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具生活意义

2022-07-14 09:44徐像才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学组织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

体验式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具生活意义

徐像才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高度对接,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在课程内容整合、课堂教程设计、课时训练组织、课后实践对接等方面展开研究,推出完整的教学实践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体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肩负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任,教师要摆脱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科学利用学生的生活认知,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生活实践中实现成长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体验;教学组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19-0058-03

引  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体验内容,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基本要求,与素质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高度吻合,具有极为丰富的教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将生活情境带入课堂,强调生活应用体验,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发展方向。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围绕学生展开教程设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1]。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对接,这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课程内容整合生活化

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学生生活认知,筛选生活对接内容,能够为教学设计提供更多参考,为学生顺利进入学科核心学习创造条件。

(一)研读教材,精选生活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有固定教材,教师对教材展开深度研究,发掘生活内容,与学生生活认知进行多点对接,能够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环节,在生活体验中展开学习。教材中有很多生活案例,而且都是以绘本形式呈现的。教师要做好整合处理,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对相关文字内容进行研读,完成思维融合和对接。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好朋友”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参与“猜一猜”活动:“向大家描述好朋友的特点,让同学们猜猜他是谁”。这个活动具有游戏特点,所以学生能够积极响应。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开始介绍好朋友的特点,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有的学生介绍朋友的外貌特点,有的学生介绍好朋友的兴趣爱好,还有的学生从性格角度进行描述,而其他学生则积极回应。这个活动是课堂导学内容,来源于教材,其生活化特征极为鲜明,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借助教辅,渗透生活素材

学科教学需要辅助材料的支持,这是比较宝贵的资源。教师需要加以利用和整合,让这些材料发挥应有的价值。教师可以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一些适合的学习材料,根据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进行渗透,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核心,在认知融合中建立新知。学生的直观思维比较发达,教师在收集整合教辅内容和网络信息时,要尽量运用绘本和视频的形式,这样可以对学生产成感官冲击[2],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师对学生的生活进行深入调查,并将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例如,在教学“当冲突发生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讲述亲身经历的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案例。学生对这方面内容比较敏感,大多不愿意现身说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第三人称进行讲述,使学生逐渐找到讲述的起点。由此,学生的学习思维被顺利激活,课堂展示环节自然打开。有的学生讲述了两名同学由争吵到大打出手的经过,最终惊动了班主任。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因为处理方法不当,矛盾升级。有的学生介绍了值日小组因为任务分配不均,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矛盾,最后在班主任的调解下,顺利化解纠纷的事件。从学生的讲述情况来看,这些案例都带有生活属性,不同的解决方法导致不同的结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二、课堂教程设计生活化

教学设计需要体现系统性,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训练、教学评价等环节,都属于课堂教程的内容。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程,凸显生活属性,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率和品质[3]。

(一)优化设计,凸显生活属性

课堂教学有完善的教案设计,教师需要对教案进行优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做出具体调整,以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对教程设计进行生活化处理,在情境设计、案例收集、互动交流、课堂演绎等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以顺利激活学生的生活思维。

例如,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些包装食品,让学生观察,对这些食品进行具体分析,并做对应介绍。学生对这些食品都比较熟悉,观察兴趣很大。经过一番探索,学生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食品保质期、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厂家、食品价格等。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信息收集情况进行设计,让学生结合生活购物經历,谈谈买东西有哪些学问。在实际展示环节,学生主动发言,介绍了许多购物注意事项。教师要对学生介绍的情况进行梳理,归结出一些技巧方法,同时传授给学生。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介绍购物体验,归结购物技巧和方法,这是典型的生活对接。学生有生活经验积累,能够进行具体的介绍,其体验认知更为鲜活。教师总结方法,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

(二)创新组织,强化生活体验

课堂学习活动形式众多,教师需要进行生活化处理和设计,让学生主动进入活动环节,在生活体验中建立学科认知[4]。讲述生活经历、展示生活故事、组织生活讨论、展开生活观察、优化社会调查等,都带有生活属性特点,学生对这些活动有高度的认同感。因此,教师要做好筛选设计,配合学生学习要求进行设计,让更多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学习核心,在创造性探索中建立生活体验认知。

学生生活经历不同,其感知体验也呈现差异性,教师需要合理判断,以便做出积极应对。例如,教学“合理消费”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推出生活化学习活动:“回顾自己的生活消费情况,平均每个月要消费多少钱”,让学生对自己的消费情况进行评估,得出结论,并对合理程度进行评价。学生对生活消费最为敏感,其体验也较为深刻,能够从理性角度展开分析,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定性评价,形成更多心理触动。

三、课时训练组织生活化

在进行课时训练设计时,教师要做好内容筛选和形式升级研究,为学生布置更多生活化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自然进入对生活的探索学习,在不断验证中完成学习目标。

(一)筛选内容,对应生活认知

课时训练设计渗透生活内容,是最为合理的选择。教师有意识地渗透生活案例、生活场景、生活故事,能够对学生产生触动,使学生结合生活认知进行深入思考,在广泛讨论中达成学习共识,体现生活化教学设计的核心追求。培养学生生活化学习意识和习惯,是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教师要对训练任务进行生活化对接处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实践探索环节。

教师合理组织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认知进行多点对接,能够建立丰富的学习起点。例如,在教学“有多少浪费可以避免”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生活调查任务:“家庭生活中存在不少浪费现象,请你们深入生活,对这些浪费现象进行观察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参与班级交流活动”。学生对家庭浪费现象较为熟悉,通过梳理相关信息,能够快速形成调查报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做出指导,为学生顺利展开学习提供有效帮助。教师设计家庭生活浪费调查活动任务,能成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其学习体验。

(二)升级形式,强调生活观察

要想升级训练形式,教师就要创新思考,唯有掌握更多的学情信息,才能做出最为适合的应对。教师不仅要对训练内容进行筛选,对训练形式进行优化,还要充分考虑生活对接问题。生活观察、社会调查、案例收集、网络交互、远程教学、课堂辩论等,都属于训练范畴。教师要从生活角度展开对接处理,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训练机会。

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与认知进行对接处理,以提升任务的契合性。例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他们”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内容,对各种职业的工作特点进行重点了解,然后设计“父母职业介绍”活动,要求学生深入了解父母的职业特点,准备参与小组介绍活动。学生对父母的职业比较了解,经过深入调查,其信息更为丰富。在小组介绍环节,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响应,对父母的职业特点进行详细介绍。在学生介绍后,教师要深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解读,渗透职业精神内容,表达对职业的敬畏之情。

四、课后实践对接生活化

课后实践是典型的生活化学习,教师组织学生接轨生活展开实践探索,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方法支持,让学生在创意探索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5]。

(一)多点对接,形成生活思维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时,要对学生生活认知有一定了解,以提升教学设计和组织的科学性。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教师在进行实践训练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生活认知实际,对实践方案做出改进处理,以提升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学生对生活化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心理展开设计,对学生生活体验进行客观评估,为组织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学生的生活认知具有局限性,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认识,在进行生活对接时,要做好必要的学情调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时,教师可以设计社会调查任务: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些独特的风俗礼仪,深入家庭和社会,对当地风俗进行深入调查,利用列表形式进行归结展示。学生对当地风俗不是很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家长给予必要协助,为学生介绍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为学生提供更多调查素材。学生进入调查环节后,可以对当地风俗有系统的了解,列出详细的表格,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推出社会调查任务,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从中获取了丰富的学习信息。

(二)实现内化,培养生活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在组织课后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兴趣等因素展开调查和分析,为组织实践活动提供更多信息支持,以满足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生活对接,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认知的有效内化,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品质也有积极作用。

例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对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間手工艺等作品进行针对性展示,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挑选熟悉的民间艺术重点研究。为拓展学生的实践思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网络信息,整合当地民俗信息,参与班级展示活动,重点介绍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教师要做出科学安排,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让学生在生活对接中建立完善的认知体系。

结  语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追求生活化,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程序、升级教学训练,与学生生活进行更多对接,这样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教师对接学生生活展开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接受过程更为自然,还可以使教与学建立更多联系,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何悦乔.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2022(02):13-15.

马俊玉.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J].家长,2021(36):48-49.

陈芬.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体验导学的路径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21(33):60-61.

孙琴芬.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深度体验教学的四个控制点[J].教学与管理,2021(32):46-48.

吴小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路径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22(05):181-184.

作者简介:徐像才(1974.8-),男,福建武夷山人,任教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新丰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教学组织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谈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技巧
如何提高女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如何为学生打开习作之门
浅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实行有效教学
生活体验:小学语文课堂活力的源泉
唱响教学三部曲,打造高效课堂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