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分析

2022-07-08 02:40周小珍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广东湛江5400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4000
吉林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换药白蛋白白血病

周小珍,陈 梅 (.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广东 湛江 5400;.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 湛江,54000)

化疗是治疗白血病患者的主要手段,多经静脉给药,需反复穿刺,同时化疗药物存在较大的毒副作用,易损伤血管壁,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静脉炎等[1-2]。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能够大大减轻反复穿刺给化疗患者带来的痛苦,还能避免化疗药物损伤血管及其周围组织,避免化疗药物外渗,能够提供给患者长期静脉治疗途径[3-4]。但白血病患者免疫例力较低,长期置管可能会发生PICC置管感染,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寒颤、高热等症状,促使败血症和菌血症发生,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增加病死率[5]。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4月在我院接受化疗治疗白血病患者218例。纳入标准: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6]中相关诊断标准;首次PICC置管;具备正常的沟通能力。排除标准:上肢血管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患;既往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深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史;心肺功能不全者。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PICC置管感染评估[7]:表现为寒战、发热,穿刺部位红肿,出现弥漫性红斑,或有脓液渗出,经导管内与外周静脉抽血实施血培养检测,两者菌落计数比≥3∶1。

1.2方法:经医院病历系统收集、整理入组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穿刺次数、化疗次数、置管时间、换药间隔、穿刺人员经验、血清白蛋白水平、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症等。

1.3观察指标: 分析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1.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现状: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置管感染发生率为8.72%(19/218)。

2.2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置管时间、穿刺次数、化疗次数、换药间隔时间、穿刺人员经验、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有关(P<0.05);性别、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症与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无关(P>0.05)。见表1。

2.3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的多因素分析: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的影响因素变量赋值情况:因变量:发生上肢淋巴水肿(是=0;否=1);自变量:年龄(≥60岁=0;<60岁=1);穿刺次数(≥2次=0;<2次=1);置管时间(≥2个月=0;<2个月=1);化疗次数(≥6次=0;<6次=1);换药间隔(≥7 d=0;<7 d=1);穿刺人员经验(<50例=0;≥50例=1);血清白蛋白水平(<35 g/L=0;≥35 g/L=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置管时间≥2个月、穿刺次数≥2次、化疗次数≥6次、换药间隔≥7 d、穿刺人员经验<50例、血清白蛋白水平<35 g/L是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见表2。

表1 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单因素分析[n(%)]

表2 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PICC置管是白血病化疗患者常用的静脉化疗通路之一,化疗药物能经PICC直达中心静脉,减少对外周血管和局部皮肤的刺激、损害,具有费用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高、维护方便等优点[8-9]。但PICC置管后部分患者会发生感染,增加化疗痛苦,延长治疗时间,导致医疗资源浪费,并会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引起医疗纠纷,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0]。早期筛查PICC置管感染高危人群,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最大程度减少不良事件、风险事件发生,成为护理管理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60岁、置管时间≥2个月、穿刺次数≥2次、化疗次数≥6次、换药间隔≥7 d、穿刺人员经验<50例、血清白蛋白水平<35 g/L是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原因如下:①身体功能与恢复能力会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而逐渐降低,加上白血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明显降低,机体抵抗外界病原菌侵袭能力减弱,易发生PICC导管感染。②PICC导管置入24~48 h后其周围便有纤维蛋白鞘包绕而形成纤维膜,能够为病原菌繁殖、迁移提供良好的场所,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纤维膜易发生脱落、移动,损伤周围皮肤,病原菌可沿着皮下隧道入侵诱发感染[11]。③PICC属于侵入性操作,化疗次数多、穿刺次数多者血管内壁和皮下组织易发生损伤,局部组织修复时间延长,细菌侵入概率增加,同时反复操作会造成无菌物品暴露时间延长,部分病原菌可能会沿着导管进入体内,易诱发PICC导管感染[12-13]。④高频率的换药能阻碍外界病原菌的侵袭,还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局部感染,一定程度上可减少PICC导管感染发生率。⑤穿刺人员经验差者操作技术相对不熟练,容易增加穿刺次数,皮下组织与血管内壁易受到损伤,增加病原菌入侵风险,同时其无菌操作规范熟练度相对较差,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无菌物品长期暴露或导管污染等不良情况,易诱发PICC导管感染。⑥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低可反映机体营养和免疫力状况,白蛋白水平低者免疫力相对低下,抵抗病原菌侵袭能力相对较差;同时此类患者组织修复相对缓慢,隧道形成速度也随之延缓,病原菌可沿皮肤导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并在管壁寄存,增加PICC导管发生率[14-15]。

针对上述情况,可实施以下几点护理措施干预:①定期对PICC置管人员实施培训,提高操作熟练度,并制定完善的PICC操作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②导管留置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导管周围皮肤情况,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增加更换辅料频率,确保创口清洁、干燥。治疗结束后,及时拔除导管,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与化疗疗程。③加强对治疗环境干预,确保环境整洁、干净、通风良好,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保睡眠质量良好、睡眠时间充足,提高患者身体机能与精力。④加强饮食指导,禁止食用过热、过冷等具有刺激性食物,食用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

综上所述,年龄≥60岁、置管时间≥2个月、穿刺次数≥2次、化疗次数≥6次、换药间隔≥7 d、穿刺人员经验<50例、血清白蛋白水平<35g/L是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的高危因素,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有助于降低PICC置管感染发生率。

猜你喜欢
换药白蛋白白血病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舒适护理在外科门诊换药患者应用效果体会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什么时候用白蛋白
门诊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的研究
舒适护理对中度烧伤患者创面换药过程中的影响评价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白蛋白不可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