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梧州地域文化的现代首饰设计研究

2022-07-08 10:03陈丹枫张贤富
天工 2022年15期
关键词:骑楼梧州首饰

陈丹枫 张贤富

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

一、地域文化应用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不仅表现在他们日常的吃、穿、用、住等物质层面,还表现在思想、审美、宗教、习俗等精神层面,这些文化都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为艺术设计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一)文化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举措,也是国家的规划重点

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创新设计能力”。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中提出“促进演艺、娱乐、动漫、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工艺美术等行业创新发展”。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在加强保护基础上盘活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和品牌”。

(二)以首饰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是弘扬梧州历史文化的可靠方法

广西梧州地处岭南、两广交界,三江汇流,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其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从汉代到清,多次成为经济、政治、文化、交通、军事等中心,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充足的历史素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全球化的大潮里,梧州的地方文化逐渐被边缘化,许多当地的特色文化逐渐消失,如不加以传承创新,这些珍贵的地方文化及民族精神将难以为继。因此,以首饰为载体,将这种宝贵的传统文化物化,以符合时下审美需求的形式回归,为现代首饰设计寻求更多的可能性,是解决现代首饰同质化问题的有效举措。

(三)地域文化与传统首饰融合创新是梧州人工宝石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繁荣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作为世界宝石之都,梧州市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加工宝石,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从最初的来料加工发展到自主研发宝石琢型设计,从较为单一的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深加工转换。现在,梧州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宝石加工集散地,市场份额约占全国总量的80%,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同时,从2004年开始由政、校、企共同打造宝石节系列活动,通过粤桂合作经济区、东盟合作区等渠道,使梧州宝石产业更深入地走进粤港澳、珠三角,甚至与世界接轨。另一方面,梧州是广西主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推进“宝石产业+文化旅游”发展,加大地域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繁荣梧州地方文化、促进梧州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梧州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梧州拥有四千多年历史,地处珠江上游,紧邻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在交通、经济相对落后的古岭南,因其处于与中原地区相对隔绝的地理位置,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本根文化。汉唐时期,梧州凭借水运优势和岭南九郡统领地位,成为区域中心地位和重要的港口城市。宋代逐渐发展成为农产渔业发达、山珍野味物资丰富、商贾集散、百业俱兴的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由于地处两广交界、水陆交通咽喉要塞,明朝时期汉人大规模南迁,多民族融合,梧州进而成为两广的军事重镇,创设“三总府”,总辖两广。清朝开埠通商后,梧州凭借其“地总百越,山连五岭,唇齿湖湘,噤喉桂广”的独特地理区位,成为广西最早的内河通商口岸,“百年商埠”之名由此而来。由于受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梧州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融合中西特色,同时由于纺织业和制造业的兴盛,商贸经济繁荣,完成了近代工业化城市转型,成为广西的工业支柱城市。

梧州的地域文化既具有传统的共性,又具备地方特色的个性。梧州地域文化涵盖了物质表层以及精神深层两方面,其中物质表层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这其中又以骑楼文化、饮食文化尤为突出;在精神深层,龙母文化、粤剧艺术文化等较有代表性。因此近年来笔者带领学生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民间采访等方式,尝试把梧州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与首饰设计相结合,再综合运用传统的花丝、錾刻等工艺及3D打印等制作方法,创作出一系列设计作品,希望以此传承发扬梧州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同时也为现代首饰设计寻找更多突破口。

三、基于梧州地域文化的现代首饰设计实践

在利用首饰设计表达梧州地域文化的实践中,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要素,从文化符号、传统寓意、审美主体、材料特性、结构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通过作品诠释地域文化的艺术美感,提升大众对首饰产品的审美认同,引导消费者的审美取向,拓展市场,促进产业发展。

(一)梧州地域文化的物质层面

1.骑楼文化

梧州的早期民居以竹木架构的吊脚楼为主,受北民南移的影响,又逢明清时期连年火灾,政府下令全城建造砖瓦房,因此形成了最初的岭南建筑。岭南建筑主要包括传统民居、近代西洋建筑群、纪念性建筑、宗教建筑等,但是就影响力而论,骑楼建筑首屈一指。梧州的骑楼文化历经了百年的历史,民国时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具有传统岭南城市特色的骑楼建筑群。梧州骑楼建筑规模非常庞大,数量甚多,井字形交错的骑楼街道有二十二道,骑楼建筑有五百多幢。这些建筑在设计布局、装饰风格、建筑技术方面均具有中西合璧、商住两用的特点,反映了梧州人民的重商、务实、包容、创新的宝贵精神。而梧州骑楼有别于广东、海南等地骑楼建筑的是房屋的防水处理。由于梧州夏季多水患,所以在骑楼二楼、三楼的外墙处会有“水环”和“水门”,以供人们在发大水期间把一楼商铺转移到二楼继续经营。

梧州骑楼从外观上可以看到外国建筑的装饰样式,如罗马柱、阿拉伯式穹顶、铸铁栏杆、灰雕浮雕等,但有意思的是有些浮雕画中的内容却采用一些中国传统图形,如:松鹤延年、莲叶荷塘、大鹏展翅、花开富贵、梅兰竹菊等,说明梧州人民博采众长、包容创新。其次,骑楼的建筑造型体现在“骑”字,顾名思义,一楼大厅内缩,门前两条柱子支撑起二楼前凸部分,整条街道都是如此,就形成了一条可以为行人遮风挡雨的“内街”廊道。“云上骑楼”系列首饰(如图1),以骑楼作为基本元素,采用骑楼的特色牌坊造型四坊井、维新里、金龙巷作为标志代表,几个牌坊颇有地方特点,上有中式琉璃飞檐,下有西洋柱式雕花,减少了建筑带来的方正厚重感,作品加以飞鹤祥云、锦鲤涟漪等元素柔化造型,为市井牌坊形象营造出脱俗的意境。采用0.3mm的纯银丝,通过花丝工艺制作,赋予骑楼建筑轻盈透气之感,从而实现将骑楼外形与梧州人民美好精神向往相结合。“骑楼情缘”胸针(如图2),受到旧时梧州人民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洪灾的精神启发,运用“移花接木”的创意手法,将人物、传统纹样、水元素超现实地“共生”为一体,展现街道小贩划着小船在水中贩卖日常用品的一幕,作品使用银镀18K金,彩色宝石镶嵌,裙摆使用蓝色渐变流苏纤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人物脸部用无色水滴形宝石替代,保留人物交易时的肢体动态,首饰主体镶嵌的蓝色宝石代表了“水”的特质,隐喻梧州三江汇流的地理位置,少量的红色、黄色宝石作为点缀,使作品更加活泼。随着防洪堤改造工程的实施,梧州告别了洪涝灾害对城区的破坏,因此这水上交易的一幕自然成为历史。作者希望通过此作品唤起人们的回忆,品味“人”与“老城”和谐共生的关系。

图1 “云上骑楼”系列首饰

图2 “骑楼情缘”胸针

2.饮食文化

梧州处于北回归线附近,为亚热带气候,暑热潮湿的自然环境影响到梧州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饮食文化发展的必备条件。梧州毗邻广东,整体属于岭南饮食文化的范畴,同时广西的多民族风味小吃在梧州也占有一席之地。梧州人和广东人一样,喜欢到茶楼喝茶,吃点心。点心的风味、形式、品种与广州无异,如薄皮虾饺、肠粉等。在长期民族交流融合的影响下,梧州发展出一些当地的风味小吃,如纸包鸡、田螺、豆浆、龟苓膏、艇仔粥、糯米糍、神仙钵等。从梧州人的饮食习惯可以看出,梧州人偏好具有清热、解暑功能的食物。其中,梧州的冰泉豆浆历经八十多年的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本土特色小吃。“冰泉”一词源于唐朝,唐代诗人元结在梧州的白云山下遇到一口古井,发现泉水“甘寒若冰”,后在井侧立碑题字:“火山无火, 冰井无冰;唯彼清泉,甘寒可凝。”根据《梧州府志》中的记载:“梧州城东有井出冰泉,井水甘凉清冽。”梧州冰泉豆浆以其香甜浓郁的口感与特殊熬煮方式带来的味道深入人心。“滴珠涟漪”编丝套件(如图3)的灵感源于“冰泉滴珠豆浆”中的“浓”的概念,“冰泉豆浆的特点是保持黄豆的原色,滴在福纸上圆聚成珠而良久不散”,作品使用金属丝编织,使用抽象变形的手法,形象表达了豆浆粒粒滴落、香飘四溢的一瞬,溅起涟漪,黄调配色组合,大小珍珠点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图3 “滴珠涟漪”编丝套件

梧州龟苓膏为广西地方名小吃,是一种民族传统药膳,用十多种中草药与乌龟甲板为原料,具有清热润燥、消肿镇痛等药膳功效。尤为适合长期身处梧州暑热气候的人们服用,备受当地人们的喜爱。饮食文化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将它应用在首饰设计中更能强化首饰的故事性。饮食文化已然成了一个城市的名片,一提及某个城市,人们往往会马上联想到名小吃。例如,武汉热干面、四川酸辣粉、陕西凉皮等。许多饰品设计会运用“仿生”的设计手法,采用特殊材料重现食物质感及外形。为提升产品的审美趣味,避免同质化,设计师利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图形拆分、重构,综合考虑产品的形式美与新材料运用,充分转换食物抽象的“形”与“色”,表达饮食文化的精神内涵,赋予其生命力。

(二)梧州地域文化的精神层面

1.龙母文化

梧州地域文化兼容并蓄,从汉唐至民国,各种宗教及外来的文化思想观念、科学知识传入梧州,西江水运商贸交易频繁,再加上受到汉文化等影响,形成了民间文化多样化态势。同时,梧州具有岭南文化的共性:“一方面,勤劳勇敢,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求助于超自然力的保护。”因此,关于“龙母”的信仰,成为梧州本土多元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由于旧时在西江流域内生活着以水为生的疍民族群,“龙母”则被认为是西江流域的庇佑神,相传梧州是龙母的故乡,坊间流传着关于龙母不畏困难、抚养五龙、雨泽大地,使当地百姓免受自然灾害的神话故事。北宋初期人们在西江边建龙母庙以纪念,近代修复后的龙母庙保留了明清传统建筑风格,庙宇依山傍水,人们每年到此进行祭祀、祈福等活动,表达了人们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作品“云堦月地”首饰套件(如图4)灵感源于香火鼎盛的龙母庙,运用了现代设计方法,作品将传统古庙造型结合现代简约的几何线条,采用18K白金、白色钻石、黑玛瑙、宝石等材料制作,黑白配色符合作品素雅的新中式风格。作品“飞天”首饰(如图5)将立体人物与平面图腾相结合,使用18K白金、黄金、彩色宝石材料,展现一个带领群众开荒治涝的超能力女性形象,龙母形象的塑造源于母系氏族特征的原始崇拜,在今天也更好地体现了独立自强的女性精神。

图4 “云堦月地”首饰套件

图5 “飞天”首饰设计

2.粤剧文化

梧州粤剧是梧州艺术文化的代表,粤剧从清光绪年间传入梧州,成为当时广西的热门剧种。民国时期,梧州陆续成立了工人剧社、新青年剧社,再加上《岳飞报国仇》《文天祥殉国》等剧目的影响,使粤剧在梧州开始生根发芽。抗战时期大批广东人迁入广西,梧州粤剧经改良后成了当时广西最流行的剧种,如《火烧大沙头》《戒洋烟》《贼仔升官》等抨击封建社会的剧目深受民众欢迎。梧州粤剧中的脸谱、服装、道具等,黑白对比强烈,色彩鲜艳,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梧州粤剧的早期装饰较为简朴,后期受到京剧影响逐渐变得复杂,主要特征为模仿明代的人物衣冠式样,这也为首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品“粤韵”首饰(如图6)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作为历史背景,以粤剧《女驸马》中花旦头饰为设计元素,使用传统花丝工艺,将银丝、银粒通过堆垒、编织等手法塑形,结合彩色宝石镶嵌,整体视觉上给人一种纯洁、干净、庄严的感觉。“圆梦”首饰作品(如图7)的灵感源于粤剧《帝女花》舞台上的道具及场景,如明代宫廷中的假山树石、庭院门窗、明代花瓶、宫扇等素材,将“可动结构”的概念融入作品中,使作品中的“门”可“开合”,“倾倒的瓶子”可“旋转”,“山石”可“移换”,营造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作品的材料使用了纯银镀金、陶瓷、彩色宝石等,既保留了传统意味,又增加了现代首饰的趣味感。

图6 “粤韵”首饰设计

图7 “圆梦”首饰设计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梧州地域文化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挖掘及分析,从文化符号、传统寓意、审美主题、材料特性、结构创新等方面入手,将梧州地域文化、民俗特色与现代首饰设计融合起来,不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提升大众对首饰产品的审美水平、促进产业发展也有着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骑楼梧州首饰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中共梧州城工委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互生》首饰系列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穿越时空的骑楼之旅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