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课文朗读教学策略

2022-07-18 00:07孙延武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朗读课文学段感情

孙延武

小学每个学段的“阅读”目标都有关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等方面的学习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审视朗读教学的价值,梳理朗读教学路径,探寻朗读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中静态的文字通过声音转换成有意义的语言表达,趣味由此而生,自然能够引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和理解水平决定了他们通过默读难以达到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朗读直接帮助他们走进课文中那些有趣的故事中去。在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学会朗读。以《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为例,课文中虽然有多幅插图,但是学生仅仅看插图是难以看懂课文内容的。教师可以先播放录音,让学生听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自己开口读故事;之后,学生再自主练习朗读故事。

二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需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朗读训练的对象虽然是语言,但是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训练。以《鸟的天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想象大榕树的样子;之后,教师让学生边读边圈画重点词语,给足时间让学生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大榕树的翠色欲滴,想象它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想象它身上的“每一个生命都在颤动”;在想象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静态描写中出现了具有动态意味的生命力的表达,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是静中含动的表达。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进行思考,进而解决问题,与朗读有着密切关系。

小学三个学段的朗读教学都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但在达标要求上有区别:第一学段是“学习”,第二学段是“用”,第三学段是“能”。统编教材在第一学段采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策略,安排了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以朗读课文作为统一的要求,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进行朗读训练,掌握一些朗读方法、技能。

如一年级上册第1课《秋天》安排了“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这个单项训练,一年级下册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安排了“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这个单项训练,第10课《端午粽》安排了“注意读好长句子”这个单项训练,第14课《要下雨了》安排了“分角色读一读”这个单项训练等。但是,统编教材第一学段在各单元没有安排单元页,也没有提出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是通过课后练习的训练要求提出来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的朗读教学,在第一学段就是这样陆续安排学生进行学习的;在第二学段,学生根据课后练习的要求自主进行朗读训练;在第三学段,学生就能够熟练地进行各种要求的朗读活动了。这就是一些教师梳理统编教材单元语文要素找不到与朗读有关的训练内容的原因。

对于朗读教学而言,循序渐进的训练路径主要体现在第一学段,下面以“学习”有感情地朗读为例,梳理第一学段的相关要求,以一斑窥全豹。其一,一年级学生为“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做准备。首先,正确、流利地朗读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统编教材从一年级上册第1课开始就提出了朗读课文的要求;到第12課《雨点儿》,正式出现了对话的朗读形式,并在后面的课文《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小松鼠找花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这些对话的朗读形式就是为有感情地朗读做准备的。其次,在分角色表演中初步“学习”朗读。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出现了“分角色演一演”的要求,就是初步“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相关的课文有《春雨的色彩》《美丽的小路》《棉花姑娘》等。无论是训练对话朗读,还是训练“分角色演一演”,都是为“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准备。其二,二年级是“学习”有感情朗读的起步。首先,学生为“学习”朗读做铺垫。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先是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主要是用声音来表达“有感情”;然后把“朗读课文再演一演”与“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合起来进行训练,使“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铺垫更有效。其次,学生开始“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课后练习中,统编教材的编者明确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在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中,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篇目变多了,而且“学习”要求的综合性也提高了。

朗读训练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要求,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耐心组织学生开展扎实训练。

一是持之以恒,螺旋上升。统编教材系统地安排了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要把握编者意图,在每个学段都坚持按照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第一学段,教师要坚持范读,让学生跟读、多练,学生的“学习”才有声有色。在第二学段,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教师要舍得放手,让学生多尝试自主朗读,熟能生巧。在第三学段,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运用自己掌握的朗读方法进行朗读,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

二是明确要求,突破瓶颈。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训练。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即使是正确、流利地朗读也不是学生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如中高年级学生朗读文言文,就需要多下力气才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则是朗读的重点、难点,是小学阶段学生朗读水平提升的瓶颈。因为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属于无形的、隐性的内容,看不见又摸不着,体会起来困难自然会大一些。教师需要为学生感悟、理解感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把握文本表达感情的脉络,把感情朗读到位。

总之,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奠基石的作用,教师要始终把朗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扎扎实实地开展训练,让朗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朗读课文学段感情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青铜葵花》选段
带着感情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带着感情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感情强烈的叹号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