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缺失因素与数据关联分析*

2022-07-13 09:04彭进香张莉刘敏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11期
关键词:幸福感青年教师民办高校

彭进香 张莉 刘敏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1.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现状分析

青年教师一般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一种生活状态,工作压力大,有时会感觉身心疲惫。而身心健康是人的幸福之源,是青年教师幸福工作与生活的重要保障,它不仅会影响教师教学的质量,也会影响教师成就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筹码[1]。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社会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从当前教育情况来看,教师职业幸福感是使教育充满生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幸福才能成就幸福的学生。而民办高校的考评是严格而细线条的,管理者对青年教师绩效评估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因此民办高校必须要从学校的人文关怀、社会保障和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等方面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2]。

国内的学者从社会、经济等视角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幸福感进行了讨论与分析,问题集中在幸福感的界定、差异化研究、影响因素变化趋势与评价研究方面。王希华以漳州师范学院教职工为对象,研究得出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与职业倦怠、职业压力之间呈负相关,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呈正相关性[3]。张玉柱对134所高校教师调查分析得出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与婚姻、职称等方面的影响。史从戎(2014)对167名高校青年教师问卷调查发现教学效能感影响幸福感。曾智斌(2015)发现,积极心理品质(包括超越等5个维度)与职业幸福感相关联。曹卿和赵晓田(2016)研究结果表明,积极心理干预对教师的总体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国内外现有的研究中,侧重考察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的个体影响因素,而工作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关注较少。注重从局部调研到整体预测的形式进行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影响因素分析,未研究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从宏观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针对地区差异、各所学校教学特色引导下的青年教师幸福感提升的对策研究较为欠缺[4]。

近年来关注教师幸福感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在不断呈现,但大部分是针对公办院校,涉及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的研究偏少。前期的研究基本上是从局部调研到整体预测的形式进行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研究,总结出教师幸福感与个体、高校、社会等因素有关。

2.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缺失因素分析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是指35岁以下的教师。青年教师的幸福感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得满足、实现职业理想、通过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获取的快乐体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5]。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力,缓解了国内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与学生数量增长速度不匹配的问题,切实地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有许多优秀的毕业生来自于民办高校,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发挥出色的才能,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高校青年教师做出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民办高校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学校,基于成本考虑,师生比例可能出现不匹配,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进修机会少。疫情的突然来临,大多数青年教师在照顾小孩、家庭及相关锁事的情况下必须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正常的教学,民办高校里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按照“两点一线”的模式实现从学生直接到教师的转变,缺少下企业去锻练的实践机会,从育人角度来看,与民办高校一直以来提倡的“市场化、职业化”办学理念与思路存在一定的偏差[6]。教学模式的变化让他们一下很难适应,他们工作繁忙,去学习的机会不多,工作中就会有种知识耗尽感,面对民办高校的专业评估与合格评估,科研压力大而能力不够,因民办高校的管理比较细化,教师本人会感觉没有安全。学校管理细化,但决策层与执行层又存在分离状况,领导缺少同理心,教师之间缺乏信任感,三位一体的日常考核,使青年教师内心感到非常紧张[6]。因此教师的工作量相对公办院校会大很多,各项待遇、福利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高校青年教师是学校的骨干,同时也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长期在工作与家庭的双重重压之下,职业幸福感、工作忠诚度会有所下降,导致的结果是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大而快,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民办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对于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师幸福感,才能推动民办高校长期可持续发展。

结合该研究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关于职业幸福感做了相关数据调研,调研结果及数据分析如下:

由表1与表2数据分析可知,在参与调研的49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中,有91.8%的青年教师喜欢民办高校教师这个职业,有32.65%的青年教师热爱民办高校教育并作为事业来追求,有69.4%的青年教师从教师职业中感受到幸福,但还是有30.6%的老师未体验以该工作的幸福或是一般的感觉,这将会是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信号,需要引起学校各管理部门及教师本人的重视。

表1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数据统计表

表2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数据统计表

由表3与表4数据分析可知,“工作中有乐趣”“有成就感”“教师的工作比较稳定”“学生爱戴”是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有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而“工作压力大”“工作繁锁机械”“工作收入低”“管理不规范”则是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由表5的数据显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对职业幸福感中非常关注“工作环境”“发展前景”“薪资待遇”等方面,从以上5个表中数据显示,各项因数关系紧密,必须要从工作成效等6个维度上去考虑关联系,民办高校的主要负责人一定要从以上方面加强改进与完善。

表3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原因分析数据统计表

表4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感到不幸福的原因分析数据统计表

表5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关注的维度分析

3.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缺失解决方案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教学群体,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总感觉职业归属感缺失,这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而民办高校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学生,留住学生是民办高校生存的资本,一般民办高校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关注最多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却忽略了青年教师这个群体。近两年受疫情的影响,一部分青年教师在工作压力(教学模式改变)与经济收入低的双重压力下,很多会产生心理焦虑、情感缺失。本文通过疫情背景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将从4个方面探索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提升的应对策略。

第一,结合前期疫情爆发期民办高校教师的生活状况、马斯洛需求理论、上述数据分析影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由学校相关部门牵头制定提升青年教师幸福感相关的方案与实施措施。

第二,从学校的利益、需求与青年教师个体的利益与需求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规范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各项工作按制度有序开展,并在实施开展中不断创新,让青年教师们看到学校的发展前景。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建立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完善激励机制,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不断进步,感受到同事的认可与工作中的乐趣并爱上教育这个行业。

第四,形成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联动的方式来规范各项教学工作,合理缓解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压力,制定规范合理的评价机制,提升优秀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激励经费,树立榜样的作用带动其他教师,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倦怠感并提升工作激情[7]。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培养人才的民办高校,一定要关注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追求,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净化心灵,真正把民办教育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对待。这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有利于他们以更饱满的工作状态、工作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为了解决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缺失的问题,必须针对每项具体因素研究出应对策略,真正提升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幸福感,为民办高校的教育发展出一份力。

猜你喜欢
幸福感青年教师民办高校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