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技赋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扬州为例

2022-07-10 06:22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天工 2022年16期
关键词:扬州遗传文化遗产

高 欣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近年来,根据新时代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特点,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提炼非遗优秀文化和精神标识,并将非遗文化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推进各类主题创新活动,加快非遗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成果的产业化发展,以科技创新赋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扬州拥有数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扬州市内存在众多文化古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扬州众多非遗文化面临失传风险,所以推动扬州非遗文化创新,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因此,对数字科技赋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路径,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扬州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

现如今,在非遗文化方面,扬州市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37项。在非遗文化传承人方面,扬州市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7名、省级非物质文物遗产传承人82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78名。作为一个古运河催生和哺育的城市,扬州拥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充分体现出运河文化和扬州地域性文化。相关文物具体体现为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如图1)、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玉雕(如图2)、扬派盆景、扬州“三把刀”技艺、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民歌、扬剧以及扬州木偶戏(如图3)等。

图1 扬州雕版印刷

图2 扬州玉雕

图3 扬州木偶戏

二、扬州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线上线下互动平台仍需发展

2021年,扬州486非遗集聚区被授予首批“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荣誉称号。此外,扬州486非遗集聚区根据当前时代发展特点,经过不同的探索升级,通过抖音、公众号等多个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活动,有效增强了486非遗集聚区在周边地区的品牌宣传能力。同时,为了巩固自身品牌地位,486非遗集聚区年均举办各种非遗展演活动40多场,并且为发挥非遗项目互动参与性强的优势,工艺坊开辟了非遗活态展示区,选择玉器、漆器、雕版、面塑、吹糖、花灯等非遗项目,让游客现场体验扬州非遗技艺。不过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扬州现有线上互动平台均有新媒体平台,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非遗文化的品牌宣传能力,但实际互动效果存在不足,未能充分发挥数字科技优势,无法强化用户线上沉浸式体验感,仍需进行发展建设。

(二)非遗传承人才匮乏

据新华网报道,如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63岁,60岁以上的非遗传承人占比达58%,而40岁以下的非遗传承人占比不足1%,说明当前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极为严重。老年人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数字科技作为一种新兴科技,使用者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及能力,但“老龄化”问题导致非遗传承人难以实现数字科技的灵活运用,更无法通过数字科技来实现非遗文化传承,只能依靠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非遗文化传承,在此过程中,徒弟需要跟随师傅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并且出师前收入较低,难以满足当前日益发展的多元化生活需求,以至于非遗传承存在先天性不足。此外,扬州市虽然设立非遗文化“传习馆”,并发挥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沦为“展览馆”,难以真正发挥非遗文化传承作用。

(三)现代工艺制约非遗文化发展

非遗文化先天带有手工、小批量、精细化等标签,而工业化生产模式则具有大批量、机械化、自动化等特点,在工业高度发展的今天,各类非遗文化均面临现代生产模式的冲击,以至于诸多非遗文化生产者选择改行发展。例如,扬州木雕可通过微型数控机床来进行精细化雕刻,相对于机械化生产来说,手工生产存在效率低、生产量小等局限性,机械雕刻快速发展使得手工扬州木雕市场逐渐被挤占,大量手工艺人无法以此谋生,不得不转行做其他工作。当然,在当今时代,非遗文化想要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就必须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并做好工业化生产和手工艺的协同发展,通过科学技术将非遗传承人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以机械生产提高效率和精度,提高非遗产品生产量的同时,继承非遗文化的精髓,如此才能够解决当前非遗文化传承难的问题,推动扬州非遗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数字科技赋能扬州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一)构建非遗数字化平台

扬州非遗种类和数量均相对较多,并且涉及方方面面,为有效增强扬州非遗文化保护效果,应借助现代化数字科技,构建扬州非遗数字化平台,以此实现扬州非遗文化的全社会共享及保护。在此过程中,可借助三维注册、三维扫描、三维建模、数字融合等数字科技来构建扬州非遗文化特色库,具体特色库内容框架如图4所示。在扬州非遗文化特色库建设中,数字化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第一,图像、文字、会议等传统资源,相关资源包括媒体资料、口述资料、文献资料等;第二,数字非遗宣传片和教学示范短片等;第三,VR、AR、动画、游戏等多样化数字资料,相关资料可增强扬州非遗文化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互体验感;第四,3D虚拟场景资料、旧物3D修复资料等,可对现有的非遗文化、非遗物品进行虚拟修复和展示,进一步增强用户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字科技打造扬州非遗文化线上虚拟展示交易平台,拓展非遗产品销售渠道,振兴扬州非遗产业,增加从业人员收入,保障非遗文化传承。

图4 扬州非遗文化特色库内容框架

(二)利用数字科技拓展非遗宣传途径

新媒体的发展能有效拓展非遗宣传途径,但大部分非遗传承人只是将新媒体平台视作一种新型宣传途径,通过抖音、微博、朋友圈等多样化渠道进行产品宣传,目的在于提高产品销量,而非真正将非遗文化融入互联网。总体来说,如今新媒体平台仅作为传统销售渠道的拓展,并没有真正改变非遗产品的销售发展模式。针对此种情况,非遗传承人应转变自身思想观念,将新媒体平台视作展现非遗文化工艺的途径,并以获取更多的网络流量为主要目标,以流量变现为次要目标进行持续创新和发展。事实上,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载体是人,所以非遗传承人应充分结合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大胆进行宣传渠道创新,提高社会曝光度,获取更多流量的同时,也需要根据时代文化对非遗产品进行合理创新,促使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非遗传承人数字化培养

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是实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关键,必须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根据扬州非遗文化特点制订扬州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计划,加强非遗文化传承梯队建设,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以现代教育培养促进非遗文化传承,进一步提高非遗文化教育培养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将数字科技与非遗传承人培养相结合,以数字科技全面记录和展示非遗技艺,包括但不限于口述资料、实践资料、教学资料、综述资料、会议资料、动画资料、VR资料、3D资料等,为后续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料支持,也为后续非遗文化传承、展示及研究提供资料保障。另外,扬州非遗文化还需要加强数字化传播与推广,即通过数字科技加强非遗文化对青年传承人的影响,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接受非遗文化,愿意加入非遗文化传承队伍,拓展人才培养渠道,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重要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须与数字科技相结合,并根据本地区非遗文化的特点,构建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和非遗数字化平台,推动非遗传承人的数字化培养,多方面结合,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当然,时代的发展使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持续转变和发展,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特色,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如此才能够真正保障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扬州遗传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
与文化遗产相遇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