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概念股企业Non-GAAP 业绩指标的应用和启示

2022-07-08 02:53霖,熊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净利润业绩调整

姬 霖,熊 欣

(长春大学,长春 130012)

0 引言

企业披露的财务指标是投资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近些年来,许多中国概念股企业(以下简称“中概企业”)在发布的财务报告或者招股说明书等重要公开文件中,往往会列示Non-GAAP 业绩指标。其中有些指标可能与GAAP(一般公认会计准则)业绩指标存在较大的差距,有时甚至能扭亏为盈,这让人不得不对该指标的信息质量和企业披露该指标的动机产生怀疑。加之近几年中概企业财务造假事件层出不穷,中概股的整体声誉受到巨大打击,陷入了严重的诚信危机,这更加使中概企业披露的Non-GAAP 业绩指标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1 Non-GAAP 业绩指标及其发展

Non-GAAP 业绩指标译为美国非通用会计准则业绩指标,指的是通过调整经审计的公认会计准则下财务报表中某些最直接可比的项目来衡量公司历史或未来的业绩、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的数值型指标。梁兆铮(2008)、王瑞(2018)等总结了常见的Non-GAAP 业绩指标,包括自由现金流和核心盈利,如Non-GAAP 净利润、EBITDA 等。

Non-GAAP 业绩指标起源于美国,最初被称为“Pro Forma Financial Information”。安然事件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根据《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要求发布了G 条例,对Non-GAAP 业绩指标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按照实际情况正确进行非GAAP 财务计量,以此来规范企业披露Non-GAAP 业绩指标的行为。不久,SEC 又发布了关于正确使用非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措施的最终规则,修正了G条例的部分规定,为在SEC 文件中报告Non-GAAP 业绩指标的上市公司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导。G 条例的颁布实施有效地避免了Non-GAAP 业绩指标的滥用,促进了该指标信息质量的提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财务创新指标的发展。

2010 年,SEC 放宽管制,给予企业管理者更多的自由裁量权来确定对GAAP 业绩指标的哪些项目进行调整,这也进一步推动了Non-GAAP 业绩指标在美国资本市场中的普及。随着Non-GAAP 业绩指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该指标存在的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学术界和监管机构对Non-GAAP 业绩指标与GAAP 业绩指标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否会对投资者产生误导的讨论越来越多。2016 年5 月,SEC 又一次修正了之前的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Non-GAAP业绩指标的监管。

2 Non-GAAP 业绩指标与GAAP 业绩指标的关系

2.1 Non-GAAP 业绩指标与GAAP 业绩指标的联系

Non-GAAP 业绩指标是在通用会计准则规定指标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对部分数据进行调整,将其中暂时的、不可控的、与经营无关或非付现的项目对经营成果的影响予以剔除,或是加入某些更加具有说服力的指标,从而更详细、更完整地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公司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量相关的信息。崔华(2021)认为Non-GAAP 业绩指标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准则规定业绩指标的决策有用性和预测能力下降,激发了信息使用者对更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作为管理层自愿披露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设计的初衷就是实现对GAAP 业绩指标信息含量的丰富和补充,促进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缓解信息不对称。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而非替代关系,将其视为“另类业绩指标”就夸大了它的地位和作用。

2.2 Non-GAAP 业绩指标与GAAP 业绩指标的区别

Non-GAAP 业绩指标与GAAP 业绩指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计量方式和披露规定两个方面。Non-GAAP业绩指标的计量涉及多个项目的调整,李连军 等(2018)指出该指标在计量时所涉及的调整项目主要包括股权激励费用调整、相关损益调整(如一次性的政府补助、处置投资的损益等)和摊销及减值等。如京东2016 年财报显示归属于普通股的净亏损为34.74 亿元,但其通过Non-GAAP 调整,增加了股权激励、无形资产摊销等项目40 多亿元,最终实现扭亏为盈,Non-GAAP 净利润约10 亿元。统计发现,最近十年标普500公司中披露的Non-GAAP 每股收益的数值普遍比按公认会计准则计算的基本每股收益的数值更高,这也是Non-GAAP 业绩指标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

其次,两种指标在披露规定上也存在着区别。定期公布财务报告,披露GAAP 业绩指标是上市公司应尽的义务,各国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皆有规定,一旦违反就会受到监管机构的惩处。而Non-GAAP业绩指标是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企业为了向投资者展示其更真实的经营状况而自愿披露的会计信息,只要符合“Non-GAAP 财务计量的相关条件”,企业就可以按照其实际发展需要,自主选择是否披露该指标,所以不是所有企业都会披露该指标。也正因如此,Non-GAAP 业绩指标的可比性引发了部分担忧。

3 中概企业Non-GAAP 的调整内容及效果

3.1 Non-GAAP 业绩指标的调整内容

近些年来,投资者和分析师们在研究企业的经营业绩发展水平时越来越重视Non-GAAP 业绩指标的发展变化,但若只是简单关注该指标表面的数值大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其调整的逻辑和内容进行研究,才能正确揭示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Non-GAAP 业绩指标与GAAP 业绩指标的差异主要来自三个部分:折旧摊销、股权激励和损益调整。其中,对摊销和减值进行的调整主要指的是因收购资产或业务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商誉的摊销及减值。由于摊销和减值并不会对现金流量产生影响,因此Non-GAAP 业绩指标会对其进行调增,收购行为越多的企业对这部分的调整就越大。

股权激励常见于科技型企业,被激励对象能够获得未来以特定价格认购公司股票的权力,是企业为了控制核心人才外流而推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股权激励的程度能够反映出企业对研发和管理人员的态度。但在股权激励的当期,企业不发生现金流出,因此Non-GAAP 业绩指标在计量时会将这部分费用加回,从而实现调增。

相关损益的调整内容包括由所投资公司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相关损益和处置所投资公司带来的一次性损益等项目。前者不会导致企业现金流量发生变化,后者多数不具备持续性,且与企业的主营业务关联度有限,因而将其剔除有利于更好地展现关键业务的业绩表现,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所以Non-GAAP业绩指标会对相关收益予以调减,对其相关损失会予以调增。

3.2 从阿里巴巴的案例看Non-GAAP 的调整效果

阿里巴巴作为最具知名度的中概企业之一,经营范围广泛。表1 列示了阿里巴巴2017—2021 年的Non-GAAP 净利润、GAAP 净利润及其股权激励费用和无形资产摊销情况,并尝试通过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来揭示中概企业Non-GAAP 的调整效果。

由表1 可以看出阿里巴巴近几年的Non-GAAP 净利润和GAAP 净利润持续上升,且除了2017 年和2020 年外,其余几年的Non-GAAP 净利润都高于GAAP 净利润,无形资产摊销和股权激励费用总体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无形资产摊销,在前几年一直处于快速上升状态,2019 年同比增长了51%,2020 年涨幅略有下降,但也超过了20%,只有2021 年出现了小幅下降。股权激励费用在2017 年至2019 年这三年间翻了一番,尽管2020 年出现了短暂下跌,但随后又实现了较大增长,使2021 年Non-GAAP 净利润的增长幅度远高于GAAP 净利润的涨幅。此外,由于实施垄断行为,阿里巴巴被监管机构处以182.28 亿元人民币的罚款,由于此项罚款支出不具有持续性,阿里巴巴对该笔款项进行了调增,这进一步加大了当年该公司Non-GAAP 净利润与GAAP 净利润的差距。

表1 阿里巴巴2017—2021 年的Non-GAAP&GAAP 净利润 单位:亿元

4 思考与启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越发成熟,信息披露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情况下,Non-GAAP 业绩指标作为一种财务指标的创新,对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缓解信息不对称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起步较晚、市场机制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与国外资本市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国内企业会选择海外上市,但由于我国企业自愿进行信息披露的意识不强,披露的信息质量也不够高,甚至有些企业仍抱着侥幸心理进行财务造假,这使得近些年中概企业在海外的发展遭遇瓶颈。因此,借鉴国外企业披露Non-GAAP 业绩指标的先进经验对推动中概企业更好地融入海外较成熟资本市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且中概股作为我国与海外较成熟资本市场的连接者,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国内外监管环境的不同,是我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窗口,通过对中概企业Non-GAAP 业绩指标的披露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会计指标的发展和相关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也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既要看到引入Non-GAAP 业绩指标的积极作用,也要关注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在对该指标的计量和披露上,不同公司在选择是否披露Non-GAAP 业绩指标、如何认定“非常项目”及对这些项目进行怎样的调整上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这就会使该指标的可比性受到限制。其次,当前我国对两种指标价值相关性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结论也尚未达成统一。在通用会计准则指标之外再披露Non-GAAP 业绩指标,会加大信息使用者获取有用信息的难度。且我国资本市场中各方投资者在专业素养、数据处理及分析等方面能力差距较大,部分中小投资者可能无法处理好两种指标间的差异,从而影响财务创新指标的优势发挥。最后,引入Non-GAAP 业绩指标会加重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的成本和难度。且当前我国在美上市的中概企业之间在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若是所有公司都盲目跟风使用创新指标,可能会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Non-GAAP 业绩指标应用的积极作用,也不能忽略该指标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应用该指标可能带来的潜在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该创新指标的服务作用,企业、投资者和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共同努力,多管齐下,以保证其在规制中实现完善和发展。其中,中概企业在应用Non-GAAP 业绩指标时要坚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既要强化自愿信息披露的意识,站在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充分考虑其需求,努力提升企业的财务透明度,又要脚踏实地,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如此才能切实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获取投资者与市场的信任,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信息时代,数据庞杂,投资者既要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也要不断更新对会计准则和创新指标的认知,深入了解各项创新指标内部的调整逻辑,分析所调整项目对企业披露的各项重要财务指标产生的影响,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把握住有用信息,进行科学决策。最后,我国应当学习国外较成熟资本市场的监管经验,进一步完善对准则规定项目的相关解释,努力提升准则规定业绩指标的决策可用性,结合国内发展现状鼓励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特征的创新指标发展。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管理体制,既要激发市场活力,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共同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净利润业绩调整
一图读懂业绩说明会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工位大调整
朗盛第二季度业绩平稳 保持正轨
主要业绩
三生业绩跨越的背后
三季报净利润大幅增长股(沪市主板)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2014年净利润增(降)幅最大的50家公司
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