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湘西非遗与大学艺术课堂对接的创造性转化

2022-07-16 11:49关洁张骏驰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洁 张骏驰

摘要: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富,种类繁多,是人民群众生活智慧的结晶和精神寄托。在大学艺术课堂中,如何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学,面临很多选择和思考,需要进行必要的创造性转化,因此非遗作为教学资源,可为课堂所用,为人才培养所用,使其成为滋养学生美育的灵魂,融入大学生成长的课堂之中。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科学选择;创新转化

湘西州为土家族苗族聚集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厚,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3200项,其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省级保护名录57项,州保护名录276项,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的信仰、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生命基因和文化烙印。它们除了具有历史传承价值,还有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近十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化,教育性保护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的热点。[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艺术课堂实行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今后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1]

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入艺术课堂的选择

《国语》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蔡元培先生也曾提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由此可知,美育的重要方式即艺术熏陶。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为我们所熟知的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影视、美术、设计、书法等各种艺术门类。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为高校艺术课堂提供了丰富的选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时,湘西传统技艺是主要的选择对象,其形式美感、精神内核都值得挖掘和借鉴。

面多如此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哪些可以进入课堂,哪些不适宜进入?这里涉及到选择的标准和具体途径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

形式美感方面

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绝大多数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风情和自然古朴的形式美感。如土家族织锦、湘西苗绣和苗族挑花五彩缤纷的色彩与充满想象、活灵活现的图案,呈现出湘西人对周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奇幻想象,以及他们对自然中美的瞬间的精准捕捉的能力。而土家族、苗族民歌,打溜子,咚咚喹及酉水船工号子自然质朴、粗犷而又迷人的旋律,则表现出生活在这片山水间的人们对情感和命运的艺术表达,以及他们对抗自然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态。

艺术表达方面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艺术形式多具有明显的原始特征,也体现出本地生活化的传统。如土家族的毛古斯舞、摆手舞、跳丧舞等舞蹈形式,都饱含戏剧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原始形态,通过对它们的观察可以窥视到远古戏剧艺术、舞蹈艺术在湘西地区历史上存在的影子。

精神内核方面

湘西非物質文化遗产资源中的绝大部分看似只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但是其背后蕴含着湘西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的抗争所积攒出的智慧与坚强不屈的精神。如湘西地区的苗绣,不仅要从其色彩、图案入手分析,还可以结合苗族迁徙的历史,从中体会苗族先民一路走来的艰辛,以及他们坚忍不拔,始终不放弃的精神。又如吉首市马颈坳地区春节盛行的钢火烧龙民俗活动,对它的关注不能仅停留在活动本身,应该透过令人热血沸腾的表演形式,分析其中反映的湘西人勇敢、拼搏、顽强、向上的精神内核。

事实上不管最终作出何种选择,也不管是从哪个角度进行选择。当所选对象确定之后,它与高校课堂的对接还不能直接机械地展开。在此之前,教师应对所选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转化,且需要以创造性的手段与方法,使之转化成为更适合高校课堂的素材。

三、对进入课堂的非遗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柏

优秀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故而在课堂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用过程中,应考虑如何使之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的需求。

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梯玛神歌,是土家族巫师在宗教活动时所唱念吟诵的仪式歌谣,梯玛会根据场合的不同唱不同的内容。梯玛神歌的内容涵盖了原始神话、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集诗、歌、乐、舞为一体,是土家族先民对超出自身理解范围的自然现象、生活生产的探索、总结、敬畏。且其中有大量失传的土家族词汇,在相关的艺术课堂作此探索和学习,有其价值和意义。

(二)科学选择,合理利用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将之与高校艺术课堂进行对接时,素材的选择上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尽量选择那些具有形式美感、且在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核方面都具有深刻涵义的素材,可以帮助二者更好地融合。

如吉首市马颈坳地区的钢火烧龙,是湘西元宵节重要的民俗狂欢活动,已传承数百年,目前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钢火烧龙是一场盛大的民俗活动,也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文化于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从活动准备过程看,龙的制作是一项繁琐的工艺,制作者需要拥有竹编的技艺、美术绘画的功底,选材时还要考虑防火的功效等等。

参考文献:

[1]马知遥、常国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深化阶段——2011-2020年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13(06)。

[2]郑然鹤、庞建春.《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教育的现状和启示》[J],《民俗研究》.2021,(05)。

[3]刘喜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困境与进路》[J],《体育文化导刊》.2021,(08)。

[4]邵卉芳.《多维互动耦合: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4)。

[5]张勃.《新文科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从高校使命担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耦合关系谈起》[J],《文化遗产》.2021,(04)。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