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2022-07-08 10:41庞金铭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学产值辽宁省

庞金铭,朱 艳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主张将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认为通过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加未来的收入,所以对教育进行投资既是一种消费行为,又是一种投资行为,还会增加社会收益,促进经济增长。[1]我国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提出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外部关系规律,所谓外部就是高校之外能够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等,一方面二者相互制约,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促进。[2]杜玉波在信息化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要把握2035年高等教育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聚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任务,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提升人民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满意度。

“十四五”时期,辽宁省进入到新发展阶段,将重点建设沈阳、大连双核城市圈,推动“一圈一带两区”发展。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省政府出台《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通过五年努力,实现新时代辽宁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计划优化升级“兴辽英才计划”,完善“平台+人才+机制”工作模式。区域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撑,而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就是支撑功能的关键。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针对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邓晓春结合“十五大”的发展目标,提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经济发展、立足于产业结构升级、立足于教育事业结构的优化,高等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的子系统必须与社会中的其他子系统相互协调,要动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3]马陆亭提出,省域高等教育对上具有承载和落实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责任,对下承载着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目标的根本任务。[4]樊星、马树才根据C-D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九五”到“十二五”期间31个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探讨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性,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检验不同时期各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结果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高的地区有上海、北京;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的地区有黑龙江、辽宁、西藏等。大部分地区以局部空间聚集特征为主,少部分地区呈现局部空间异质性。[5]迟景明等选取2007~2016年数据,基于TOPSIS法测算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水平区域差异,得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失调程度严重,且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辽宁省处于轻度失调状况。[6]林文勋结合“双一流”建设背景,分析新学科体系对于适应未来对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意义,从把握办学定位、把握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几方面提出新学科体系建设的意见。[7]吴文清等从学术层面、服务层面、组织多元化几个角度分别分析了学科对于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作用,提出产业结构、制度体制创新、区域社会、科技创新是影响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学科建设调整中要围绕产业、立足科技需求、建立与政府之间的联动机制。[8]参考这些研究成果,从辽宁省实际出发,基于各学科招生数与三大产业产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二、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现状

(一)辽宁省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共划分12大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

各个学科发展情况如何,从招生人数就可以直接体现。一般招生人数越多,该学科发展规模也就越大,说明学科发展前景较好;反之,学科招生人数越少,学科发展相对受阻,需要依据社会现实需求进行调整。因此,本研究基于数据可获取性,选取辽宁省2011~2019年除艺术学科以外,普通本科中各学科招生人数作为学科结构数据指标,通过描述性统计法分析辽宁省学科结构发展现状,见表1。

表1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现状(人)

从横向来看,辽宁省工学学科规模最大,2019年达到77653人;其次是管理学学科、医学学科、理学学科、文学学科;规模最小的是哲学与历史学学科,2019年招生人数仅有51人,且这种趋势近十年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与规模最大的工学学科招生人数相差1522倍之多。可见哲学与历史学科是辽宁省的弱势学科。工学学科规模最大符合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现实社会需求。从纵向来看,变化幅度最大的为文学学科,由2011年的3万多人逐渐降低到2019年的1万多人。教育学、工学、医学这三大学科招生人数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他学科招生人数变化幅度较小。

(二)辽宁省经济发展现状

辽宁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初期,该省经济发展处于我国前列,但随着经济特区建设、政策向南部地区倾斜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状况呈现出“不可逆”的下降趋势。选取辽宁省2011~2019年三大产业产值比例为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

表2 辽宁省三大产业产值现状(亿元)

从纵向来看,第一产业产值从2011年的1693.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177.8亿元,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第二产业产值由2011年的8478.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531.2亿元,变化趋势趋于平缓;第三产业产值由2011年的6182.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200.4亿元,增长了二倍之多,可见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促进辽宁省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从横向来看,2014年之前,辽宁省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状况;2015年开始,辽宁省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状况;2019年,三大产业产值比例为9∶38∶53,第三产业产值是第二产业产值的1.8倍,是第一产业产值的5.8倍。

三、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辽宁省经济适应性分析

选取三大产业产值作为经济指标,11大学科招生人数作为学科结构指标,运用SPSS21.0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一)农学学科与经济相关关系

表3 农学学科与经济相关性

将辽宁省农学学科招生人数与三大产业产值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Pe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81、0.443、0.474,农学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一产业产值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在0.05水平显著。从相关关系来看,农学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一产业产值均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存在低度相关关系。辽宁省属于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农产品和肥沃的土壤,虽然农学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一产业产值呈现正相关关系,但只具有中度相关。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现代化问题是根本性问题,在国家大力提倡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辽宁省各高校应适度扩大农学学科规模,培养更多农学人才,真正实现科技兴农、创新兴农,助力辽宁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有效推进。

(二)工学、理学学科与经济相关关系

表4 工学、理学学科与经济相关性

通过把辽宁省工学、理学学科招生人数与三大产业产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工学学科招生人数与三大产业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0.685、0.712;理学学科招生人数与三大产业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91、0.196、-0.781。其中,工学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一产业产值的差异性显著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工学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差异性检验在0.05上水平显著。根据相关性检验结果,工学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一、三产业产值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与第二产业产值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理学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一、三产业产值均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与第二产业产值之间存在中度相关关系。辽宁省工业基础良好,许多重要工业企业聚集于此,但近几年存在产业转型升级慢、工业人才流失等问题,导致第二产业发展优势难以突出。虽然高校工学学科所占规模最大,但从数据可以看出,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功能上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显著,应抓住“十四五”时期新工科建设机遇,大力调整理工科学科结构,加强理工学科与第二产业之间的相关性。

(三)其他学科与经济相关关系

表5 其他学科与经济相关性

哲学学科招生人数与三大产业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0.503、-0.273,与三大产业产值之间均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经济学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58、-0.305、-0.177,与三大产业产值之间均不相关;文学学科招生人数与三大产业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94、-0.06、-0.768,其中与第一、三产业产值在0.05上显著相关,但从数据可以看出文学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一、三产业产值之间呈一种负相关关系,与第二产业产值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管理学学科招生人数与三大产业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44、-0.164、-0.522,与第一、二产业产值不相关,与第三产业为负相关关系;法学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一、二产业产值之间是正向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312、0.581,与第三产业产值之间是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2;教育学学科招生人数与三大产业产值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02、0.469、0.871,与第一、三产业产值在0.01上显著相关;历史学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1、0.732、0.427,其中与第二产业产值在0.05上显著相关;医学学科招生人数与三大产业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58、0.218、0.486,其中医学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三产业产值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从整体上看,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在学科设置上较为合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应该根据第三产业结构变化进行调整。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从整体上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相适应,高校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与第一产业相对应的农学学科,与第二产业相对应的理、工学科,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都需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学科结构动态调整。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动态的互动机制,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市场变化;第二,各学科招生规模没有对接社会需求进行及时调整,高校学科规模调整源于社会用工岗位实际需求,而近年来许多高校没有通过科学的需求预测进行学科结构调整;第三,辽宁省“引才”与“留才”之间差距较大,尚未形成良好环境。辽宁振兴离不开高等教育事业的全力支持,留住人才,营造较好的发展空间是关键所在。

四、建议

(一)形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着力形成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尤其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辽宁省具有众多的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及各种创新型民营企业,因此应该鼓励大学与企业之间开展深层次的合作。首先,应该弱化对大学论文申请数量和申请项目资金的量化标准,在评价指标方面应重点加强高校在技术转移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资金利用效率、为企业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估,进行多方位的考察,激发辽宁省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协同创新率。其次,要建立起有助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攻关机制,在加强高等教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同时,也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地整合优势资源,二者的合作对于提升科技成果产出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实现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有效融合,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与专利申请数量。

(二)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学科规模

高校如何招生、招多少生在很大程度上受产业结构发展需求影响,只有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才能保障高校培养出来的高质量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通过梳理辽宁省三大产业产值历年变化情况,发现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有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文学、经济学等学科也应该依据实际需求调整学科规模,扩大招生数。对于有助于第二产业发展的理工学科,尤其是理科应加大招生数量,基础研究是进行任何一项研究的根本,因此在扩大应用型、新兴学科招生数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农业是辽宁省非常重要的产业支柱,但在农业发展的整体过程中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级人才比较缺乏,而高校是培养农学高级人才的基地,应该加强农学学科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同时,社会问题的逐渐复杂化也要求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交叉学科,虽在学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包含交叉学科,但许多高校都已经意识到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学科进一步调整过程中要避免“老问题”的重复出现,不能一味的追求新和全,走形式主义道路。[9]要立足地方利益诉求,做好学科人才培养工作,满足人才供给需求。

(三)提升辽宁经济环境,减缓人才流失现状

辽宁省近几年人才流失问题十分严重,许多毕业生“北雁南飞”,选择到经济环境更好的南方发展创业,而选择留在辽宁的许多高校生在经济环境与政策环境的影响下,缺少自主创业精神与能力。2021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指导意见》,提出国家与高校要更进一步激活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国家要大力加强平台建设,企业要及时向社会发布人才需求报告,高校要多出科研成果,从而形成一种协同育人的机制,使教育与经济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协调关系。因此,高校首先要建立起毕业生终身服务机制。所谓终身服务机制,就是通过第三方机构针对具体高校的情况,制定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人才政策,帮助辽宁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服务人才。针对往届毕业生,应该定期更新毕业生执业信息,从而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政策。高校也应该与政府紧密对接,发布政策、接受反馈信息。其次,要做好需求预测工作,对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行业发展趋势,从社会现实入手精准预测未来高校人才培养走向,以人才需求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将此作为高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从而促进高校及时进行专业调整,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口率。

猜你喜欢
工学产值辽宁省
盐工学人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