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民终身体育建设为愿景:抗击疫情

2022-07-14 09:32王博识
冰雪运动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抗疫

摘 要: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个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已经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大众的共识。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以国家政策为主导、个人主动追求的体育锻炼热,而终身体育价值观的塑造出现了文化的堕距。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科研方法,指出改变原有的体育价值观中对体育锻炼的全民参与的欠缺,以及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积极内容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形成与联合国倡导的终身体育观契合的具有民族性的、紧跟新时代发展、以传统体育思想为借鉴、以人民为中心、体医融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体育观思想,实现人人健身、人人健康。

关键词:抗疫;终身体育观;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488(2022)01-0092-06

Fighting Against the Novel Coronavirus Epidemic under the Vision of Lifelong Sports Construction for All People

WANG Bo-shi

(Marxism College of Nanjing Sport Institute,Nanjing,210014,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it has become a common consensus after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that physical exercise can improve the immunity and resistance of individuals. In the process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epidemic, there has been a craze for physical exercise in China, which is dominated by national policies and pursued by individuals actively. There has been a cultural gap in lifelong sports values. U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change of the original values of sports lack of physical exercise of the whol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an active cont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as not been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blem, the formation and advoca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of conjunction of the lifelong sports view, keep up with the new era of development, with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hought as the guide, to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medical fusion, the concept of lifetime sports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ke every Chinese people to realize all fitness, all healthy.

Key words: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epidemic,lifetime sports views,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 引言

2019年底新型冠狀病毒爆发后,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没有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引发了慢性病和免疫力低下,最终引发感染导致不良后果。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过程中,因免疫力低而感染的人较多,而有长期锻炼身体习惯的、拥有较好的抵抗能力的人即使感染也能相对比较容易治愈。这代表着在全民范围内推行终身体育价值观念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疫情之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成功地打了一场抗疫、控疫的阻击战。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在国家的要求和推动下,全民坚持“宅”家,不过这个“宅”家并不是单纯地在家休息。在国家的积极倡导下,引发了全民健身热。国人充分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社会各阶层、各个年龄的人都参与了居家的体育活动。“体力活动(physica activity)和运动(exercise)均对机体健康、生活质量和寿命有着重要影响[1]。在抗击疫情中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适当地运动可以增强各类人体免疫能力,已经成为大众的共识。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我国积极推进“终身体育”理念变得十分紧迫。

2 抗击疫情推升的全民健身意识

2.1 “云运动”课堂等网络体育教学激发了全民健身的兴趣

时经一年多的防控疫情时期,全民根据国家疫情防控要求,少出门、少聚集、少出游,在这一时期,以网络游戏、聊天、看视频等方法进行休闲成为大多数人的休闲娱乐方式。2020年1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推出适合大众居家简便易行、通俗易懂和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2]。在此通知指导下,全民掀起了一些自发的和自觉的居家运动热潮,这种健康运动可以转移大众因新冠疫情防控中时有所属地区增加感染疑似而焦虑,时有一些谣传的信息出现的压力和紧张。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将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战略[3]。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呈现“逆向”互联网化的过程,最先被互联网带动的是消费者[4]。国家通过各大网络、APP推动了云运动活动。年轻人更喜欢网红教练,产生更大影响的是全民都会关注的体育明星亲自带领大众做的居家健身操。

2.2 全民自发养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健身运动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全体群众的运动观念。不同年龄的群众都试图以自己的方法进行锻炼: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在工作的间隙进行碎片型的锻炼,老年人对以活动关节、自我按摩的方法进行功能性练习和柔韧、平衡素质提升的练习。各省针对青少年儿童提出了中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指导意见,倡议中小学生在完成正常的学习之外坚持体育锻炼,因此中小学在家人的监督和陪伴下,每天也进行了丰富有趣的居家锻炼。到此次疫情结束,相信很多人也会把运动的习惯保持下去。这种适当运动、促进体质健康、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将成为疫情下体育建设的宗旨所在,这种从自发走向自觉的体育锻炼理念也与国际流行的、并受联合国推崇的“终身体育”理念产生了关联。终身体育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朗格郎竭力提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8年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二条第一款中明确提出,必须由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运动和运动实践得以贯彻每个人的一生[5]。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造成了因体育锻炼过少而形成的“文明病”,为了改善人体健康,需要体育锻炼始终伴随。

3 建设紧跟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体育观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培养全民终身体育观

体育价值取向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在多元价值的今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中国人向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趋同,才能有助于我们树立终身体育观。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过程中,要让全民意识到树立大体育观的重要性。体育一词最早的含义是关于身体的教育,是为了完成发展身体的任务。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研制了无数高科技产品,人类对身体的开发已经失去为了征服自然获得生存的最初意义。在疫情爆发后,全民意识到体育已经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过程。在体育中人类可以获得精神的愉悦、增强身体素质、推动人际关系和谐,最终提高生命质量。同时在国家的倡导下,居家体育锻炼也上升为抗击疫情、为国贡献的理论高度,让全民意识到体育不仅仅是个人爱好,也是与国家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要素,我们也应该以更高的理论高度对全民终身体育观进行培育。

3.1.1 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早在1932年,我国知名体育学者谢似颜就指出:近代体育的意义,并不限于养生之道与锻炼筋骨,那是增进人类幸福,提高工作的能率,使人格高尚趣味浓厚,并养成适应于文化社会的生活[6]。在马克思主义体育理论角度,体育价值、价值观的生成是以每个阶段人民的需要为前提条件的,要以人民的需求为中心形成一个新的体育锻炼、体育发展的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8]。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9],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奠定了实现全民终身体育的现实基础。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体育建设一方面需要补足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另外一方面要看到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解救信息时代因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的“文明病”危机,实现健康并完成自身能力的超越。

3.1.2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我國的体育发展模式一直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强政府”[10]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对于竞技体育来说显现了巨大的优势。“终身体育”的观点则打破了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体育观念,以终身体育观为指导对我国体育深化改革,树立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能将竞技体育为国争光与为民谋利相结合。我国应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竞技体育的发展带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的开展,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体育生活的需求。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保障终身体育观的贯彻实施。

3.2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体育观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我国就注重体育文化,当今也有体育强国的政策[11]。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终身体育观是我们国家体育建设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也是体育文化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重要实践活动。

3.2.1 以传统文化为资源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2]。我国的体育宣传和教育都深受外国理论影响,以体育教育为例,自建国以来,先学习前苏联的以凯洛夫、巴班斯基为主的教学论思想,再到学习西方布鲁纳、瓦根舍因、赞科夫为主的课程论理论,而中国教育实践中的传统术语以及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却未尝得到继承与发展,鱼龙混杂的外来概念充斥其中[13]。终身体育文化是体育全球化的产物,我们要运用中国传统体育宝贵遗产与其融合,防止西方体育中“水土不服”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14]。针对外来的体育理念,对我国有积极意义的观点要大胆地“拿来”,通过改良积极地应用于实践。在对国外理论借鉴与学习的同时,也应对国内先贤思想家的哲学、教育、管理等理论进行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体育理论体系,为国家贯彻终身体育观提供更适合的理论支撑与顶层设计。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育实践内容对我国形成终身体育教育观有借鉴意义。在传统文化中并没有体育这一固定名词,但是关于身心健康、强健体能为目的运动、竞技、娱乐活动在很早的时期就开始进行了。如在中国古代的显学儒家中有六艺教育,其中射、御直接就是体育教育的内容,在乐的教学内容里也包含着艺术体育思想。道家道教中在长生观念的指引下最终形成了太极拳这样适合长期修炼的功法。《管子》学派更是直接提出了“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的终身体育思想。

在当代终身体育思想中有这样的观点:终身体育要更好地把体育运动和整体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把它从单纯的肌肉作用与文化隔离的状况中解放出来,把它与智力的、道德的、艺术的、社交的和公民活功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15]。虽然受生产力方式、社会性质局限,但中国古代体育活动体现的注重体育、并有意识地将体育和社会活动联系的思想依旧有现实意义,可以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终身体育观的理论资源。

第二,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医体融合思想可以作为我国终身体育中的特色内容。

终身体育观念是来自于外国的先进理念,应该是我国亟需发扬和吸收的,不过在借鉴过程中,不能仅仅是照搬照抄,更不能走“取代主义”的思路,要和传统体育中有益的内容进行结合,最终形成符合中国需求的、可以推动发展的终身体育观。人类通过体育实现自身能力的超越,而中医学本身也是可以扩大这种能力。

将“体医融合”融入健康中国的内涵,就是服务于全体人民健康身体、健康环境、健康经济、健康社会“四位一体”的大健康,就是服务于人的生命全历程、服务于人的健康全过程。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16],要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法手段促进人民健康,这是党在新形势下对于促进人民健康发展的新举措。“健康中国”不等同于“医疗中国”,我们要实现体医融合,通过养生运动和医疗结合,将身心调节至健康状态,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国文化中有重视天人关系、重视身心平衡的哲学内容,通过阴阳五行说等内容形成了中医学,而中医学的经络说、穴位说直接和体育运动相关。这种思想在当今时代依旧有积极作用,我们的医学治疗方式在科学仪器的辅助之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在治疗慢性病以及手术后的调养方面,还是需要依靠古代的传统养生思想。中医的理念中除去治己病,还有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就是把养生与治病融为一体,而养生的做法,除去中医保健、艺术培养、哲学感悟、食补护理等外,实现身体和精神的良好状态兼备需要依靠运动养生,运动可以在外塑形、在内培养心性。在抗击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防治疫情的身份已经跃升,从参与者变成了主力军。中国传统医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彰显了中医药辉煌的成就与中国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时至今日,利用抗击疫情战役的胜利,可以祛除中医是“非科学”的魅影,继续发挥传统养生运动的优势,让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以其自身独有的民族特点进行项目延伸、发展,从而构建适合中国现代需要的终身体育观。

3.2.2 符合时代要求

在我国对体育社会观确立的过程中,国家对体育活动设置和设施建设、体育人口覆盖已经有了现实可行的规划。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 m2,在城镇社区实现15 min健身圈全覆盖。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17]。对全民参与建设中,既提出了全面参与,可以运用有特色的民族体育、具有地域特点的体育,又对重点人群(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出了锻炼的方法、手段和要求。随着相关文件的颁布,“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提出[18],群众性体育赛事成为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举措。

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规律表明,随经济建设高潮的出现,文化建设高潮必然会回升[19]。在我国构建全民终身体育过程中,及体育设施在完善落实过程中,目前我们需要的是构建具有体系性、能满足全体人民的多元体育文化,通过依赖文化的方式,最终推动我国人民转变观念。因此,为早日实现终身体育的全面贯彻,我们要借防控疫情之机,构建适合我国的终身体育文化。

3.2.2.1  体育文化要以实现全民健康为中心理念

从古代以来,我国的体育文化就具有理性、实用主义的因素。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因健康对国家社会经济、大众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并通过在疫情爆发过程中易感人群的锻炼情况分析,让我们看到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在文化中倡导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但符合“以人为本”的概念,也体现了实践过程,即通过体育锻炼最终实现健康。我国的体育发展事业始终围绕着人民的需求,举办北京冬奥会,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快速进步,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20],通过参与冰雪运动项目使身心受益。体育文化的核心是体育精神,其所蕴含的爱国、超越、拼搏、合作、公正等精神,是城市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21]。以冰雪运动为例,无论是中国传统冰雪运动,还是冬奥会竞技冰雪运动,都是人类征服冰雪、战胜冰雪、与冰雪的和谐统一[22]。终身体育文化中包含的重视人的发展,有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参与体育的精神,可以鼓励中国人将新型冠状病毒作为如同“坚冰厚雪”一样的存在,与之奋斗,苦中作乐,“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把冰天雪地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和财富[23]。要把体育锻炼赋予理想、品质、文化、素养的精神内核,这样会更好、更快地在国家范围内实现终身体育,推动人类社会的稳定前进。

3.2.2.2 终身体育文化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下的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需动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力量,其中体育的作用和意义极其重大[2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價值观[24]。终身体育观的形成需要国家、社会、公民全方位的努力。疫情下的体育从出现之初就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我们要积极引导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让其具有更加鲜明的爱国性、公平正义性、文明性,促进我国社会各阶层和谐一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同时将其积极因素和终身体育观融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终身体育思想文化。

3.2.2.3 终身体育文化的终极目标是推动全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终身体育生活方式

全民体育文化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呈现着为提高生命质量、锻炼防身、强身健体、对体育创造的环境美与体魄美的追求这些不同的文化需求。全民关于健康的体育锻炼需求在疫情爆发后,取得了空前一致,从原来的由政府主导,以强国、强民为目的的体育推动,形成了全民以健康为目的的内在驱动力。体育文化的生成是为了改变人类的认识,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要通过体育文化进而在整个社会的层面改变全民的认识。

4 结语

追溯我国的近代时期,因民族危亡的国家压力和外来先进文化的结合,我国体育因此产生了军国民主义、新生活运动等益国益民的体育运动。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我国人民在防控过程中表达的信念与坚持,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将终身体育观与健康结合、与生活方式结合的体育运动,会给全国人民的健康和生活带来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罗贝贝,陈佩杰.运动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生理科学进展,2014,45(4):271-275.

[2]、庄海飞.新冠病毒疫情下体育居家防“疫”的实施与实效调查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4):20-21.

[3]、胡晶,胡萍,吴菲,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高校冰球赛事深度合作的研究[J].冰雪运动,2020,42(3):17-22.

[4]、孙鹏,席翼.“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冰雪旅游产业链的整合方式及对策[J].冰雪运动,2020,42(3):63-68.

[5]、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7]、中央宣传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版[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9]、王凯.论“新举国体制”[J].体育学研究,2018,1(4):8-15.

[10]、刘艳芹.山东冰雪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冰雪运动,2020,42(4):93-96.

[11]、汪谦干.肩负起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学习习近平关于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20(2):3-8.

[12]、白杨,彭贻海.体育课程改革中国化再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5):94-96.

[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

[14]、冯宝忠.中国体育强国的历史考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10):5-8.

[15]、王海,刘大鹏.体医融合构建黑龙江省冰雪运动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研究[J].冰雪运动,2018,40(3):83-88.

[16]、新华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0-09-01].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6-10-25/c_1119786029.

[17]、李洪春,董欣.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APP内容设计与传播价值[J].冰雪运动,2020,42(2):87-90.

[18]、齐欣,臧荣海,张雷,等.互联网+视阈下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创新驱动及对策研究[J].冰雪运动, 2019,41(2):84-88.

[19]、中国青年网.习近平考察张家口崇礼雪场:冰雪运动是全国健康行动重要组成部分[EB/OL].(2017-01-23)[2020-09-01].http://news.sina.com.cn/china/xlxw/2017-01-23/doc-ifxzusws0087038.shtml.

[20]、高宝峰,王诚民.齐齐哈尔冰球城市社会影响力的提升[J]. 冰雪运动,2020,42(1):41-45,68.

[21]、李波,张笑昆,王麟,等.现代冰雪运动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播[J].冰雪运动,2019,41(6):68-71.

[22]、李兆鹏,刘冠男,赵景程,等.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J].冰雪运动,2020,42(3):32-36.

[23]、王忠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下群众冰雪体育对社会建设的促进[J].冰雪运动,2014,34(6):16-19.

[2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1).

收稿日期:2020-10-09

基金項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专项课题(2018SJSZ080);南京体育学院国家培育项目(PY201904);南京体育学院教改课题(JG201717)。

作者简介:王博识(1980-),女,辽宁沈阳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 画” 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