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指标解读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2022-07-22 00:29
中欧商业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城市化二氧化碳

2021年中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作为一个巨大的经济体,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们必须从各个角度来解读它的实际情况。

中国当前经济政策中所使用的指标,主要集中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上。然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统计数据日益丰富,数据的可靠性已经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水平。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否可持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评价经济和产业的现状?这是我们外国研究者所共同面临的课题。作为一种尝试,笔者将聚焦于中国经济的“增长的可持续性”,并通过选择五个可以对其评价的经济指标来分析当前的情况。

首先,我想提一下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图1显示了过去25年中国国际收支的趋势。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中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经常项目盈余有所增加,2020年盈余约为2 700亿美元。

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目前几乎都是靠贸易顺差带来的。从图1可以看出,从2014年左右开始,旅游收支的赤字开始急剧扩大。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中国迟早会沦为经常项目赤字国家。但此后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旅游赤字大幅缩小,目前已恢复至与以往相同的经常项目盈余。

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指出,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仍然一直依赖贸易顺差这一“流量经济”。

在20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期间,日本也出现了高额的贸易顺差和旅游服务的收支赤字,但与当前中国相比,有一些决定性的差异。这就是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了国家初次收入(Primary Income)的稳定增长。

国家初次收入是指公司对海外投资所获得的利息和股息等收入,即使目前日本的贸易逆差仍在持续,但得益于巨大的国家初次收入,整个国家的经常项目仍然持续处于盈余状态。换句话说,在目前的经济成熟阶段,日本已经将过去经济增长的“成果”转化为投资并形成了存量回报(Stock)。

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如何?德国的贸易顺差和国家初次收入都是黑字,目前也保持着近3 000亿美元的经常项目盈余。此外,众所周知,由于贸易收支为巨额的赤字,美国多年来一直处于经常项目赤字状态,但国家初次收入和知识产权等服务余额均为2 000亿美元左右,处于盈余状态。

不能说中国经济依靠贸易顺差带来的“流量经济”来实现经济增长本身存在问题。然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随着经济的成熟,中国有没有打造出靠以前的投資收益来支撑国家经常收支的构造。

笔者认为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应该在未来逐步转变为“存量经济(Stock)”型。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通过一项名为“走出去”的政策迅速增加了海外投资。此外,从2005年左右开始,对外投资超过对内投资,中国成为资本输出国。可以说,中国已经开始了巨额的对外投资。

然而,为什么中国进行了如此多的海外投资,国家初次收入仍然处于赤字状态,且没有看到转为黑字的迹象?是海外投资的盈利能力存在问题,还是由于某种原因,只有资本外流而没有带来盈利收益?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保持一段时间的关注。

“技术创新”是中国产业政策的核心。即使在目前正在实施的“十四五”规划中,技术创新政策也被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目前的中国产业政策中,还没有有效的指标对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定量的评价。

在经济学领域,有一个称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指标,可以用来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这是评价由工程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管理创新、劳动者能力提高等所带来的广义的技术进步的指标。

在计算TFP值时,计算过程有些复杂,因为需要诸如工业增加值、有形固定资产、劳动人数等数据。尤其计算中国的TFP值时,仅靠公开披露的统计数据很难进行有效计算。

但笔者仍然尝试使用制造业的可用统计数据来计算中国经济的TFP。图2是计算结果。就制造业而言,近年来中国TFP的年增长率为4%~6%(2020年数据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表现例外)。

另外,根据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丸川知熊教授的估计,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所有行业的TFP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 (《现代中国经济》,有斐阁,2021年)。

考虑到日本泡沫经济期间制造业的TFP增长率约为1%~2%,可以说中国的技术创新政策对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效果。

另一方面,中国近年来对研发持续投入巨资,每年持续两位数增长。虽说基础性研究部分在增加,而这部分不会立即带来成果,但考虑到近年来TFP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我们不得不对巨额研发投资的效果产生一点疑问。

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角度来看,与研发投资力度相匹配的TFP值增长率将是一个重要指标。

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国政府从去年开始提出了被称为“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透露出中国政府“通过提高国内市场效率和海外供应链的能力,努力实现中国经济的独立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的目的。

其中,基于“内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被认为是“扩大内需主导型经济”。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产业结构完整,随着以中产阶层为中心的个人消费的扩大和中国自有制造业供应链的不断完善,中国完全有可能仅依靠内需就实现经济的增长。

那么,目前中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呢?从GDP支出部分的变化趋势来看,反映内需情况的个人消费占比一直维持在50%左右,并且在过去10年中没有太多增长。GDP中支出部分约40%是固定资产投资等资本投资的支出。

在日本、美国和欧洲等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GDP中个人消费占比为70%~80%。然而,由于中国的个人消费占比仍然很低,我们常说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其实一直在推动经济发展,所以从数据上来看我们还不能说中国已经转向了内需主导型经济。

日本在日美贸易摩擦时代因受到美国的批判而开始推动改变企业旧有的交易惯例,以及提升流通行业的效率。因此,实现了市场的开放和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国内流通行业的劳动生产性大幅度提高,产业竞争力也得到了加强。可以认为,扩大内需最重要的因素是提高国内市场的效率。

我们通过劳动生产性来评价一下中国国内需求扩大的情况。我们用流通行业的情况来评价市场的效率化程度。图3和图4显示了按行业计算的中国零售业的附加值(用实际毛利替代)和劳动生产性的关系。

虽然中国整个流通行业的劳动生产性的提升幅度总体上与制造业大致相同,但细看的话,零售业尤其是电商的生产性提高非常突出,这部分的提升拉动了流通行业整体的提升。同时,附加价值较大的百货店、综合商超等业态的劳动生产率却几乎没有增长。也有文章曾指出电商行业的快递人员的实际人数要远远超过统计的人数,因此流通行业整体的劳动生产性的数字可能还要比图4偏低一些。

另一方面,流通行业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物流业。笔者试着从统计数据来评价物流业的劳动生产性。但是由于中国的统计数据中没有物流业附加值相关的数据,我们尝试使用“运输吨公里”来替代附加价值。我们试着通过人均运输吨公里的增加值来评价劳动生产性。

从结果来看,尽管中国近年来在基础设施方面持续进行巨大投资,但与劳动生产性相似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的人均运输吨公里并没有太多增长。对于扩大内需起着关键作用的流通行业的效率化来看,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余地。

中国政府于2020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到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并且在2021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国会议上也做了同样的表示。

笔者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数据计算了中国和美国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在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中国在2005年左右超过美国。此后,中国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就最近30年的累计排放量来看的话,中国已经在2016年左右超过美国。

中国在“十四五”计划中,已经设立了“单位GDP能耗降低 (年均2.7%) ”和“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年均3.6%)”两个KPI。

关于减少能源消耗,中国在以往的五年计划中也设定了相关KPI,而且几乎都达成了目标。在这次的五年规划中,除了能耗指标外,还新增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新目标。

图5显示了各个五年规划中设定的二氧化碳减排率KPI的变化趋势。到目前为止,中国顺利达成了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而且还达成了节能目标。

然而,当计算与减少率相关的弹性系数(排放增加率/实际GDP增加率)时,如图5所示,过去五年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值一直在上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近年来,在能源消耗和电力消耗方面,弹性系数也显著上升。

这意味着随着GDP的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比例更大,也就是说减少的效率是显著下降的。这表明,仅通过延长现行政策,未来将无法实现与过去相同的减少量。中国需要确定新的目标领域,或者采用更先进的减排方法。

在中国,城市化就像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经济发展的“敲门砖”。城市化政策需要增加对道路、铁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投资,因此会推动农村经济的服务业化,从而实现收入的提高,被视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政策之一。

在当前的五年规划所示的经济发展KPI中,GDP增長率没有明确指标,取而代之的是“劳动生产性”和“城市化率”两个指标。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再次看出城市化是重要的产业政策之一。

但是,所谓城市化,每个国家的程度不同,日本和中国对于城市化的定义也不同。日本的城市化率一般是指居住在人口集中地区的人口比例,但在中国是指居住在城市的常住人口(城市户籍人口+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的比例。西方各国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因此,不能简单判断中国目前约60%的城市化率是高还是低。在五年规划中,城市化率的KPI是在2025年将目前约60%的城市化率提升到65%。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各个城市都通过提高城市化率来稳步增加人均GDP。因此,中国将城市化率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本身是合理的。

然而,在上海和北京等超大型城市,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农村人口加速流入,教育、就业和环境问题变得严重。因此,在这些城市化率已经很高的超大型城市中,城市化率的上升对GDP增加的贡献越来越小。

因此,2014年,中国政府宣布了“国家新型城市化计划”,转向控制超大型城市的人口,通过推进地方小城镇的城市开发,实现国土的均衡发展。有了这些政策,超大城市外,各省的城市化率也正在稳步扩大。

但是,笔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政策可能隐藏着不易发现的课题。图6是中国主要城市的城市化率和人均用电量的关系图。通常,当城市化率上升时,人口趋于集中,能耗效率应该得到提升,但从图6来看,城市化率的提高不一定带来能耗效率的提升。

图6显示的是不同城市的趋势,如果我们按时间轴绘制同一城市的城市化率和人均电力消耗的关系图时,也显示了相同的正相关趋势。此外,我们还绘制了城市化率与每户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气二氧化氮浓度之间的关系图,它们都倾向于正相关。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以同样的方式绘制日本各个城市的城市化率与能耗效率、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它们都显示出负相关。在日本,通过城市化,能耗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呈现效率得到提升的趋势。

到目前为止,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城市的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但是,如果为了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政策目前可能需要做出一些修改。今后,通过旧城改造来实现节能和低碳化将变得非常重要。

如上所述,我们通过国际收支结构、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性、二氧化碳减排弹性系数、城市化政策五个指标评价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多角度分析中国经济、找到有效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笔者认为似乎有必要关注GDP以外的指标。

※※※※※

中国经济因最近几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迎来了明显的拐点。然而,对于中国经济变化的原因,我們往往容易关注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但实际上也有很多原因是由于中国经济本身的结构引起的。如果只关注GDP,就不会注意到经济内部结构的问题。

根据本文提出的五个经济指标,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将需要以下政策:(1)从中长期盈利能力的角度进行海外投资;(2)对研发投资的有效性进行验证;(3)提高流通行业、物流行业的劳动生产性;(4)采用更先进的节能方法;(5)对旧城的功能完善进行投资。

猜你喜欢
生产性城市化二氧化碳
制作二氧化碳传感器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亟需优化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科学家成功把二氧化碳变成石头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