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

2022-07-07 23:32姜颖何慈生孙志鹏
人人健康 2022年12期
关键词:偏角腕关节桡骨

姜颖 何慈生 孙志鹏

(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 甘肃 定西 743000)

在骨科中,桡骨远端骨折是指患者旋前方肌近侧缘以远的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其发生概率约为16.67%,常发于老年群体或者女性,其中老年群体占3/4[1]。桡骨远端骨折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就是骨质疏松,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发展,老年糖尿病患者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病率正在持续增加[2]。传统上,针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常采用保守治疗,即手法复位之后采用夹板固定予以治疗,虽然有效果,但患者可能会发生较多的并发症,患者腕关节的恢复情况也并不显著,所以探讨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老年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3]。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选取了到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0 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患者采取治疗方式的不同将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2020 年05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70 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35 例,对该组患者的年龄分析可知,最大年龄85 岁,最小年龄60 岁,平均(71.35±2.32)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8:17;糖尿病病程最长20 年,最短3年,平均(13.31±3.12)年。常规组:35 例,对该组患者年龄统计可知,最小年龄59 岁,最大年龄85 岁,平均(70.24±3.27)岁;男女比例为15:20;糖尿病病程最长19 年,最短4 年,平均(14.13±2.71)年。本研究所抽取的这些患者,经过分析对比其基本资料后可知,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等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可纳入分析。

纳入标准:治疗依从性较好者;同意本次研究者。

排除标准:存在认知障碍者;伴有其他严重的骨折创伤者。

1.2 方法

试验组(手术治疗)与常规组(保守治疗)各自接受不同治疗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常规组:采用手法复位,并进行石膏固定。先对患者实施利多卡因(2%)进行麻醉,麻醉起效后,做牵引复位,患侧前臂石膏托予以固定,之后根据患者骨折的实际情况予以塑形,在外板外固定的情况下,也是需要给予患者麻醉处理。待麻醉后做牵引复位,并用夹板实施患侧前臂远端1/2 与腕关节固定,通过X 线片来检查患者复位情况。

试验组:针对部分C 型和B2 型骨折远端骨折块向背侧移位的患者,采取背侧入路手术治疗。其他患者均采用掌侧Henry 入路的方式实施手术治疗。常规显露完全之后,直视下复位,行人工骨或者自体髂骨植骨在骨折缺损的患处,然后平整桡骨远端关节面,使得掌倾角恢复正常。做复位之后,选取适合长度的“T”钢板(以骨折近端指导打入3 枚螺钉为最佳)进行固定,骨折端复位和固定好后,确证在C型臂X 光机透视下予以完成,待确定后常规将切口予以缝合并关闭。部分老年患者需要在术后3d~2w做石膏外固定保护,待石膏去除之后为患者实施患肢功能康复锻炼指导。石膏去除的标准: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未见并发症与感染发生。

1.3 观察指标

1.3.1 组间临床治疗效果调查评比。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患者经治疗后,其腕关节屈伸功能、活动功能恢复正常,握力正常,无疼痛感,则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腕关节活动与屈伸功能有所改善,但并没有恢复正常,且存在轻微疼痛,则为有效;经治疗后,未达上述标准则为无效[4]。

1.3.2 组间GW 评分对比分析。采用改良版的GW 评分量表来对两组患者经过治疗6 个月以及12 个月后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分数越高,代表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越不好[5]。

1.3.3 组间尺偏角、桡骨高度以及掌倾角对比分析。定期拍摄患者标准的正侧位X 线片,以此来复查患者治疗后的腕关节恢复情况。同时测量并记录患者桡骨茎突定点到尺骨关节面的垂直距离(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之后对所得数据进行评比。

1.3.4 组间发生并发症情况调查分析。统计患者经治疗后,其发生伤口感染、骨折移位及内固定断裂等常见并发症的实际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0.0 统计学的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其中,t 值为检验计量资料(GW 评分与尺偏角、桡骨高度以及掌倾角)时的数据代表,其结果为()标准,卡方值为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时的数据代表,其结果为%。针对组间数据是否存在差异,当P<0.05 时,则代表该数据存在统计学的意义,反之则无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可知,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4.29%明显高于常规组71.43%(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调查评比(%)

2.2 两组治疗后GW 评分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6 个月以及12 个月之后,试验组的GW 评分均低于常规组。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的GW 评分调查评比()

表2 两组治疗后的GW 评分调查评比()

治疗6 个月后 治疗12 个月后3.80±1.20 2.60±1.10常规组 35 7.90±1.50 3.37±1.45 t 值 - 12.63 2.50 P 值 - <0.05 <0.05

2.3 两组治疗后尺偏角、桡骨高度以及掌倾角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12 个月之后的尺偏角、桡骨高度以及掌倾角进行调查可知,试验组的尺偏角、桡骨高度以及掌倾角均大于常规组。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的尺偏角、桡骨高度以及掌倾角调查评比()

表3 两组治疗后的尺偏角、桡骨高度以及掌倾角调查评比()

组别 例数 尺偏角(°) 桡骨高度(mm) 掌倾角(°)试验组 35 16.90±4.94 8.70±组 35 11.04±4.75 5.76±- 5.05 10.6 1.10 11.50±1.39常规1.21 10.66±1.47 t 值3 2.45 P 值 - <0.05 <0.05 <0.05

2.4 两组发生并发症情况调查

通过对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调查可知,试验组中发生伤口感染和骨折移位的各有2例,发生内固定断裂的有1 例,该组总发生率为14.28%。而在常规组中,发生伤口感染的有3 例,发生骨折移位的有3 例,4 例内固定断裂,该组总发生率为37.14%,试验组概率相对低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4。

组别 例数 伤口感染 骨折移位 内固定断裂 总发生率(%)试验组 35 2(5.71) 2(35 3(8.57) 3(5.71) 1(2.86) 5(14.28)常规组 8.57) 4(11.43) 13(37.14)X2 - - - - 4.78 P - - - - <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桡骨远端骨折常发于老年群体,患者主要的表现就是关节面受损、粉碎性骨折以及骨折块压缩[6]。大多数患者均患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基础性疾病,再加上老年患者的耐受性以及生理功能减退等情况,所以在为老年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采取治疗时,要确保治疗方案具有可行性与安全性。保守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即是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其具有应用广泛、经济使用以及简便易行等特点,常用于未累及关节面或者骨折复位之后的稳定期,但对于C 型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欠佳,且小夹板无法做到坚强固定,所以患者的近期效果并不显著[7]。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在术中充分暴露骨折端,然后做到复位准确,并可以通过T 型钢板予以固定,避免患者发生骨折移位,可保障患者骨折的治疗效果[8]。本次研究将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进行对比评估,将结果数据统计表明,组间的总有效率对比分析: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常规组的概率为71.43%,两组概率对比,试验组概率更高(P<0.05);组间治疗后的GW 评分对比分析:试验组的评分比常规组更低(P<0.05);组间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比较分析:试验组的总发生概率14.28%,常规组的总发生率为37.14%,各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概率相对更低(P<0.05);组间尺偏角、桡骨高度以及掌倾角对比:试验组各项指标均比常规组更高(P<0.05)。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来说,对其实施手术治疗,可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促进患者腕关节的功能恢复,同时显著提升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所以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猜你喜欢
偏角腕关节桡骨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关于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三届《腕关节损伤新技术学习班》的通知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