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评价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中的意义

2022-07-08 02:40秦海松林中青胡慧玲黄冈市红安县人民医院湖北黄冈438400
吉林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磁共振颈动脉斑块

秦海松,林中青,梅 凯,胡慧玲 (黄冈市红安县人民医院,湖北 黄冈 438400)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1],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昏迷、偏瘫、呛咳等症状。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等特点[2],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和痛苦。脑卒中常见的病因有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病变以及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等[3]。因此,早期诊断并进行干预可以减少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受到许多临床医生的关注,通过对斑块成分特征和斑块负荷进行测量评估,可以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其灵敏性和准确度较高。因此,本文运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分析其在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颈动脉间的差异,以探讨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本院确诊的122例存在有劲动脉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3例,女39例;年龄55~70岁,平均(63.46±3.33)岁,合并高血压58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20例。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及家属了解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过敏体质者;②存在磁共振禁忌者;③存在其他心、肺、肝、肾等疾病患者;④存在脑出血患者;⑤存在精神疾病者。根据有无卒中事件分为症状组(74例)和无症状组(48例),症状组男51例,女23例;年龄55~70岁,平均(63.18±3.16)岁,合并高血压30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12例。无症状组男32例,女16例;年龄55~70岁,平均(63.74±3.65)岁,合并高血压28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症8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GE1.5T磁共振机检查,使用颈动脉专用相控振线圈。扫描期间指导患者保持均匀平稳的呼吸,不要咳嗽、吞咽等。使用2D-TOF序列模式,扫描层厚2 mm,层间距0.5 mm,然后恢复T1WI序列,以颈动脉血管分叉处为中心横轴扫描,扫描层厚3 mm,层间距1 mm,对斑块进行薄层横轴扫描,扫描层厚2 mm,层间距0 mm,最后3D-TOF模式,对斑块中心进行扫描,扫描层厚3 mm,层间距0.5 mm。视野范围13 cm左右。

1.3观察指标

1.3.1血管狭窄分级标准[5]:轻度狭窄:血管直径<50%,中度狭窄:50%<血管直径<69%;重度狭窄:69%<血管直径<99%,闭塞:血管直径100%。显著狭窄:50%<血管直径<99%。以狭窄程度最严重的血管来评估血管狭窄程度。

1.3.2内膜中层厚度:观察患者双侧的颈总动脉主干(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和颈内动脉(ICA)的内膜中层厚度变化情况。

1.3.3斑块负荷:观察患者的管腔面积(LA)均值、管壁面积(WA)均值、管壁厚度(WT)均值、血管总面积(TVA)均值。

2 结果

2.1两组劲动脉硬化斑块检出情况比较:症状组74例脑卒中患者共检出80块斑块,无症状组48例脑卒中患者共检出48块斑块,症状组的斑块钙化率与无症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血管狭窄程度检出情况比较:症状组的血管显著狭窄出现率与无症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劲动脉硬化斑块情况[n(%)]

表2 两组血管狭窄程度检出情况[n(%)]

2.3两组内膜中层厚度比较:症状组患者CCA、BIF和ICA的内膜中层厚度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斑块负荷比较:症状组WA、WT、TVA平均值的水平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LA平均值的与无症状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内膜中层厚度比较

表4 两组斑块负荷比较

3 讨论

随着我国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且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脑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脑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患者血管腔闭塞或者狭窄[6],从而造成患者的脑部供血不足,其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7]。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是脂质代谢障碍,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8]。目前对于脑卒中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是近年推行的新型影像学评价方法,可通过不同序列鉴别斑块的形成[9],了解斑块的信息,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测提供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症状组的斑块狭窄和斑块钙化检出率高于无症状组。说明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以检测出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和斑块成分,有利于观察患者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出现。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和脑出血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预判,可以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斑块的成分反映出斑块的稳定性,不稳定的斑块容易造成脱落,导致血管栓塞,发生脑卒中。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以对斑块进行形态和组织成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判断斑块有无出现钙化的情况,从而可以准确分析斑块的稳定性,钙化斑块越多,脑卒中出现的概率越小。此外,本研究显示症状组患者两侧的内膜中层厚度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内膜的厚度可以体现出斑块的易损程度,易损斑块具有破裂的倾向,容易发生血栓[10],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由于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具有高分辨率,可以准确评估斑块的厚度,了解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同时扫描时间短,可以直接观察血管壁的情况,有利于评估斑块的危险程度,及时采取治疗方法。

斑块负荷是反映斑块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而WA和WT是评价斑块负荷常用的指标,可以反映疾病的进展情况。本文研究结果发现症状组WA、WT、TVA平均值的水平显著高于无症状组,但是LA平均值的与无症状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颈动脉血管壁存在正性重构效应,即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斑块向外代偿性扩张,即使斑块的容积增大,血管面积也会保持正常。随着年龄的增加,斑块负荷也会逐渐升高[11]。由于患者血管内表皮的细胞逐渐凋亡,导致内表皮功能随之降低[12],再加之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基础病的存在,进一步导致粥样硬化的形成。利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小细胞的动脉壁组织,而且是将颈部血管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可以确保图像观察得更清晰,加之颈动脉的位置恒定,有利于通过邻近的结构进行定位,便于定量测定,使数据测量更为准确[13],有利于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

综上所述,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以准确地评判动脉斑块负荷,检查血管狭窄程度,分析板块的成分和性质,从而评估脑卒中的发生情况,对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磁共振颈动脉斑块
Gray-Weale分型对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常见专业名词缩略语及符号(Ⅰ)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