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2-07-08 07:11周智勇包洪靖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硬化

李 莹,周智勇,包洪靖,于 微

1 兴安盟人民医院超声科,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

2 兴安盟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指的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多种因素,引起血液成分、血流动力学改变或血管壁等诸多病理变化,造成脑部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等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发病率高,病情危重。尽早识别、诊断并予以有效干预,对控制ICVD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可明显降低临床致残率或病死率[1]。对于ICVD的诊断,临床多以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但其存在有创性且检查费用较高,故目前大部分患者尚无法接受。颈部血管超声(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und,CVUS)检查是诊断颈动脉血管病理性改变情况的有效方法,以无创、可重复等特点已成为临床诊断及评估ICVD的常用手段[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CVUS检查对ICVD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兴安盟人民医院收治的ICVD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超过18岁;(2)精神状态与意识正常;(3)入院后均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确诊为ICVD;(4)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依从性差;(2)合并精神类疾病;(3)合并其他的脑部疾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76例ICVD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39例,女性37例;年龄45~65岁,平均(50.45±4.64)岁;体重指数19.5~33.2 kg/m2,平均(24.6±1.3)kg/m2。另选取同期76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45~66岁,平均(50.39±4.72)岁;体重指数19.5~33.5 kg/m2,平均(21.2±2.3)kg/m2。

1.2 CVUS检查方法

所有观察组患者出入院时、对照组患者于体检时进行CVUS检查,选用迈瑞公司生产的Resona 7型和PHILIPS公司生产的EPIQ 7C型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具体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将颈部充分暴露,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整体扫描颈动脉,探头频率为3~7 MHz,实时记录颈动脉狭窄、斑块形成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检查结果,包括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狭窄程度、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的发生率,以及颈动脉病变检出部位情况等。通过二维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管壁、管腔情况,测量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确定斑块的位置、回声情况、形态及大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狭窄处有无充盈缺损及血液湍流,确定狭窄或阻塞部位。

1.4 诊断标准

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3]:颈动脉管腔内径缩小<50%为轻度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管腔内径缩小50%~69%为中度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管腔内径缩小70%~99%为重度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率100%为颈动脉闭塞。正常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外膜结构清晰,颈动脉IMT≤1.0 mm。

颈动脉斑块诊断标准[4]:局限性IMT≥1.5 mm,凸出于血管腔内,并高于周边IMT的50%,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以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2.2 颈动脉病变检出情况

经CVUS检查,观察组共检出456枚斑块(混合回声斑块347枚,强回声斑块35枚,低回声斑块74枚),其中,颈总动脉89枚,颈总动脉窦249枚,颈内动脉118枚;中度狭窄106处,重度狭窄45处。对照组共检出124枚斑块(混合回声斑块78枚,强回声斑块25枚,低回声斑块21枚),其中,颈总动脉32枚,颈总动脉窦69枚,颈内动脉23枚;中度狭窄106处,重度狭窄45处。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图1)

图1 ICVD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图像及脑部MRI影像

表2 两组患者颈动脉病变检出情况的比较[n(%)]

2.3 颈部病变检出部位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颈内动脉起始处、颈总动脉主干处及颈总动脉窦处的病变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

表3 两组患者颈部病变检出部位的比较[n(%)]

3 讨论

ICVD属于神经外科急危重症,临床上,ICVD可分为暂时性脑缺血发作、进展性或完全性脑卒中、边缘区或腔隙梗死等多种类型,发病原因繁多且复杂,主要涉及以下3个病理过程:(1)血管壁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等;(2)血液成分改变,如红细胞增多等;(3)血流动力学变化,如血液流动速度下降、血流量减少等。临床常见单眼视力减退或失明、感觉和运动障碍、对侧偏瘫、偏盲、偏身麻木等症状[5]。大部分ICVD患者早期表现为突发神经功能障碍,也有少部分患者表现为突发意识障碍。脑血管造影检查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其可用于对ICVD患者脑缺血发生原因的确认,在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或颈动脉狭窄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度,但是,其不仅会给患者造成相对较大的经济压力,还属于有创性检查,于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故患者接受程度有限,并不适用于临床推广[6]。

有研究指出,CVUS检查用于颈动脉血管的检测具有无创、快速、安全、经济等特点,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壁病变状况,如血管IMT及狭窄程度等,其定位测量还能准确检测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为ICVD的防治提供有效的临床诊疗依据[7-10]。在发生颈动脉血管病变的早期,CVUS检查不仅可以有效且准确地诊断颈动脉壁结构的变化情况,分析颈动脉血管中膜是否增厚,确定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情况,还可对病变区域血管血流速度进行有效检测,从多个方面对ICVD发生的影响因素或病情予以评估[11-14]。有研究发现,CVUS检查所提供的影像学与动力学诊断分析数据,对于ICVD的诊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借鉴价值,可帮助患者获得更及时、更有效的防治干预,加之该检查方法具有无创、操作简便、诊断费用不高、重复性良好的特点,因此,适合临床应用及推广[15-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提示相较于健康人群,ICVD患者的颈动脉会出现IMT增加、斑块形成及狭窄等症状,且采用CVUS检查可有效对ICVD患者的上述症状进行有效诊断,确认患者病情。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颈内动脉起始处、颈总动脉主干处及颈总动脉窦处的病变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刘金艳[20]的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是ICVD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在未予以有效干预的情况下,随着ICVD患者病情的进展,病变部位会出现明显的IMT增厚,并逐渐形成斑块,在颈内动脉出现隆起后还会导致血管管腔内径缩小,轻度血管狭窄虽然不会对机体造成明显的损伤,但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不仅可造成血管管腔闭塞,还可能出现斑块脱落,形成血栓,甚至引发脑卒中等急危重症,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ICVD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干预至关重要。在ICVD的诊断方面,CVUS检查不但诊断费用相对较低,而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CVUS检查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够提供准确的颈部血管参数,为ICVD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价值,有效识别其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IMT等情况,对早期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颈动脉斑块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或只一步之遥
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相关细胞改变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评价
抗过敏药促进多发性硬化患者神经恢复
颈动脉狭窄要手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