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玉雕的时代传承与创新发展

2022-07-17 06:48吴庆国
天工 2022年17期
关键词:翡翠玉雕创作

吴庆国

“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长期以来,玉石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受到无数人的喜爱、追捧,由此产生了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玉文化。明末清初,翡翠进入中国市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玉石界的“宠儿”,成为玉文化的承载物之一。在中国人的眼中,玉石早已超出饰品的范畴,成为自然、灵气以及道德品行的一种象征,经过历史的沉淀,融合文化、文明,呈现出超然的价值。

翡翠也称翡翠玉、翠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作为一种外来玉石,在数百年的发展中,翡翠的设计、工艺逐渐本土化,呈现出更多的个性化元素,与中华文化不断融合,同时,翡翠的雕刻也越来越精细,艺术价值不断提高。

当今社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翡翠玉雕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作为其从业者,应当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点,积蓄实力,锐意进取,开辟一条新路径。

一、翡翠玉雕的传承与坚守

翡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玉文化的独特呈现,作为玉雕从业者,首先要以敬畏的心,从前辈的手中接过这一珍贵的文化财富,将玉文化的薪火传承永续。

翡翠的传承,首先体现在文化层面。

翡翠文化具有深刻内涵,千百年来,中国人不断将自己的理想、情感、人生追求反映在翡翠玉雕中,并逐渐丰富,如今已达到较高的水准。玉雕是仁爱、智慧、正义、纯洁、谦逊、和谐、刚毅等种种美好精神的寄托,体现了中国人对高尚品格、美好愿望的追求。在这些文化元素的加持下,翡翠已然超越了商品、艺术品的范畴,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体现一定的追求和境界。

翡翠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玉文化的一条支脉,它集美学、哲学、文学、历史学等于一身,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大自然造就了翡翠的独特美感、质感,中华文化赋予了翡翠深刻的精神内涵,而作为玉雕从业者,必须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灵慧巧思,将翡翠的自然之美、艺术内涵与文化气息综合呈现出来,在创作中实现三者的统一。

当代玉雕从业者肩负着独特使命,即在玉雕创作中表达时代特性,传承中华文化。新工具、新技术的应用,为这一使命的达成创造了优越的外部条件,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传承翡翠玉雕的过程中,必须发掘传统文化中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积极正面的题材,与时代文化、时代精神相结合,与时俱进,这是玉雕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只有具备时代感和创新意识,玉雕作品才能更好地被当代消费者、藏家接受,赢得更加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其次,作为玉雕从业者,应该以一颗务实、刻苦的心,传承翡翠工艺、设计,让这一艺术精益求精,达到新的高度。

翡翠玉雕的制作,精工、精致是永恒的要求,在当今时代尤其如此。玉雕从业者必须恪守“工匠精神”,要做到雕琢精致、设计精美、手法多样、线条灵动,无论题材还是手法,都要尽量新颖别致、匠心独运,体现出深刻的内涵,赋予玉雕深远的文化寓意,使作品巧夺天工。

工艺水平与设计水平,是翡翠的“一体两面”,所以玉雕从业者创作的核心,是极尽切磋琢磨、烘托渲染。切磋琢磨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精神,需要具备精益求精的上进心和日复一日的平常心,将玉雕作为毕生坚守的事业,努力提升技术水平。而烘托渲染,则体现为设计之精,需要捕捉并记录转瞬即逝的灵感,突破思维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美感,以巧妙取胜。

作为玉雕从业者,情怀与坚守是事业成功的关键。首先要寄情于玉雕创作,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追求,以一颗精进的心去创作、设计才能产生更多的精品。玉雕从业者要以广博的胸怀接纳新生事物,兼容并包,善于接纳,开阔视野,汲取其他艺术的长处,学习吸收,心领神会,内化为自己的艺术素养,为玉雕所用,使作品充盈饱满,符合时代审美取向,赋予玉雕发展更加强劲的动力。

灵感是创作的灵魂,好的灵感可以使作品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如何发现、运用灵感是一件需要用心体悟、总结的事情。笔者创作、设计翡翠多年,根据工作经验发现,捕捉灵感,需要具备“观”的本领,这种“观”不仅指用双眼观察,更指用心“观世”,用心体会世间的一切事物,感受其中蕴含的精神与品格,进行发散思考,发现万事万物与玉雕创作的巧妙关联。只有秉承这一思想,付诸实践,才能将灵感与技艺交织,使设计更加巧妙,让作品有深度、有高度、有美感,成为用心之作。

数千年来,玉雕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绵不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玉雕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情,通过高超技艺,表现中华文化对“美”的独特理解。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玉雕技艺、玉雕文化的本质都不会改变,其魅力不会淹没,始终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与追求。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复兴,翡翠玉雕技艺势必具备更加强大的竞争力,在当今时代熠熠生辉。

二、翡翠玉雕的创新和突破

玉不琢,不成器。“琢”之道,在于创新。创新是玉雕发展的必然途径,因为艺无止境,稍有懈怠则止步不前,失去了创新,艺术将面临被时代抛弃的风险。因此作为玉雕从业者,要保持“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心态,主动创新,以创新为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以潜心雕琢、守正创新作为立身之本,促使自己的玉雕事业与时俱进。

(一)摆正创新的心态

创新,是玉雕创作的必然追求,也是突出自己个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创新切忌盲目,更不能哗众取宠,首先应该做到理性、合理,摆正心态,脚踏实地。

首先,翡翠玉雕创新应当保持敬畏之心,尊重自然,在创新中寻求天人合一,守正而作,切忌逆道而驰,不可破坏翡翠的天然形态。

创新讲求天马行空,但创新也是一件需要谨慎的事,过犹不及。在翡翠创作中,这一点体现得尤其明显。天然翡翠矿石有许多裂痕,色彩分布泛而杂乱,水色不均一,凡此种种,都是翡翠的材料特征。创新离不开材料,面对这样的材料属性,创新也必须顺势而为,不可倒行逆施,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敬畏自然,然后再寻求灵感表达的最大化。

除了自然属性之外,翡翠创作还要敬畏人文历史、文化传统,作品要有艺术的高度、思想的深度,而不能流于表面,为了创新而创新,生搬硬套。例如,近年来,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以及动漫元素的流行,许多动漫形象成为艺术创作者追捧的对象,如哪吒、大圣、机器猫等,这些形象也多出现在玉雕设计中,被认为是创新的表现。对于此类现象,笔者认为卡通形象运用在玉雕中,首先会失去其本来的颜色,导致形象大打折扣,其次使得玉雕文化不够庄重,有哗众取宠的嫌疑。归根结底,这些只能视作一种形象的复刻,并非创新之举,而且有侵权的风险,得不偿失。

因此,翡翠玉雕创新必须端正态度,以文化融合、文化创新为正道,将不同历史、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文化体现在玉雕创作中,再进行有机融合、创新,更好地呈现设计之美、理念之新,更好地体现翡翠的天然美质。

(二)玉雕创新的途径

创新的第一步是打开思路,打开思路就需要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各类知识。要成为成熟的玉雕从业者,需具备“功夫在诗外”的境界,不只将目光局限于玉雕的范畴,而是应该收集大量的文化资料,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这其中,既包括历史知识、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的研究、积累,也包含对书法、绘画、木雕等东西方艺术形式的学习和研究,只有在博学的基础上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创作出风格多样的玉雕形象。

在拓宽思路的前提下,翡翠玉雕的创新还离不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不同艺术理念的融合。翡翠由东南亚地区传入中国,本身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因此,用翡翠融合体现不同文化,有着天然的优势。

怎样将西方文化与玉雕人物形象结合,这是笔者长期思索、实践的主题。这两种文化对“美”有着全然不同的表现手法,东方文化注重写意,注重结构美,表现得更加含蓄,而西方文化则擅长通过绘画、雕塑等表现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赋予故事寓意,以具象、写实的手法,塑造出人物喜怒哀乐的内心感情。

通过不断的设计、磨合,几易其稿后,笔者终于在东西方文化融合创作层面有所进展,创作了《观音大士》(如图1)、《举杯邀明月》(如图2)、《悟》(如图3)等作品,使用写实的手法,借鉴古希腊雕塑的创作思路,重点呈现人物的形体之美,同时运用写意手法,刻画花朵、枝条、藤蔓等事物作为辅助,将西式的塑形与东方的写意进行主次分明的搭配,具象的人、意象的场景,元素之间衔接转化自然而生动,最大化发挥翡翠的材质特点,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美感。

图1 《观音大士》 吴庆国/作

图2 《举杯邀明月》 吴庆国/作

图3 《悟》 吴庆国/作

(三)材料创新的作用

翡翠玉雕的创作,既离不开玉石原料,也离不开设计制作,只有表里如一,才能造就精品。谈到翡翠玉雕的创新,更多人把关注点放在设计、工艺等层面,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材料的创新运用。很多时候,敢于在材料方面探索、尝新,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5年以来,笔者持续关注、研究新型玉石材料(危地马拉翡翠)的创作与市场开发,2019 年带领深圳市玉雕军团参加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工艺品雕刻工职业技能竞赛全国半决赛和全国总决赛,经过沟通,赛事主办方采纳笔者的建议,用危地马拉翡翠原材料作为赛事考核中实操比拼环节的原材料,这一新型翡翠材料的特性获得组委会认可,得到了更好的推广。比赛中,危地马拉翡翠成品色泽晶莹、圆润,塑造效果好,其独特性得到了充分体现,特别是技法方面,危地马拉翡翠原材料比缅甸翡翠更有可取之处,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今后有望成为各类专业院校、市场、赛事都不能忽视的一种新型翡翠材料。

作为一种新材料,危地马拉翡翠的开发和利用,势必会对翡翠玉雕的创新注入更加强大的原动力,助推翡翠事业的变革、发展。

综上所述,翡翠玉雕设计应以创新为本,摆正心态,探索设计、材料、主题的最新颖呈现方式,实现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的并驾齐驱。玉雕文化源远流长,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吸收、容纳新事物,传承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当今玉雕市场面临种种挑战,例如,市场态势整体疲软,部分玉雕从业者不作为、乱作为,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行业乱象的滋生,但笔者认为,依然有必要保持乐观态度,把握好创新这一打开困局的“钥匙”。从长远来看,翡翠玉雕必须秉持传统文化属性,通过创新,独树一帜,这样才能突破时代与市场的限制,守正创新,在岁月的传承中不断实现自身的沉淀,最终华丽蜕变。

猜你喜欢
翡翠玉雕创作
翡翠湖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一只翡翠手镯
玉雕青松献祖国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不一样的朦胧美——翡翠雪花棉
《一墙之隔》创作谈
翡翠玉坠(短篇小说)
创作随笔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