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以吉林大学“英才计划”为例

2022-07-08 10:41王绍玲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吉林大学英才后备

王绍玲,王 瑞,陈 铎,迟 晶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2021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 。[1]我国在一些科技创新领域仍存在人才匮乏的短板,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是我国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保障。中小学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期,而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其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方面的优势,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以吉林大学“英才计划”为例,探讨疫情影响下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吉林大学“英才计划”实施情况简介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要求,中国科协于2013年开始启动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即“中学生英才计划”。“英才计划”旨在为高校、科研院所中的专家学者和中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2]。吉林大学作为首批入选“英才计划”的培养高校之一,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5个基础学科遴选了15名“英才计划”导师见表1。导师均是德才兼备、有着深厚学术造诣的一流学者专家,包括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每个导师配备一个3~5人的助教团队,指导优秀高中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3]。截至2021年底,吉林大学已累计培养了共7批来自省内各市(州)重点高中的440余名“英才计划”学员,参与导师人数和培养学生数量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见表2。

表1 吉林省“英才计划”参与导师数量统计表

表2 吉林省“英才计划”参与学员数量统计表

吉林大学参与培养的“英才计划”前六届学员已全部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学习,半数以上的学员选择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部分学员已经在学术领域初露锋芒,在国内外各类青少年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有些甚至参与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3]。

二、疫情期间“英才计划”学员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英才计划”开展以来,全国管理办公室定期组织了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如理想信念教育活动、野外考察活动、暑期培训班、学科夏令营、各种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及交流活动等,为学员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和锻炼平台,激发了青少年对基础科学的研究兴趣,开阔了科学视野,培养了科学精神[4]。吉林大学为学员设立了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育资源开放制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各级各类资源积极开展学习实践[2]。此外,学校还利用专家学者讲学的机会,组织学生听取学术报告,参与大学生学术沙龙及各类校外暑期实习实践项目等[3]。

然而,2020年初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疫情给“英才计划”学员的线下培养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根据防疫要求,学员大部分时间无法进入课堂、实验室、图书馆等场所,更无法参加国内外的各项实践活动。为满足学员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名师魅力、走进大学课堂,激发科学兴趣的需求,吉林大学与吉林省项目管理办公室通力协作,各导师组及时调整培养方式和手段,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培养任务,探索并实施了疫情条件下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新方法。

(一)调整培养方式 完成培养任务

对于创新型人才,发现并培养其专业志趣十分重要。培养初期,导师以线上形式为学生作了学术和科普报告,介绍学科发展过程中的趣事和重要事件,让学生们感受到学科研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科研的兴趣。

表3 吉林大学“英才计划”导师组为学员推荐的阅读书目列表

生物、化学、物理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导师组克服了学员无法进入吉林大学实验室的困难,指导学员在所在中学的实验室或者居家开展实验。

培养过程中,导师组也会定期组织在线授课、交流会、读书会及课题研讨会等,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掌握学员的培养进度。此外,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爱好,导师组鼓励其参加国内外学科竞赛,提升实践能力,在竞赛中拓展视野,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

(二)开放在线课程 夯实专业基础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科协、教育部“做好英才计划与拔尖计划2.0相衔接”的工作要求,借助吉林大学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唐敖庆理科试验班)项目的优势条件,经与“英才计划”吉林省项目管理办公室协商沟通后,吉林大学教务处特从唐敖庆理科试验班开设的在线课程中精选了部分课程,面向吉林省2020级“英才计划”学员开放,见表4。

表4 吉林大学面向吉林省2020级“英才计划”学员开放的在线课程列表

(三)开设专题讲座 完善知识结构

为拓宽高中生“英才计划”学员的培养渠道,提升学员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德识兼备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吉林大学特邀来自哲学社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数学学院、文学院、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等单位的6位老师为学员们开设了5场专题讲座,见表5。

表5 吉林大学“英才计划”系列专题讲座

(四)举办多种活动 加强思政引领

对创新人才品德志向方面的引领和塑造十分重要,这是学生长远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应提升学生服务家乡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进一步做好对学员的精神熏陶、学术引领和人格养成,在吉林省英才计划管理办公室的指导和支持下,吉林大学为75名吉林省2020级学员购买并邮寄了书籍《先生向北》。

在2022年吉林省“英才计划”师生联络会后,为创新英才学员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引入英才培养,吉林大学特邀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郝玲玲为全体学员讲授了题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现青春力量”的思政课。引领学员厚植科学精神,常怀报国之心,磨砺坚强意志,练就过硬本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五)协调各方资源 丰富假期生活

2020暑假,吉林大学教务处、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电视台联合承办了2020年“英才计划”云上化学夏令营活动。在近3个小时的直播活动中,英才学员跟随镜头先后走进了吉林大学化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生物教学示范中心,弥补了因疫情而无法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遗憾。通过走入化学学院本科生实验课堂和导师所在的课题组,学员不仅学习到何为量子点材料、水热合成方法、高性能模拟计算、核磁检测分析等,并且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介绍,对实验室的内部环境、仪器设备、教师研究方向和科研状态有了感性认识。

为帮助学员丰富课余生活,开拓学术视野,导师组也会不定期邀请学员参加线上学术会议和讲座等。

三、存在的问题

(一)学员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参与“英才计划”的多为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面临着高考压力,课业负担重,即使在周末和寒暑假,学生也要自习或参加补课,即使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突出潜质和专业志趣,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各类培养活动。很多家长也认为参加“英才计划”要以不影响高中学业、不影响高考成绩为前提。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创新人才的选拔出台更为细致可行的方案,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让基础知识扎实、学术志趣浓厚、创新意识突出的学员通过“英才计划”的培养,最终进入合适的大学和专业深造,从而使创新人才培养的延续性得到保障[5]。

(二)导师激励制度有待完善

参与“英才计划”的导师及其团队成员深知自己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重任,在工作中能真正地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挖掘学员的科研潜力,培养学员的科学素养,成为学员走上科研之路的引领者。

四、结语

大学与中学有机衔接与融合,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分必要。在疫情条件下,大学应主动调整培养方法和途径。吉林大学在实施“英才计划”的过程中,通过调整培养方式、开放在线课程 、开设专题讲座、举办多种活动、协调各方资源等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员树立科学志向、夯实专业基础、完善知识结构、激发专业志趣,圆满完成了各项培养任务,为我国科技创新培养了后备人才。应提升学员参与积极性,健全导师激励制度,为疫情影响下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吉林大学英才后备
诚聘英才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采购与论证分离模式下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思考与探索——以吉林大学为例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等二医院王金成教授简介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招揽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