历史片段;三亚大型椰海实景演出《红色娘子军》则利用实景山体做背景,真实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革命战争场景,将影像和真实景观完美融合;再如“千古情”系列演出,用科技的手段再加上对历史的提炼,淋漓尽致得展现了文化内涵。从各地的案例不难看出,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展示或者重现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让人们切身地去感受、回忆历史,才能从中汲取到无限的信仰和勇气。

(四)培育行业人文情怀

从如今各种纪念馆、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才的缺失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随着参观人数的增多,馆内人员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管理者,而是带有服务性质的人员。面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员工应保持高度的服务意识和热情。特别是在红色景区中,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游客对革命圣地的印象。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存在工作人员难寻找、游客并未受到正确观展指引的现象。此外,纪念馆员工也存在业务能力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博物馆对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包括讲解人员的解说准确性、真实性;管理人才的管理思想是否现代化;是否具备高科技技术操作人才等等,这些都是一个纪念馆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优秀的人才队伍是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和传播的中坚力量,因此,培

养一大批专业化人是我国红色文化传播最基础的条件。

(五)设计文创产品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不过在发展过程

中仍然面临着发展速度不均衡、文化创造力欠缺、文创产品特色不明显等现状。国内优质的文创产品基本都出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等“领头羊”,其他地方博物馆仍然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红色文化方面的文创产品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文创产品,故事性是红色文化最具特色的卖点。而当产品具备故事性的同时,要同时具有生活气息及实用性的文创产品才是文创产品最终的目标。以往博物馆、纪念馆一直给人以严肃古板的形象,如今各大博物馆陆续推出贴近大众生活的文创产品,大受社会公众喜爱。总而言之,被消费者购买又能传达文化,所以在我国红色文化文创产品开发方面有机遇也有挑战,只有红色文化和人们的现实需求结合在一起才能设计出好的文创产品。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流量,借以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同时借助文化创意产品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四、结语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觉领导的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文旅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已成为文化资源的重要一部分,更需要进一步探索最优的文化传承途径。红色文化并非单纯宣传的个人英雄主义,更是宣传一个人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所以,文化宣传也要更加接近大众生活,体现劳动者的本色精神。让更多的人感受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明。

参考文献:

[1]李响.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文旅融合的困境与路径[J].学术交流,2021(7).

[2]宋瑞.如何真正實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J].人民论坛,2019(11).

[3]李琳娟.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新传媒,2019(1).

[4]白闻广.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16(6).

[5]聂素丽.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2015.

[6]裴超.红色活力—红色文化之旅带动中国旅游市场新活力[J].中国会议,2021(1)

[7]文丰安.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0(11).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名称:基于本地生活圈的龙江特色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研究,编号:20YSD222。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