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抗虫棉品种中棉所141

2022-07-18 01:59范术丽马启峰乔凯凯王龙
中国棉花 2022年5期
关键词:皮棉黄萎病枯萎病

范术丽,马启峰,乔凯凯,王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 455000)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中棉所141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自主选育的早熟棉花新品种。2010年以中棉425[1]为母本,以自育的结铃性强的品系中619为父本杂交,经多年系统选育,以及抗病、抗虫、丰产性、生态适应性鉴定,得到早熟、大铃、稳产的决选系中棉EB003。2016年获得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农基安证字(2016)第145号],准许在黄河流域生产应用,有效期为2016年12月31日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续申请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农基安证字(2021)第211号],有效期为2021年9月14日至2026年9月13日。2018—2019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早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2020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早熟常规品种生产试验。2021年1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名称为中棉所141(审定编号:国审棉20210026)[2]。

2 特征特性

2.1 生物学特性

中棉所141属转抗虫基因早熟常规棉品种,出苗快,整齐度好,生育期94 d。植株塔形、较松散;茎秆粗壮、抗倒伏,茸毛较多;果枝较长、较平展;叶片掌形、中等大小、浅绿色,背面有蜜腺;花冠乳白色;结铃性强,铃卵圆形、中等大小;株高84.2 cm,第一果枝节位5.4,单株果枝数10.8,单株结铃数10.0,铃重5.2 g,籽指10.8 g,衣分40.2%,霜前花率91.1%;吐絮畅,易收摘,纤维色泽洁白[2](参见封三彩版)。

2.2 产量表现

2018—2019年黄河流域棉区早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产量结果(表1):2018年试验中,中棉所141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19.72 kg、87.93 kg和79.46 kg,分别比对照中棉所50[3]增产3.7%、10.9%和9.4%;2019年试验中,中棉所141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41.9 kg、97.1 kg和88.2 kg(表1),分别比对照中棉所50增产7.5%、10.1%和6.9%。

表1 中棉所141在黄河流域棉区早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中的产量表现 kg

2020年黄河流域棉区早熟常规品种生产试验中,中棉所141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15.8 kg、91.7 kg和83.7 kg,分别比对照中棉所50增产6.6%、11.6%和9.8%(表2)[2]。

表2 中棉所141在黄河流域棉区早熟常规品种生产试验中的产量表现 kg

2.3 纤维品质

2018—2019年黄河流域棉区早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取样,农业农村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HVI校准棉花标准校准)纤维品质指标,2年结果平均:中棉所141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3 mm,断裂比强度30.9 cN·tex-1,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9%,反射率77.4%,黄色深度8.2,长度整齐度指数85.1%,纺纱均匀性指数141[2]。

2.4 抗病虫性

2018—2019年黄河流域棉区早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主持单位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采用菌土营养钵法对枯萎病抗性进行鉴定,采用人工病圃鉴定法和温室苗期鉴定法对黄萎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2018年中棉所141枯萎病病情指数(病指)为5.8,黄萎病病指为33.5,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019年中棉所141枯萎病病指为4.2,黄萎病病指为27.0,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2018—2019年黄河流域棉区早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主持单位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采用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t)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对随机抽取的100粒供试种子进行抗虫株率鉴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对供试品种现蕾期叶片进行Bt抗虫蛋白检测,结果:2018年中棉所141抗虫株率为100%,Bt蛋白表达量为324.6 ng·g-1,抗棉铃虫;2019年中棉所141抗虫株率为96%,Bt蛋白表达量为273.7 ng·g-1,抗棉铃虫。

3 适宜种植区域

适于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南部及江苏淮河以北植棉区夏播种植。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时播种

移栽棉田,应于5月10日左右提前育苗,麦收后及时移栽;非移栽棉田,在5月15日至6月15日抢墒直播。

4.2 合理密植

肥力较好的两熟棉田,种植密度为6.75万~7.50万株·hm-2(每666.7 m2种植4 500~5 000株);肥力稍差的棉田,种植密度为7.50~9.00万株·hm-2(每666.7 m2种植5 000~6 000株)。

4.3 田间管理

移栽棉田:前茬作物小麦、大蒜、洋葱等应施足基肥;待前茬作物收获后灌提苗水,施提苗肥,以促早发;盛蕾后期和花铃期根据植株长势合理追肥。

非移栽棉田:在翻耕前或翻耕时施足底肥,蕾铃期适当追肥。

4.4 病虫害防治

本品种不宜在黄萎病发生重的田块种植。当遭遇不利天气时,注意加强田间管理或及时施用药剂防治枯萎病和黄萎病。

注意防治3代、4代棉铃虫,以及棉花蚜虫、红蜘蛛、盲蝽、烟粉虱、蓟马等害虫,尤其在出苗后要特别注意蓟马的防治。

4.5 适时化学调控

开花初期,用低剂量30.0 g·hm-2(每666.7 m22.0 g)缩节胺调控;花铃期,一般在打顶后1周,根据棉株长势使用适量缩节胺封顶,用量为37.5~45.0 g·hm-2(每666.7 m22.5~3.0 g)。

猜你喜欢
皮棉黄萎病枯萎病
瓜类枯萎病抗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棉花GhIQM1基因克隆及抗黄萎病功能分析
辣椒枯萎病生防木霉菌T21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黄瓜穴盘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及枯萎病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一种新型皮棉加湿工艺的应用
不同加工方式下5个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比对分析
浅谈棉花加工回潮率对棉纤维长度的影响
怀宁县2018年度杂交棉组合筛选试验
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生物菌研究浅述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攻克棉花“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