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夹联合血凝酶在预防结肠病损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疗效观察

2022-07-08 02:39莫志旺黄福林王囡囡朱国锋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高州525200
吉林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迟发性血凝结肠

莫志旺,黄福林,王囡囡,朱国锋 (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高州 52520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均是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早期结肠癌的微创手术,具有可完整、完全切除病灶、对机体损伤较小、恢复快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1~2]。但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患者在实施结肠病损术后会出现迟发性出血的情况,同时这也是结肠病损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3]。目前临床针对迟发性出血情况可通过注射血凝酶进行止血,或于术前预见性的使用钛夹钳进行夹闭,以降低出血情况[4]。本研究分析了钛夹联合血凝酶在预防结肠病损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实施ESD或EMR的60例结肠病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1岁,平均(45.38±3.48)岁,病灶发生于乙状结肠14例,升结肠10例,降结肠6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1~61岁,平均(45.42±3.52)岁,病灶发生于乙状结肠12例,升结肠11例,降结肠7例。以上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自研究对象选取至研究结束均未发生任何伦理纠纷,一直秉承着临床研究公开、公正、人性化、实事求是的原则,符合各项医学界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标准,并得到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且自愿同意参与,并签署协议书;②患者符合ESD、EMR的各项手术指征;③年龄>18岁;④患者意识清晰,可正常交流。排除标准:①近1个月内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者;②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者;③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有禁忌证者;⑤术中出现穿孔或大出血患者;⑥家属不支持,拒绝签字者。

1.2方法:对照组:病灶切除后在患者病变区域应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注射液矛头蝮蛇血凝酶(批号:国药准字号20051839,厂家:山东烟台蓬莱诺康药业有限公司)稀释于2 ml的生理盐水中,于患者出血点周围进行多次(6~8次)注射。观察组:术前应用金属钛夹预防性的夹闭患者出血点,其中EMR术进行钛夹的常规创面封闭,而实施ESD的患者创面则不进行常规的创面封闭,只针对存在穿孔风险或创面较深的患者进行部分或完整钛夹创面封闭。若患者出现较大血管出血,且在实施电凝止血后,止血效果不理想者可进行钛夹止血措施。病灶切除后常规清洁,给予血凝酶治疗,用法用量同对照组一致。

1.3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水平变化;②观察两组患者发生迟发性(术后1周)出血的情况;③观察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即肠蠕动恢复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④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统计两组患者发生穿孔、胰腺炎、血红蛋白降低、高淀粉酶血症的例数,计算发生率。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出血预防效果比较:治疗后两组VEGF、EGF水平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VEGF、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迟发性出血发生率比较:观察组迟发性出血为5例(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例(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022)。

2.3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肠蠕动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出血预防效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n=30]

3 讨论

结肠癌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早期患者多采用手术切除,治愈率可观,EMR、ESD为近几年来消化内科新型的内镜诊治技术,具有创伤小、一次性切除率高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既往外科问题[5]。随着医疗设备的升级,EMR、ESD技术的逐渐成熟,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手术成功率均有了进一步提高。但研究发现,多数患者采用EMR、ESD治疗,效果显著,预后较优,部分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实施EMR、ESD术后1周内可出现穿孔及出血情况,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降低预后,增加患者的生命风险。因此,如何有效的治疗或预防术后出血情况,对于实施该类手术的患者具有重大意义[6]。

临床资料显示,当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时会导致VEGF、EGF水平发生明显波动,因此常用于观察癌症患者术后失血情况[7]。VEGF是机体内的一种高特异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等作用,参与许多血管生成依赖性疾病(如癌症、炎性疾病等)及疾病进展。EGF是人体上皮组织细胞再生过程中出现的因子,与肿瘤细胞生长密切相关。赵长青[8]的研究中提到血凝酶是从蝮蛇蛇毒中所提取,并经分类后再进行提纯,最终获得凝血酶样药物,该药中不含其他毒素或神经类,作用于机体可在正常血管中发挥出内凝血的效用,而在受损血管中还能产生内凝血激酶样的功效,于受损部位快速形成微型血栓,达到止血效果,为临床较为常用的快速止血药物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VEGF、EGF水平均明显上升,这与上述分析相一致。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迟发性出血为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这是由于患者在内镜辅助下实施钛夹血管夹闭预防性操作针对较大的出血血管可彻底性的止血,将血流有效的阻断,可降低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风险[9]。两种止血措施联合实施不仅能预防性地降低出血情况,还能在患者出现出血时及时止血,加快出血及损伤部位的自我修复进程,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有利条件[10]。故观察组肠蠕动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迟发性出血情况得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结肠恢复进程得以缩短,可直接或间接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36.67%。

综上所述,结肠病损术患者应用钛夹联合血凝酶进行预防治疗,可在极大程度上降低迟发性出血情况,不仅能缩短患者术后康复进程,还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迟发性血凝结肠
新生儿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相关病因与影像表现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凝血酶敏感蛋白-1、血浆组织因子水平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关系
泮托拉唑和血凝酶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及对止血时间影响分析
6例蛇毒血凝酶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报道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三种蛇毒类血凝酶对患者纤维蛋白原作用的临床观察
憩室炎,藏在肚子里的神秘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