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寿山石雕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2022-07-17 06:48林国庆
天工 2022年17期
关键词:圆雕寿山寿山石

林国庆

寿山石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因首次发现于福州寿山而得名,硬度较高,色彩明艳而丰富,因此适宜雕塑,被雕刻成各类工艺品,在工艺美术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审美的变化,寿山石雕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而技术与设计是驱动寿山石雕进步的“两轮”,作为从业者,尤其需要关注。

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勤学苦练,促进雕刻技艺的升级,辅之以创新设计,用寿山石雕更好地表现中国文化,体现作者思想,才能创作出更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行业才能发展进步。

一、勤于实践,实现雕刻技术的不断进步

判断寿山石雕艺术价值的标准有许多,雕工、技术是影响其价值最直接的因素。因此,要实现寿山石雕的创新发展,首先要在雕刻技术上下功夫。优秀的雕刻师在设计雕刻的过程中,能够给寿山石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

在具体的实践中,寿山石雕刻主要会用到浅浮雕、高浮雕、圆雕三种技法,这三种技法表现力各有特点,在学习、应用的难度上,也存在着递进的关系。

浅浮雕操作的难度较低,对事物形象的压缩较大,更接近绘画,主要通过绘画的手法体现透视、错觉等,不营造空间效果,空间压缩很多,甚至到了线刻的程度,体现一种抽象的平面感。在寿山石设计中,浅浮雕具有基础性,一般用来表现具有民族风格的装饰纹样,以及山水、花卉、历史故事等题材,但表现力较弱。

高浮雕起位较高、较厚,形体压缩程度较小,通常会使用三维形体的空间起伏或夸张处理,体现空间的纵深效果,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高浮雕是一种过渡性的手法,很多时候接近于圆雕,局部处理中,会使用圆雕的方式,使雕刻的物体构图饱满、比例适当,表现力更丰富。高浮雕对空间的压缩较少,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创作灵感的发挥,在平面背景的依托下,立体感不足,因而更多利用绘画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来制造层次感。高浮雕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初学者在雕刻过程中往往更注意正面的构图、工艺,忽视其他面的塑造,导致呈现效果不协调,这是应该注意和避免的。

无论是哪种浮雕,一般都要在比较平整的石面上创作,对寿山石形制本身有一定的要求。在雕刻过程中,一般都采用线、面结合的手法,集绘画、雕刻于一体,其优点是可以减少对原料的浪费,尽可能多地保留玉石,降低成本、损耗。

在熟练掌握浅浮雕、高浮雕的基础上,笔者近年来逐渐向圆雕稳步迈进,使自己的作品雕工更加丰富、精湛,表现力更加突出。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较难的一种雕刻技法,要求雕刻者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把控,对空间想象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雕刻,突出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的整体表现力,而不像浮雕一样,只需要从一个方向观察、把握,这就要求雕刻师准确把握寿山石形状、纹理、色彩分布,进行综合设计,不仅要求内容逼真、生动,而且需要准确表达思想感情,让作品更有深度。

圆雕具有更强的叙事性,三维立体的表现手法,为创意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品立体生动,艺术感强,对技师的技术要求更高,对细节的塑造、把控尤其见功夫,例如刻画人物的眼神、表情,这都是很难的,同时也对寿山石材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圆雕作品一般体积较大,造型写实,不适合佩戴,更适合把玩、收藏。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寿山石雕收藏日渐火热,对作品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质量的寿山石圆雕作品可遇而不可求,尤其受到广大收藏家的青睐。

因此,作为寿山石雕从业者,只有锐意进取,让自己的雕刻技艺达到娴熟的地步,从浅浮雕、高浮雕到圆雕,不断进步,全方位掌握,才能在创作中游刃有余,在作品中综合运用,提升其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巧妙构思,最大限度地挖掘原石表现力

寿山石雕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雕刻技艺是基础,只有与石材巧妙结合,才能释放出强烈的表现力。

寿山石雕创作讲究随形赋意、因色取巧,在创作之前,首先要“察颜观色” “循石造型”,所以“相石”就成为必要环节。总体来说,要选择软硬适中、表面光平、质地细腻、纯洁无瑕、不涩不腻的材料,而在形状方面,雕刻的过程要顺应石材本来的形状,因材施艺,做到尊重自然,最大限度地保留寿山石的本来面貌。

《山的传说》 林国庆/作

寿山石雕作品成功的第一步,是仔细“审石”,全方位了解材料。寿山石原石一般来说形状不规则,大体上可以分为长形、扁平形、椭圆形、圆形、锥形等形状。设计师要根据具体形态,表达不同主题,例如,椭圆形、长形石材构图比较自由,横竖均可,可表达的题材也比较多,雕刻者可根据颜色分布、细节构成等要素,灵活选用;扁平形石料较薄,宜选用浮雕、透雕等技法,圆形石料适合制作花果篮、器皿类圆雕,锥形石材大多制作成手把件。以上是一般规律,其实题材选择与原石形状的运用无固定模式,更多时候还需要创作者提高艺术修养,灵活设计应用。

在寿山石的雕刻过程中,设计师一般不会对石头的形状做大刀阔斧的修改,而是通过石头的内、外色彩及其浓淡变化,观察其外表,确定雕刻的基本内容。有经验的设计者能由表及里。看出石头的基本色彩及其变化趋向,在头脑中构思人物、景物的位置和形状,巧妙结合寿山石的天然色彩,主次分明,把鲜明的主色调放在作品的主要景物上,其他色彩作为陪衬,突出重点,实现“绿叶衬红花”的艺术效果。

寿山石雕刻的一大经验,是学习国画艺术,合理布局,通过造型和构图营造意境,创作时遵循“有形式又不拘于形式,既规范而又不规范化”的原则,根据石材颜色分布进行布局,寿山石雕巧色利用得好,犹如画龙点睛,可以使作品达到天趣人意的境界。

《万山红遍秋丰图》 林国庆/作

这就要求设计者以极高的专注力观察原石,熟知其特性,脑海里不断闪现灵感与创意,及时捕捉、记录,同时确定雕刻技法、题材,最后用画笔勾勒出完整的构图创意。每一块寿山石都是大自然的创造,应用得好,可以表达出精美的创意,让人耳目一新。

例如,笔者在创作《山的传说》时,发现石材中有许多灰暗粗糙的部分,于是精心改造,巧妙设计成天然的山峦形象,在此基础上精雕层林树木、曲径台阶、亭台楼阁、飞禽走兽、人物村落,雕刻的过程中注重运用发散性思维,对色块进行巧妙区分,凸显画面的层次感。

《山的传说》所使用的原石,外层的表皮黝黑粗杂,杂质很深,笔者在雕刻的过程中用大量时间剔除杂质,实在无法剔除,就利用原来的杂质加以雕琢,雕刻成色系相近的树林、岩石;将剔除时留下的深坑,雕刻成悬崖、洞穴,使每个细节都不落空,综合把握明暗、层次、纵深、色泽对比度,实现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最大化地利用石料资源。

综上所述,有经验的艺人会选取适于发挥自己艺术特长的石头。在众多的原石中选取适合加工的石头,这是基础;将不利于雕刻的石材进行深加工,发掘其可用、可塑之处,巧妙发挥长处,这是寿山石雕的“进阶”。唯有怀着一颗敬畏自然、改造自然的心,才能将一般人认为不可利用的石料创作成好作品。

三、融合发展,学习国画表现手法

寿山石雕讲究意境,追求形似之外的神韵,这种表达方式与传统的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山水是国画及寿山石雕的主要题材之一,把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融入石雕创作中,可以让作品更具传统韵味,更具美感。因此,寿山石雕设计者要关注国画艺术,夯实绘画基础,系统学习中国画的理论和创作技巧,从国画中汲取创作灵感和表现手法,实现融会贯通的效果。

国画之美,美在布局、造型、构图和意境,这些也是寿山石设计应该关注的重点。寿山石雕刻和国画创作一样,需要“技道两进”,一方面要关注技艺的进步,在刻画中做到游刃有余、心手相应,更好地表现艺术效果。通常的做法是,在选择好石料以后,先反复观察,把握其整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学习中国画的构图,遵循一定的章法,根据石料的形状、质地、大小、颜色等因素确定雕刻主题,最后画出草稿,要侧重表现山水的气势与灵气,同时巧妙留白,为观赏者创造想象的空间。

另一方面,要反映自己内心的思考,实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的交融互渗,这一点往往更加重要。例如,在山水题材的创作中,要注重意境的营造,古代文人往往寄情于山水以排遣不遇、迁客之愁,抒发骚人之绪、青云之志,所以文有山水诗,艺有山水画,他们追求的这种江湖之思、林泉之趣,就是山水意境的直观表现。这些概念并不抽象,寿山石雕刻家可以效仿古代文人墨客,走进大自然,创造机会,置身于山水中,细致入微地观察体会,更好地把握山水之情,创作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在寿山石雕作品的构图中,还可以借鉴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法,打破景物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重新组合,在一幅画中,综合体现不同时空中的不同事物,营造别样的时空境界,从而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散点透视法不仅可以丰富作品内容,而且有利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四、广纳博采,用寿山石承载中华文化

寿山石雕是中国民间雕刻艺术的代表之一,历史悠久,雕刻技法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中国画和其他门类雕塑艺术的精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呈现。因此,作为寿山石雕传承人,应肩负起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

当今时代,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碰撞,于是有很多人认为,寿山石雕的创作也要融入西方文化,淡化其传统性,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东西方文化没有优劣之分,而是各有所长,作为艺术家应当博采众长,但是,就具体的寿山石创作而言,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更高的契合度,中华文化才是寿山石雕之魂。

作为艺术家,应该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良,既要展现传统艺术的魅力,又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时代的特征。优秀的作品需要做到感情饱满、寓意丰富、意境深远,这就要求创作者要贴近生活,发掘生活中的美感与闪光点,把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作为表现手段,呈现世俗生活之美,体现对人生的理解,反映自己的世界观。

寿山石雕的价值不仅在于外形的精美,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中华文化、思想精神。雕刻的形状、题材千变万化,但其中的共同之处就是向世人传达一定的思想,传递美,也传承文化。因此,雕刻者应在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巧妙地使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进而激发观者的思想共鸣,在继承先辈思想、技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艺与题材的创新,同时广纳博采,不断学习其他艺术、文化作品的精华,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促进寿山石雕行业的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圆雕寿山寿山石
中国寿山石馆简介
不灭的初心(节选)
寿山石的自动化拖拽抛光研究*
刘爱珠 情注寿山石雕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对宋代动物形、瓜果形玉佩饰的几点认识
漫谈云浮石雕艺术的雕刻技法
浅谈对圆雕的认识
赵寿山三次进谏杨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