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思维处见真章

2022-07-18 00:09郭群英
高考·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写作指导逻辑思维高考作文

郭群英

摘 要:随着新课标对“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素养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高考作文阅卷中越来越重视学生作文的逻辑思维呈现过程,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成为高考作文考查重点。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现状影响着学生作文的审题立意,关系着写作任务关键概念在学生作文中的落实,以及学生对个人观点的论证。因此,在高中作文写作指导中,教师要把握高考要求,强化高中作文指导中的思维引导,通过强化思维训练来提升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高考作文;逻辑思维;写作指导

高考试题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纵观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题,可以发现高考作文命题虽无一定之法,却有鲜明特征,那就是强调思维的考查。而思维训练恰好是传统语文作文训练中的薄弱点,故要想改变高中作文指导难见成效、学生作文失分过多的教学现状,教师就务必要从对逻辑思维在高考作文中的作用分析入手,明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思维指导要点,以思维训练的强化助力高中作文教学困境的突破[1]。

一、逻辑思维是高考语文作文考查重点

逻辑思维是在认识过程中,学生以基本概念为基础,利用基本概念完成对具体现象或事物的推理与判断,进而展现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思维形式。逻辑思维能力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础性能力,也是在承担人才选拔功能的高考测试中必须考查的能力,是高中语文作文考查重点。

(一)考查逻辑思维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要求进行了具体化的解读,以“有理有据地阐述个人观点与发现”“正确运用语言规律与规则、精准有逻辑地表达个人认知”作为高中生语文逻辑思维发展的两大落脚点[2]。高考测试环节是对高中生语文能力发展情况的检验环节,也是对高中语文学习新方向的检验。在高中语文作文指导中重视“逻辑思维”考查是高考语文试题遵循语文新课标相关要求的体现。

(二)考查逻辑思维是彰显语文学科特性的需要

语文学科是以汉民族语言文化为研究重点的学科,语言是逻辑思维外现的结果,语言表达内容的精准性和合理性,实际上是写作者逻辑思维缜密的展现。概念是逻辑思维的基础,逻辑思维在语言中的展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说话者根据语法规律与规则和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重新构建语言的过程。因此,要测试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必定要审查学生的个人逻辑思维水平。而这也是逻辑思维成为高考语文作文考查重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近三年全国卷1语文作文题逻辑思维考查分析

“逻辑思维是高考考查重点”这句话不仅是基于当下基本教情的合理推理,也是教师对高考作文题进行分析推理的结果,以近三年全国卷1语文作文题为例,教師得到高考语文作文题中逻辑思维考查情况如下:

(一)2019年全国卷1语文作文题逻辑思维考查情况分析

2019年全国卷1作文题继承2018年的出题传统,继续从当下社会现状中取材,限制性与开放性相对平衡条件下的多元思维。材料先以赞美劳动的格言为起点,阐述劳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再以“可是”为转折点引入当下关于劳动的错误观念,接着,以“此外”一词引导学生反思身边不尊重劳动的社会现状。最后以一句“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收束结尾,以一个“这”字概括全文三个方面的信息。文本材料的各个部分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忽视其中的任何一点都可能导致题目信息获得的不全面,从而导致学生个人立意偏离题目要求,影响学生作文分数。

从题目要求来看,2019年作文考查类型为演讲稿,并限定演讲稿适用要求为“面向复兴中学学生”。因此,学生在反思拓展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需将列举范围限定在“复兴中学”。演讲主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案例文本立意重点,“体现认识思考、提出希望建议”则是出题人对文本内容的再次限定。

从整体来看,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的测试难度并不大,学生基本能找到文本的核心立意,拉分项目为学生对核心立意的论证深度,对试题细节的把握和落实程度。而这些都与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密切相关。

(二)2020年全国卷1语文作文题逻辑思维考查情况分析

2020年全国卷1作文题选自“春秋五霸”历史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鲍叔在辅助齐桓公成功夺得王位后,向身为齐桓公的公子小白举荐管仲,并甘居其下。而齐桓公也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最终成就齐国霸业的故事,是一道典型的材料题。题目中涉及人物较多,情境化现场感较弱,与2017—2019年从时政材料中取材有着明显的差异,有效规避了学生套用时政评论文献,忽视自主思考的问题,强调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3]。

在试题要求上,出题人以“班级读书会”这一简单情境做依托,要求学生分享个人感触,选择感触最深也就是最适合自己的角度进行写作,凸显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思考。在对该题目的完成期间,学生需从对历史故事的感知与分析入手,总结管仲、齐桓公、鲍书三人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品质,结合个人感受与思考撰写发言稿。题目要求突出强调学生个人深刻感悟的抒发,即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合理运用个人历史与现实知识积累,充分论证个人的观点,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

从整体来看,2020年试题同样突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考查,强调学生对个人擅长方向的筛选,学生对个人观点的精准表达,深刻表达。

(三)2021年全国卷1语文作文题逻辑思维考查情况分析

2021年全国高考卷1作文题选材于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所选段落恰好是关于“强”和“弱”的对立转化关系的认识部分,非常具有逻辑性,是典型的“双中心”作文。在对这一作文材料的解读中,学生需先明确“强”与“弱”的基本内涵,然后明晰“强”与“弱”的对立关系,然后再增加时间维度,让“强”与“弱”之间的转化成为可能,最后利用极限思维,探讨“至强”与“至弱”者应该持有的心态。同时,在立意过程中,学生也需要跳出文本所限定的体育训练情境,将从体育训练研究中得到的“强”与“弱”关系感悟,与个人成长、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相融合,展现更加广阔的社会视角。

与前两年的作文题相比,2021年高考全国卷1作文题目无论是在材料呈现上,还是在文本写作上都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高考语文作文训练中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三、逻辑思维在高考作文写作中的作用

教师分析高考试题反推高中作文教学关键能力的根本目的,是用分析所获引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方向。因此,在高考语文作文“逻辑思维”分析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明确逻辑思维在高考语文写作中的重要地位,还要分析逻辑思维与高中语文作文写作难题的攻克,明确逻辑思维在高考语文作文写作中的作用。

(一)审题:逻辑思维关系文章立意

立意偏差是高考作文写作中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而造成立意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作为逻辑思维起点的高考作文题关键概念的把握存在偏差。以2019年全国高考卷1为例,从2019年全国卷1试题材料及要求来看,本试题考查的核心概念为“劳动”,但与教师日常生活中的广义“劳动”不同,本试题对“劳动”的概念进行了缩小,专指体力劳动。在以该材料为基准进行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学生若不关注逻辑思维,不重视对材料关键概念的抽象总结,很可能会在写作中出现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并存的问题,进而导致作文偏题降档。

此外,纵观2019年全国卷1语文作文题中“劳动”概念的获得过程,教师也会发现,对高考作文题目中的关键概念的获得过程,也是一个小型的逻辑思维推理过程。在高考考查过程中,多数作文题目中并不会直接展现关键概念,而是将对关键概念的限定隐藏于具体的观点中。如,2019年全国卷1语文作文题将“劳动”概念隐藏到了关于劳动的错误观点举例中,对比几位同学的错误观点,教师发现几个同学的观点虽分别指向“劳动与学习”“劳动与科技进步”“传统美德与现代追求”,但其观点中“劳动”却存在共性,均为体力劳动。而也正是因为对文本材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和逻辑推断,教师才能斷定本次作文中要谈的基本概念“劳动”为体力劳动。

(二)构思:逻辑思维关系任务落实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关系着学生对作文写作任务获取的精准性,切实关系着高考语文作文写作任务的落实[4]。如,在2020年高考全国卷1作文训练过程中,某学生提出最让自己感动的是晋文公唯才是举、不计前嫌的胸襟和气度,拟选择的材料也有三国时曹操唯才是举的故事、周公礼贤下士的故事、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乍看该文本似乎与题目要求十分契合,但对文本的内在逻辑剖析,教师却可以发现他的论证存在如下问题:

1.案例呈现顺序不当,文中案例均为史料,且类型相似。但在呈现过程中,并未考虑案例发生时间前后关系,给人以时序混乱之感;

2.案例内容与文本故事逻辑对仗不严密。文本材料中齐桓公任用的是仇人管仲,但刘备三顾茅庐以及周公礼贤下士,所任命之人皆非仇人,故论证案例与论文材料之间的关联并不紧密。

3.缺少反面案例。所选案例均是从正面论证“唯才是举”品格,缺少反面案例,论证不全面。

4.对试题内容把握不到位。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题目询问学生“你对哪个感触最深”,以一个“最”凸显齐桓公、管仲、鲍书三人之间的比较,要求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对齐桓公、管仲、鲍书三人的个性特征进行对比。而该生并未意识到这点。

基于以上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对文本内容的内在逻辑进行反思推理,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学生重新整合思路,形成新的创作提纲如下:

1.总体概括材料中三个人的品质,再指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是齐桓公。

2.利用周公礼贤下士获后世赞美的故事做对比,以周公案例侧证齐桓公行为的伟大。

3.列举齐襄公因陈年旧事杀郑子亹和高渠弥的故事,反向论证齐桓公做法难得。

4.延伸思维,引入刘备对马超、黄忠;曹操接纳张绣等案例,论证“唯才是举”在后世的传承。

5.结合当下时政,阐述该观念在当代社会的运用价值。

与原思路相比,修改后的论证思路更加严密,论证视野更开阔,对试题要点的落实也更加到位,作文得分也完美升档。

(三)创作:逻辑思维影响观点论证

高考作文要求学生对个人观点的论证要有说服力。要达到这一点,学生需做到两点:一是,要确保论证案例是真实的、有代表性的。这需要学生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累和良好的素材筛选与应用能力,要能从自己所累积的素材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二是,要保证在论证个人观点时使用正确的推理方式。比如,在高考作文写作中,多数学生喜欢使用归纳推理法,即从对个例的研究中推到一般性的概念。但在推理过程中,多数学生在案例选择上存在数量不足、种类不丰等问题,因而导致论据不足以支撑论文观点。再如,在对个人观点的论证中,部分学生习惯引用名人观点,论证自身观点,但由于个人知识累积不足,在对名人观点的论证中存在片面解读问题,如,某生根据“人之初,性本善”得出人性善良不需要德育教化,就有忽视文本后半段,片面解读文本之嫌,其得出的结论也是不成立的。

同时,逻辑思维能力水平,也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审视深度,对个人观念的论证深度,关系到学生能否在对观点论文中以核心概念为基础,展开适度的拓展延伸和逻辑迁移,影响学生观点论证视野的广阔程度。在高中作文写作引导期间,教师需重视对学生深度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挖掘案例材料的深层内涵,在案例素材累积中锻炼个人思维。比如,在对时政案例“李文亮事例”的积累中,多数人会以“英雄”“正义”为话题,这虽然无可厚非,但相对浅显,给人以大众化、浅表化的感觉。此时,教师便可转换视角,引导学生从“士子精神”“职业操守”“精神永存”等角度入手分析,通过挖掘素材的深层价值,来提升文章写作深度。而在结合时政案例、历史案例的持续化深层探究引导中,学生的思维视野将得到开阔,对累积素材的灵活调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将获得明显的提升。

结束语

高考语文作文训练应于思维处见真章。在高中语文作文指导中,教师需以逻辑思维训练为重点,展开拟题训练、布局训练、素材案例累积训练等多种形式作文训练与指导活动,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对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训练与指导,以学生逻辑思维素养的提升助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书春.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思维导图法运用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2019(11):64.

[2]岳蓓.优化作文指导,缔造生花妙笔:论高中生作文水平的提升[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0):193.

[3]王金凯.高中作文指导刍议[J].吉林教育,2019(23):50.

[4]何丹平.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引议联结型作文教学中指导“议”[J].语文天地,2019(16):38-39.

猜你喜欢
写作指导逻辑思维高考作文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
浅析例题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探析高中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指导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