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应答质量的策略
——以《袁源老师的作文家常课》为例

2022-07-08 00:46张有金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描述性课例话语

◎张有金

写作教学课堂,大部分是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偶有学生发言,也是只言片语,很少有结构完整的一句话。本人从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语文教研员袁源老师的论著《袁源老师的作文家常课》(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10第1版)里,选择了6篇教学实录,作为语料进行话语分析,统计学生的应答(见表1)发现,学生应答话轮与教师的引发话轮有更直接的关系。

表1.《袁源老师的作文家常课》学生应答统计表

学生应答话轮质量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应答次数、字数和思维水平。表1显示,袁源老师的课例中,学生应答平均33.5次,学生话语开放,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判断性应答、描述性应答,还是论证性应答,平均字数都要高于普通课堂,学生话语量丰富。结合教学实录文本还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系统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依次提升。

写作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高质量的应答?袁源老师的课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降低话语霸权强度,生成丰富的师生话轮结构

话轮是指“会话过程中,说话者连续的话语,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为标志”。师生话轮的基本结构是“引发——反应——反馈”,如:

师:“身子是滑滑的长长的细细的”,你怎知道它滑滑的呢?(引发)

生:手摸的。(反应)

师:手摸的,是吧。(反馈)

教师话语霸权程度越高,这种结构出现的频次就越多。而袁源老师写作教学中的话轮结构比较复杂,这里只列举典型的两种。

(1)引发——反应1——反应2——……——反馈。如《枝头的银杏是白色的吗》教学片段:

师:画横线句子的顺序有什么问题吗?(引发)

生:每人手捧几本书,怎么拿得下呢?(反应1)

生:看书就看书,干嘛拿那么多书?(反应2)

生:生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反应3)

师:哦,这不是“准”的问题,是不太“真”啊。我们组的同学想到要好好表现书香,就得“人手几本书,专注地阅读”,这显然太过夸张哦。(反馈)

(2)引发1——反应1——引发2——反应2——……——反馈。如《回家,真好!》教学片段:

师:有谁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引发1)

生:“我们都爱戴她,喜欢她”,就是抒情啊。(反应1)

师:哦?可她自己说是议论啊。(引发2)

生:我认为,“孟嘉雯做事认真负责”是议论,但后面的“爱戴、喜欢”就是抒情。(反应2)

师:你说得非常好!很多时候表达方式不是单一使用的,可能会有两种甚至更多表达方式同时运用。(反馈)

这两种结构是基本结构的变体。教师话语霸权程度越低,学生参与机会就越多,这些变体的话语结构也就出现得越频繁。教师话语霸权主要体现在讲解性话语量过大。降低教师讲解性话语量,可以给课堂带来积极影响。

(一)增加学习活动的时间

在写作指导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时间充分开展写作活动。以《神奇飞书》为例,袁源老师设计了4项写作活动:

①以开火车的方式,每位同学说一个比喻句,表达书为什么好看;

②再运用有创意的联想和想象,写一个完整的比喻句;

③观看动画片《神奇飞书》,思考它的想象有哪些神奇之处;

④以一个比喻段结束: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个小小片段,用“读书就像”的句子开头,表达自己在前一段日子里参加“漂书”活动的感受。

这节课并没有喋喋不休地讲解联想和想象的概念、方法和要求,学生就有了充分的活动时间,体验写作过程,体悟写作方法。

(二)活跃学生的思维

语言训练的核心是思维训练,教师过多地讲解写作知识和写作要求,给写作定下许多限制,学生的手脚受到束缚,思维就不能展开,写作时顾虑重重。如本人执教的《蚯蚓爬进了课堂》的课例中,用了近2分钟的时间,讲解学生习作里把观察与想象相混杂的问题,学生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写了。在《神奇的飞书》课例中,袁源老师不加任何限制让学生围绕“书好看”的话题每人说一个比喻句,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起来,然后通过指令性话语层层推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3.避免师生关系的僵化

教师话语霸权程度高,学生地位必然矮化。课堂是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求知的平台,如果教师做一个说教者,那学生就成为接收者,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只有知识传递。学生不能亲其师,也就难以信其道。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当讲解,就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以《我有一只棒棒糖》为例。这节课教师共讲解2次,177个音节,占课堂总话语量的12.2%。第一次讲解用于导入,陈述“带了奖品”,介绍带奖品的目的,以及奖品的实物和种类。“奖励大家上次写作的努力”,暗示学生努力写作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不着痕迹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这其实只是带来棒棒糖的次要目的,主要目的(用于观察体验)含而不露。第二次讲解用于总结方法。“大家从它身上学到了如何写诗”,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这节课的终极目标,是学会写诗。教师没有过多地、抽象地讲解,学生却能获得知识的满足。

二、明晰指令方向,激活学生写作的动机和信心

指令性话语是“教师传授知识、组织教学和维系课堂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引导学生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教师指令的明晰程度,直接作用于学生对知识的领会,直接影响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袁源老师课例中的指令性话语,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设计交际的语境。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通过指令性话语设计特定的语境,引发学生的写作活动。以《漫游我的梦想屋》为例,看看袁老师的两组指令。

第一组:“假如你有一块地,你最想拿它盖什么?为你的建筑取个名字吧。”

第二组:“你来当一回设计师,把你的梦想建筑呈现出来。”

在这个活动中,袁源老师给第一组设置的语境给自己的梦想屋取个名字,学生根据自己对命名规范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展开思维。给第二组设置的语境是设计梦想屋,学生结合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建筑的理解,或者从造型上,或者从结构上,或者从布置上,或者从装饰图案和色彩上,构建自己的梦想屋。

(二)激发言说的欲望。

巴赫金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灵感来源于“苏格拉底对话”。苏格拉底对话的基本方法是引发,用语言激发对方表达的欲望。袁源老师让学生不但有话可说,而且有话想说。在《漫游我的梦想屋》一课里,她这样激发学生:

你们的作品马上就要揭晓了,能不能获得支持,就要看你怎么介绍了。现在,我们每个人都以“欢迎来到”为第一句话,写一段你的梦想屋的解说词。

于是“学生津津有味地写起来”。袁源老师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经过层层铺垫使学生获得信心之后,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

(三)明确言说的要求和方法。

有话想说,还要有话会说。本人对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是“不会写”,如:怎么起笔,怎么取舍材料,怎么具体描述等等,学生知而不会。在《我有一只棒棒糖》课例中,袁老师的第一个指令:

请同学们在稿纸第一行写上“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几个字,在第三行的正中间写上“我有一支棒棒糖”。请大家摸一摸它,然后用一句话写出摸上去的感觉。

前两句话说明书写的内容和格式,最后一句话讲清观察的要求和方法,以及写作的内容。第二个指令:“你看一看它,写下它的形状、颜色等等,然后用一个比喻句,表达你的感觉。”先明确观察的方法,再讲清表达的句式,最后强调表达的要求,学生很容易操作,就消解了畏难情绪。

三、发挥提问功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提问是师生互动最直接的方式,按照师生对话的内容,可分为判断性提问、描述性提问和论证性提问,其功能各不相同。学生应答的质量,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方式。

(一)使用判断性提问,引发学生回顾写作知识,唤醒生活体验

判断性提问,一般要求对是不是、有没有、是什么、有什么等做出判断,不需用语法结构完整的句式回答,3-5个音节即可。一般用来引导学生回顾、强调知识点,不能引发复杂的心理活动。本人观察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平台24节市级以上优课的教学实录,大部分的判断性应答是回顾学过的写作知识。而袁源老师的判断性提问,则采用引发的策略,激活学生言说的欲望。如《我家的文物》教学片段:

师:大家愿意分享一下各家的“文物”吗?(判断性提问)

生:手绢。(判断性应答)

生:陀螺。(判断性应答)

生:钢笔。(判断性应答)

生:小狗。(判断性应答)

……

这场对话由教师的判断性提问话轮,引发13位学生的判断性应答话轮。一般来讲,判断性提问有预设的答案,没有较复杂的思维参与。而这场对话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唤醒了学生的生命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为后续写作活动做了铺垫。

(二)使用描述性提问,引发学生再现文本内容,还原生活经历。

写作教学中的描述性提问,一般用来引发学生表达生活体验和观察感知,需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或说明的表达方式回答,一般是1-3句。如《神奇飞书》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来说说,这本书有哪些神奇之处?

生:书像鸟儿一样能飞,能跳舞,能弹琴。(描述性应答)

师:你能说说这个想象给你的启发吗?(追问)

生:把无生命的东西想象成有生命的。(描述性应答)

袁老师的提问没有预设的答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答案本身,而是激活学生的生命体验和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训练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使用论证性提问,引发学生提炼生活感悟,归纳写作规律

论证性指令/提问,学生的应答由议论性的句子或语段构成,一般是1-3句,以陈述理由、分析因果、揭示本质为主,提炼生活感悟/感受,评价事件意义/人物特点,归纳/总结写作规律。如《漫游我的梦想屋》教学片段:

师:(条理清楚有哪些要求?)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主次、详略分明。(判断性应答)

师:主次、详略分明,就一定能条理清楚吗?比如,我今天带了几个其他学校的老师来我们学校,我向他们介绍学校,我觉得最主要的当然是思远楼,最突出的是大钟楼,最古老的是江汉会馆,其他的我就不说了,行不行?(追问)

生:不行,这三个建筑不在一起,这样介绍的话,客人要东跑西跑的了。(论证性应答)

生:还有怎么走到这些建筑呢?如果不介绍道路,就走不过去。(论证性应答)

师:哦,看来主次、详略分明,可以让我们的介绍重点更突出,但不一定条理更清楚。(反馈/讲解)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袁老师的追问是课堂生成的,是针对应答学生思维混乱、认知错误而发起的。第一位学生的应答先说理由再说结论,第二位学生的应答先说结论再说理由,都是根据常识进行分析,有理有据。如果换一种提问:“重点突出”与“条理清楚”的分别有什么要求?就把对话问死了。写作教学中的“尬聊”,就是因为提出了这样抽象的论证性问题,又超出了学生知识积累的范围。袁老师则通过列举参观校园的例子引发学生分析,自然就能得出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对话的过程就是话题或问题展开的过程。真正的对话,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更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而是以话题为中心。袁老师提高学生应答质量的策略在于:较少使用讲解性话语,较多使用描述性、论证性指令/提问。

猜你喜欢
描述性课例话语
虚构人名的内涵意义分析*——描述性理论面临的挑战和反驳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浅析独立主格结构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中的运用
一种基于英文网页描述性信息的摘要算法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