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育苗技术及其常见病的防治研究

2022-07-15 14:23林明坚
新农民 2022年16期
关键词:疾病防治育苗技术

林明坚

摘要:我国养殖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其中,黄颡鱼的养殖分布较为广泛,几乎占据了我国东部的各大水系,紧密联系着我国养殖业的发展与前进。因此,本文将对黄颡鱼的养殖技术进行剖析,并提出黄颡鱼常见的几种疾病,以及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黄颡鱼;育苗技术;疾病防治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多养殖黄颡鱼,为我国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前进动力。因此,应更加注重黄颡鱼养殖技术的提高,并针对黄颡鱼常见的肠炎病、“一点红”病、细菌性烂鳃病、车轮病以及各类营养性疾病,做好防治措施,以此确保养殖人员能够获得预期的经济利益流入,推动我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黄颡鱼育苗技术

1.1 培育池或网箱的要求

黄颡鱼的育苗工作,对于流水培育池、培育池或网箱的要求较高。其中,培育池应是由水泥筑成的小水泥池,且其面积可维持在9~31m2,需注意水泥池最大不可超过45m3,最小不小于5m3。通常情况下,水泥池的深度一般维持在1m左右,形状多为长方形或正方形,但从鱼苗养殖的便利性分析,建筑圆形水泥池为最佳[1]。在此之中,应注意水泥池的池底尽量保持平坦,拥有4°左右的坡度即可,便于培育黄颡鱼过程中进出水,以及水纱窗的安装工作。此外,养殖鱼苗的非流水培育池应具有便于黄颡鱼活动,以及各项饲养管理工作的拉网。且水泥池内的环境应保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水、排水方便的特点。对于水池的形状不应呈现不规则图形,尽量避免棱角出现,占地面积约在300~733.33m2,且水深应严格控制在80cm左右,并遵循前期较浅,后期较深的原则,较浅不可低于50cm,较深不可高于100cm。应保持池内平坦并附有适量淤泥(通常情况下淤泥深度为9.5cm)。另外,池子底部以及水池周边不应出现不必要的杂草。并在水池的出水口处设置一个长方形或接近长方形的“集鱼涵”(通常情况下使用水泥池,特殊情况也可用土池),便于集中捕捞鱼苗。此外,还应确保所建池堤的牢固性,以及周围良好的生态环境。鱼池的建造应朝向太阳,保证阳光能够充分照射进池内,且池中水的浑浊度不可过高(通常情况下水池中水的浑浊度pH维持在7~8,水中透明度约在35~45cm),且溶氧量应控制在5.1mg/L以上,方能为黄颡鱼鱼苗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2]。

若是利用网箱来培育鱼苗,则对于网箱的结构也应严格把控。其中,网箱的大小应根据鱼苗培育的数量以及鱼苗的大小决定。黄颡鱼的仔鱼多要求网箱的网目为41~50目。且0.8~1cm的鱼苗所在的网箱中网目的数量应尽量保持在21~33目,若是2~6cm的鱼苗,所培育网箱中的网目应保持在11~23目。另外,网箱的形状没有固定要求,一般多以正方形或是长方形为主。在网箱设置时,应注意网箱的四个角需要牢固的固定在网箱的专属支撑架之上,确保鱼苗的生长安全[3]。

1.2 魚苗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黄颡鱼鱼苗放养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池塘清理、池塘消毒,以及鱼苗肥水培育等工作。首先是池塘清理工作、开展池塘消毒。鱼池在养过鱼之后会有大量不能分解的有机物以及吃剩的鱼饲料残留在水中,所以必须要进行池塘清理,以确保新的一批鱼苗能够拥有良好的生长环境。与此同时池塘中也会存有鱼粪便等沉积物,进而为大量有害微生物的繁衍提供发育的温床,而且池塘在进行黄颡鱼养殖过程中,难免会经历自然环境的风吹雨打,出现一些局部崩塌或破损的情况[4]。若遇到此种情况,应第一时间修补鱼池,并用药物开展全面消毒。另外在鱼池修补的过程中,最好的方式是在冬季就将鱼池中的水排放干净,使鱼池的底部能够接触到阳光,从而使其土壤逐渐疏松,减少黄颡鱼生长中病害的发生。而后,养殖人员可将池中所挖出的多余部分的淤泥合理运用,例如:填补鱼池中的漏洞,或是整平池底。在鱼池的全面清理与修补工作结束后,鱼苗放养前的半个月之内,即可用化学药剂杀死池中不利于黄颡鱼生长的鱼类以及藻类、病菌等,为鱼苗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而黄颡鱼养殖中的培肥水质工作,应在清理鱼池结束后7d左右进行,且注水量应保持在50cm左右,并在池塘中放入一些有机肥料以及适合黄颡鱼食用的天然饵料,使鱼苗在初入水池时就可以获取足够的营养[5]。

1.3 鱼苗放养与饲料投喂

鱼苗的放养工作之中,应先进行育苗质量鉴别。育苗的质量关乎到所养殖的黄颡鱼日后生长是否能达到强壮的问题。体质较好的黄颡鱼鱼苗,体表颜色通常较为鲜艳,且体型偏肥壮,在其游泳之时较为活泼。对于鱼苗的放养,不同的培养方式有着不同的放养措施。其中,流水池的放养密度应保持在水体中拥有黄颡鱼鱼苗6000尾/m3,并等其生长到1cm左右时,将培养密度转变为水体中越有3500尾/m3。而后待到黄颡鱼鱼苗生长到3cm后,便可将养殖密度调整为水体中含有1500尾/m3。若运用池塘培育黄颡鱼鱼苗,则培养密度应该略低于流水池的培养密度。放养40尾/m3即可,若因生长条件较差,而造成鱼苗生长缓慢的情况,则可考虑搭配其他鱼苗一起放养。另外,运用网箱培育黄颡鱼鱼苗,其培养密度应准确根据培养网箱的大小确定,并综合考虑网箱内的水质情况以及黄颡鱼所使用的鱼饵情况,科学选择养殖密度。通常情况下刚出生的黄颡鱼,养殖密度应控制在每立方米4000尾左右,待其身长1cm之时,可将养殖密度减少为2000尾/m3,若黄颡鱼长到2cm,则其养殖密度就应控制在1500尾/m3,以此确保黄颡鱼健康生长[6]。

黄颡鱼的饲养过程中,对于饵料的投喂具有严格的比例参考数据。黄颡鱼鱼苗一般在身长达到1cm左右就可以放进鱼塘之中,因此时黄颡鱼较小,可以吃一些浮游生物作为能量补给,因此,不需要养殖人员过早地投放鱼饵。待黄颡鱼长至5cm左右的长度,养殖人员可按照鱼浆36.7%、豆粉4.89、玉米粉17%、三等粉22.67,以及黏合剂2.88%左右的科学配比,为黄颡鱼调配饵料,且应保持鱼苗生长水温在19~30℃。饵料投放方法可按照早晚各一次投喂,投喂的数量保持在鱼苗体重的4%左右即可[7]。

2 黄颡鱼的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2.1 黄颡鱼的肠炎病防治技术

黄颡鱼的养殖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疾病。而肠炎病就是黄颡鱼生长过程中很可能患有的病症之一。此种病症多半是由杆菌感染所引起的,待黄颡鱼感染此病症之后,黄颡鱼的肛门处会出现明显的红肿,且腹部会有凸显,若此时轻轻按压黄颡鱼腹部,会有橙黄色的黏稠液体从病鱼的肛门处缓缓流出,此种现象是较为典型的黄颡鱼肠道发炎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肠道出血。此外,患有肠炎病的黄颡鱼活动较慢,且不喜群居,往往独自活动[8]。

此种病症的防治应先对患病的黄颡鱼所在的池内进行全面的消毒,并在其患病期间喂养优质、营养较为丰富的饵料。与此同时,可用浓度为3%上下的生理盐水开展消毒,并在其所食用的饵料中添加少量食盐,以防患病的黄颡鱼因生病而产生脱水情况。此外,还可以运用二溴海因溶解到患病鱼所在的池塘中,进行黄颡鱼肠炎病的治疗。

2.2 黄颡鱼的“一点红”病防治技术

所谓黄颡鱼的“一点红”病症,便是由于池塘的饲养环境恶劣或是饲养人员管理不善,造成黄颡鱼感染细菌后而出现类似头顶出血的情况,远远看去,黄颡鱼的头顶会出现一个红点,故又称为黄颡鱼“一点红”病症。此病症相比上文所述的肠炎病,其患病后果是较为严重的,不仅会使黄颡鱼出现头顶充血的类似现象,严重时甚至会直接引起黄颡鱼头顶穿孔,不及时医治,可能会造成黄颡鱼死亡,从而使养殖人员遭受经济损失。黄颡鱼的“一点红”病症,在水中亚硝酸盐含量高于正常情况下发生的概率较大,因此,此病症也可通过改善黄颡鱼的养殖环境来达到良好的防治目的。

在黄颡鱼“一点红”病症的具体防治操作过程中,应先从养殖黄颡鱼的水质开始入手,对所养殖黄颡鱼的水质开展全面、系统的分析,至少应得出池塘水质中所含有“盐”的成分,并依据盐所占整体水体的比例,适当添加相关化学物质,使其与旧水质进行中和,以此改善养殖黄颡鱼水体环境的目的。在此之后中,黄颡鱼养殖人员可在进行水体中和的前一天,在池塘中全面喷洒适量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且第二天紧接着喷洒底净宁等类似化学药剂,而后第三天喷洒益水宁等化学药剂,调整水质,与此同时可使用少量恩诺沙星放在黄颡鱼饲料中进行喂食,促进患病黄颡鱼的后期康复。通常情况下,此种喂食方法需要持续一周左右便可见效,若病情较重,则可适当延长药物使用时期[9]。

2.3 黄颡鱼的细菌性烂鳃病防治技术

黄颡鱼所患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细菌性烂鳃病与“一点红”病症具有一定相同之处,皆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而烂鳃病的“罪魁祸首”是爱德华氏菌或是因管理不善造成水中各类单细胞病毒含量飙升,从而导致黄颡鱼患有烂鳃病。此种病症患病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鱼鳃部分逐渐变成苍白色,且伴随一定黏液产生,鳃丝也会发生腐烂,致使黄颡鱼整个头部变黑,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引起黄颡鱼的整个头盖骨遭遇腐蚀,进而脱落。

对于黄颡鱼烂鳃病的治疗,其养殖人员应使用被稀释过的400倍聚维酮碘泼洒整个池塘,其泼洒频度维持在两日喷洒一次左右,通常情况下,连续喷洒三天便可见效。与此同时,饲养人员还可用恩诺沙星与鱼饵饲料进行搅拌,并根据黄颡鱼的体型大小以及患病的严重程度综合考虑拌药后的饵料使用量,以此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10]。

2.4 黄颡鱼的车轮病以及营养性疾病防治技术

黄颡鱼所患有的车轮病,实质上一种寄生虫病,主要是由于遭受车轮虫感染造成的。感染此病的黄颡鱼常常会表现出急躁不安的状态,在水中疯狂游动。若将患病的黄颡鱼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可清楚地看到其皮肤黏液中或鱼鳃中所寄生的大量车轮虫。遇到此种情况,养殖人员可使用硫酸亚铁合剂,并配以适量浓度的硫酸铜泼洒整个养殖黄颡鱼的水池进行防治,而后可配以稀释后的3000倍车轮净开展第二轮的药物泼洒,以此达到良好的防治目的。

有关于黄颡鱼的营养性疾病,其主要患病原因是所喂食的饵料中各项营养成分严重失衡引起的。若是黄颡鱼所食用的饵料营养含量过多,抑或者是营养含量过少,都极有可能引起营养性疾病的发生,进而造成黄颡鱼生长失调,甚至可以直接导致黄颡鱼减产,严重影响养殖人员的经济利益流入。患有此病症的黄颡魚表现为:明显地缺乏维生素或患有轻微脂肪肝病症。通常情况下,病鱼的肝脏会逐渐变色,胆汁也会随之变黑,且胆囊的体积明显增大。此类疾病,应主要通过改变黄颡鱼不合理的饲料所含营养比例,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养殖人员应结合黄颡鱼的生长习性以及养殖环境、养殖特点,配比具有科学性的饲养饵料,以此确保黄颡鱼能够获得适当的营养摄入,有效预防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3 结语

综上所述,黄颡鱼的科学鱼苗养殖,不应仅仅做好前期的育苗工作,更应做好黄颡鱼养殖的后期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鱼池巡视次数,一旦发现病鱼,应立即作出防治处理。在此之中,可参考上述方法开展黄颡鱼疾病的防治工作,从而确保养殖人员的经济利益,进而推动我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暨杰,王涛,尹绍武.黄颡鱼腹水症的诊断和防治方法(上)[J].农家致富,2021(16):37-38.

[2] 唐肖峰.黄颡鱼越冬期管理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21(24):38-40.

[3] 宋立民,张韦,刘肖莲,等.杂交黄颡鱼新品种试养效果评估[J].农学学报,2021,11(12):100-104.

[4] 谢鸿伟.黄颡鱼池塘健康高效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21(21):49-52.

[5] 温周瑞,许钦涵,卢伶俐,等.黄颡鱼暴发性疾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0):119-124.

[6] 宁先会,暨杰,王涛,等.黄颡鱼小瓜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J].农家致富,2021(20):38-39.

[7] 张润花,黄新芳,李波,等.蕹菜—豆瓣菜—黄颡鱼高效种养模式[J].长江蔬菜,2021(10):37-38.

[8] 杨帆.创历史新高!这条鱼亩利润可达万元,今年投苗量或将再增30%[J].当代水产,2020,45(4):32-34.

[9] 陈莉莉.坚持26年,年销8亿黄颡鱼苗,这家全雄黄颡鱼育苗场不简单[J].当代水产,2018,43(9):44-47.

[10] 王晓明,杨振久,王爱明,等.特大规模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总结[J].当代水产,2018,43(1):88-89.

猜你喜欢
疾病防治育苗技术
探讨乡镇畜牧兽医站畜禽疾病防治现状和改进措施
猪牛口蹄疫的防治
中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泥鳅疾病的防治
简述红豆杉快繁育苗技术以及管理
有关营林防病措施的研究
毕节市早实核桃实生育苗技术
栾树种子育苗技术探析
利用太极拳提高教师体质策略研究
乡土树种与国外优良树种育苗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