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腰椎骨密度定量CT研究

2022-07-19 02:12王文斌耿健于爱红程晓光尚宏元毕凯
放射学实践 2022年7期
关键词:精神障碍椎体骨质

王文斌,耿健,于爱红,程晓光,尚宏元,毕凯

精神障碍发病率及致残率逐年增高,已经成为全球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1]。一些研究表明,精神障碍患者可伴发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异常[2]。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X-ray absorbtiometry,DXA)是目前公认的测量BMD、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但DXA是平面投影测量,所测得的重叠影像包括骨皮质、骨松质及椎体、椎小关节骨质及腹主动脉钙化等结构,导致产生测量误差[3],且DXA设备尚无法在临床普及应用[4]。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是一种三维BMD测量方法,提高了BMD测量的敏感度和准确度[5]。QCT在BMD测量、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已取得共识[6]。本文应用QCT对精神障碍患者和健康人群腰椎BMD进行测量,对比精神障碍患者和健康人群BMD差异,探讨精神障碍患者BMD异常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精神障碍患者骨质疏松预防及诊疗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2022年2月以精神障碍症状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且有胸部CT检查的患者600例,年龄30~86岁,平均49.5岁。通过检索病历排除以下病例:①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如肾性骨营养不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aget病、强直性脊柱炎等);②既往有腰椎手术史、服用钙剂药物史及类固醇激素治疗史等影响骨代谢的相关疾病。正常对照组为618例健康体检人群,年龄31~78岁,平均51.3岁。

2.骨密度测量

采用GE Optima670 64排螺旋CT扫描机。CT机器每月定期用Mindways公司的Model 4 QCT BMD测量系统进行校准。CT扫描采用胸部低剂量CT的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75 mA,螺距1.375:1,旋转时间0.5 s,层厚0.625 mm,FOV 500 mm×500 mm。患者仰卧,双手上举,采取吸气末单次屏气扫描,扫描范围包括肺及肋骨。采集到的CT容积数据自动传送到QCT后处理工作站,应用Mindways公司的QCT Pro6.1分析软件对包含L1、L2椎体的图像进行测量,测量L1、L2椎体骨松质BMD(图1)。通过多平面重组的方式,进行三平面定位,选取腰椎中心层面的横轴面图像,层厚9 mm,自动设置兴趣区(ROI),ROI尽可能多地包括骨松质,注意避开骨皮质及椎体后中央静脉走形区,辅助手动调节,数据全自动处理后得出L1、L2椎体BMD平均值[7]。

图1 QCT测量椎体BMD示意图。a)L1椎体横轴面图像;b)L2椎体横轴面图像;c)L1椎体矢状面图像;d)L2椎体矢状面图像。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性别及年龄(年龄差≤2岁)进行1:1匹配。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中位数,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分类变量以频数的形式表示。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如果符合正态分布则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对患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如果不符合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所有计量资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腰椎BMD与年龄、BMI以及是否患病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精神障碍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经年龄及性别严格匹配后,男性组匹配成功208对,其中男性精神障碍患者年龄31~77岁,平均49.8岁,健康对照组年龄32~78岁,平均50.3岁;女性组匹配成功221对,其中女性精神障碍患者年龄32~79岁,平均52.7岁,健康对照组年龄31~77岁,平均52.3岁。精神障碍患者病种分类统计见表1,精神障碍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基线特征见表2。

表1 精神障碍患者分类统计表

表2 精神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基线特征

精神障碍患者腰椎平均BMD为(131.0±40.5) mg/cm3,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47.3±37.0) mg/cm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6,P<0.001)。男性精神障碍组腰椎平均BMD为(129.3±36.6) mg/cm3,健康对照组腰椎平均BMD为(152.5±31.3) mg/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940,P<0.001,表2)。女性精神障碍组腰椎平均BMD为(132.6±43.8) mg/cm3,健康对照组腰椎平均BMD为(142.4±41.2) m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10,P=0.012,表2)。

腰椎BMD与年龄呈中度负相关(r=-0.65,P<0.001),与身高呈正相关(r=0.088,P=0.01),见表3。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在以非精神障碍者为对照的条件下,调整了年龄和BMI对腰椎BMD的影响后,腰椎BMD与患精神障碍疾病呈明显负相关(B=-16.341,Beta=-0.206,P<0.001,表4)。

表3 精神障碍组各连续变量间相关性

表4 骨密度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

讨 论

精神障碍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部分研究显示精神障碍会导致BMD降低,也有文献报道精神障碍与骨质疏松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8]。既往研究中BMD的测量方法多采用DXA,DXA是BMD二维测量方法,易产生测量误差[3]。QCT是一种BMD三维测量方法,与DXA相比较,可以针对性选择骨松质进行测量,有效避免腰椎退变、腹主动脉钙化和椎体骨折等因素对BMD的影响,显著提高BMD测量的准确度和敏感度[5,9]。目前,QCT检查技术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认可[10-12]。本研究采用QCT测量腰椎BMD,增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女性精神障碍患者腰椎BMD都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性别及年龄(年龄差≤2岁)进行1:1严格匹配,因此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本研究结果与既往文献研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结果一致[2,13-14]。精神障碍患者发生BMD减低甚至骨质疏松,可能包含多种发病机制:包括免疫介导机制、交感神经系统调节失常、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酒精摄入增多、运动减少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15]。因此,对精神障碍患者应尽早进行BMD检查、骨质疏松筛查,以备临床提前多方面干预,减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BMD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与既往文献研究结果一致[16];BMD与是否患病有显著相关性,在校准了年龄和BMI后,相关性依旧显著,进一步验证精神障碍会导致BMD减低。本研究显示精神障碍组BMD与BMI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王玲等[17]研究结论一致。QCT是一种容积测量方法,它以体积密度表示BMD(mg/cm3)。理论上物理学中"密度",不受被测体的形状、体积大小的影响。QCT测得的BMD最接近物理学中“密度”的概念,因而不受人体形状及体重等因素的影响[17]。

本研究有不足之处,首先是研究对象存在异质性,由于患者样本量的限制,笔者没有对精神障碍组各病种单独归类分析,此次研究结果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疾病的共同结果,将来笔者会收集更多的病例进行研究,对不同精神障碍病种进行分别讨论,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此外,本文没能获得患者用药情况、病程长度等详细信息,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及病史的长短都会对BMD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QCT测量精神障碍患者腰椎BMD,结果显示男性、女性精神障碍患者腰椎BMD显著减低,BMD与是否患病有显著相关性,提示临床需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必要的骨密度检查、骨质疏松筛查,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风险。QCT的BMD测量对预防和诊治精神障碍患者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精神障碍椎体骨质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80例临床疗效观察
吃钙片就能预防骨质疏松吗?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利”吗?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价值研究
四川省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病
吃洋葱防骨质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