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西方市场剩余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2022-07-22 00:25柳晓明,段学慧,王秀芹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柳晓明,段学慧,王秀芹

摘要:与深入揭示剩余价值来源与实质的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不同,西方市场剩余思想是在资产阶级的视野内研究社会福利问题。剩余价值理论坚持并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而市场剩余思想的虚伪性和辩护性源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期望的资本主义永恒的唯心主義历史观,这也导致两种剩余的内涵具有根本差异。剩余价值理论将资本与劳动及生产关系相结合,注重透过现象去探寻事物的内在本质,西方市场剩余思想则以个体行为最优化为基础进行均衡分析。因此,我们应在对西方剩余思想进行鉴别和批判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分享剩余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市场剩余思想;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中图分类号:F014.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22)04-0009-09

引言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伊始,西方学者就抛出各种反对的观点。他们或者用现实中的一些特例来否定剩余价值理论体系,或者找出一些无关紧要的技术性细节来进行反驳,在此过程中先后抛出了经济利润、剩余利润、市场剩余等概念。一些学者运用边际效用和生产函数等分析工具,将所谓市场剩余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进行划分,提出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等概念并对其大小进行定量分析,用于衡量经济主体的社会福利水平,并成为西方经济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剩余价值”和“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这些术语中都含有“剩余”二字,表面上看似乎是相近的术语,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有没有通约的可能?刘正才(2006)从剩余价值来源、剩余索取权以及分析方法等层面对马克思与西方学者关于剩余价值的分析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由于研究方法的差异,两者存在一系列观点上的分歧[1]。然而,大量的研究是对西方剩余思想的批判。余斌(2004)对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概念与计算方式进行了研究。他指出,由于没有考虑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影响,消费者剩余通过主观心理分析撇去了客观存在的收入差距[2]58,短期和长期生产者剩余的计算则体现了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思维与双重逻辑[2]138。董全瑞(2005)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认为两者均存在企业生产出剩余,但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管理者应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参与收益分配[3]。王海鸿和胥敏(2016)提出,劳动租金和一定条件下的生产者剩余,其本质即为剩余价值,至少不能完全撇开剩余价值[4]。通过梳理稀缺与边际效用等与消费者剩余相关的基本概念,赵磊(2019)认为无差异曲线只能解释价值的表象,稀缺性的变化与边际效用递减,均为人类劳动的必然结果[5]。

尽管学界对西方市场剩余思想有所批判,也有对马克思剩余价值与西方剩余思想的比较研究,但就现有文献来看,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西方市场剩余思想进行比较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在目前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争夺话语权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二者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以廓清是非,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指导地位。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思想

囿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古典经济学者未能从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中抽象出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而也就无法阐明剩余价值的本质和起源。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视角,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古典经济学关于剩余的基本观点,把剩余价值的研究从自然形式转向社会历史形式,从具体层面转向抽象的本质层面,最终形成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现象背后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根源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基本规律。因此,列宁提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6]338。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1.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第二,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必须靠出卖劳动力才能获取生活资料。于是,工人与资本家形成雇佣劳动关系。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2.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要知道什么是剩余价值,他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7]21。古典经济学就是因为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所以始终不能把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区分开来,不能科学说明价值的来源。马克思首次发现并证明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才科学阐释了价值究竟是如何创造的,即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正是有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揭示了剩余价值是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从而进一步表明,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而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产物。

3.剩余价值是生产领域创造的,流通领域不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通过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剩余价值不在流通领域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通过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不外乎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劳动时间创造的;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是如何榨取剩余价值的。通过资本循环理论,表明资本运动过程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准备过程和实现过程。通过对商业利润的分析,再次确证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商业流通领域不产生剩余价值。

4.资本积累不仅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且积累着资本主义矛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通过积累转化为资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成为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资本积累一方面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工人贫困的积累,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矛盾的积累,表明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5.通过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利润的实质和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分配的实质。马克思的分析表明,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利息与地租等经济现象本质上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通过资本主义竞争在资本家之间进行分割,不可能分配给工人,工人只能获得他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工资。在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下,资本家还通过尽可能压低工资水平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平均利润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二)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的批判

1.对古典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来源的批判。最早探讨剩余价值问题的是16世纪前后的重商主义者。他们认为,通过贱买贵卖而不断增殖的货币成为最早的剩余价值来源。这种从流通领域和商业资本运动的表面形式出发解释剩余价值的观点,不仅受到马克思的批判,也为古典学派所抛弃。重农学派“把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直接生产本身的领域”[8]16,由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分析打下基础。斯密认为工资既然是劳动的价值,就应该等于劳动创造的价值。利润和地租两者即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劳动,而是来自资本和土地。利润、地租和工资被误认为是价值的源泉,于是就将剩余价值同利润混同起来。李嘉圖尽管坚持价值由劳动决定,但他从平均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特殊形态去研究剩余价值生产,没有区分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从而混淆了生产价格和价值。

针对古典经济学关于剩余来源的分析,马克思认为,“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纯粹地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在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8]7。古典经济学虽然几乎接触到资本主义的真实状况,但是因为它“附着在资产阶级的皮上”,所以就没能捅破利润背后的剩余价值这层“窗户纸”。古典经济学的资产阶级属性决定了它带有一定的庸俗性,这种庸俗性后来被资产阶级学者发展为独立的学派——庸俗经济学。

2.对庸俗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的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主要是对庸俗经济学的批判。他批判了马尔萨斯撇开劳动价值论,把牧师、地主及其随从等寄生虫的存在看作是资本家实现利润的经济前提;批判麦克洛克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歪曲进而完全抛弃劳动价值论的错误;批判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和“节欲论”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歪曲,并称“节欲论”是庸俗经济学“不可超越的标本”[9]688;批判萨伊“三位一体的公式”就是“拿浅显的普通道理来大肆吹嘘的风气”,“消灭了一切内部联系”,“对实际的生产当事人的日常观念进行教学式的、或多或少教条式的翻译,把这些观念安排在某种有条理的秩序中”[10]941的庸俗性和反科学性;批判罗雪尔之流“不敢对价值和剩余价值作出诚实的分析”[9]251,而把剩余价值及其积累看作是资本家“节俭”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了庸俗经济学的两个致命弱点:一是把资本主义看作是社会生产唯一的、永恒的自然形式,把资本主义经济范畴看作超历史的范畴,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二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表面现象中兜圈子,停留在人与物或物与物的虚幻关系中,以自然属性或物质属性取代了社会属性。正是由于庸俗经济学的辩护性和把经济问题表面化的肤浅性,决定了在庸俗经济学的词典里,根本就没有剩余价值这一揭示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范畴。

当代西方经济学把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理论发挥到极致,整个理论都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前提下的,始终在成本与利润、供给和需求、边际和均衡、生产和消费等经济范畴的现象层面兜圈子,把资本家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看作是千古不变的人性,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永恒不变的千年王国,所以仍然属于庸俗经济学的范围。

(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

1.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个不仅生产商品,而且生产剩余价值从而生产资本的过程”[11]21。资本主义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商品只是剩余价值的物质载体,而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力。

2.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雇佣劳动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彻底分离,工人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被迫出卖劳动力被资本家雇佣。资本家正是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才获得了雇佣劳动者并进而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权力,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不过是用新的剥削手段替代了旧的剥削形式。

3.通过资本积累实现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再生产。马克思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式,深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阐明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运行机制,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部关系全面而深刻的批判。马克思的分析表明,不仅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生产的,而且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也是雇佣工人生产的。资本主义再生产是剩余价值和资本的再生产,它不仅生产出巨大的物质资料,而且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对剩余价值最大化和无限度的追逐,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对剩余价值最大化和无止境的追求是资本(家)的本性,必然导致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个别企业的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盲目性的表现,在市场层面就表现为供给和需求的失衡,其极端表现就是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无法实现社会总生产的按比例进行,必然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5.资本主义以“文明”的方式掩盖着“骇人听闻”的剥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使用“骇人听闻”一词来描述资本主义剥削的残酷性。他对资本主义经常性的过度劳动、经济繁荣时期的过度劳动、对工作日的延长、现代家庭劳动的剥削、工人的居住条件、高利贷对工人的欺诈等骇人听闻的剥削进行了详细描述。资本主义骇人听闻的剥削都掩盖在商品交换领域的所谓自由平等之中,其根源于对剩余价值的“狼一般的贪欲”。

6.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一最深层次的经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任务首先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从剩余价值的生产到资本积累,从资本积累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从资本主义再生产到经济危机的内在逻辑,从剩余价值的生产到剩余价值的分割,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所决定的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规律[12]。

二、西方市场剩余思想及其局限性

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不同,西方市场剩余思想主要从市场运行角度,从现象层面来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福利水平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我们以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为例探讨西方市场剩余思想的内容和实质。

(一)消费者剩余思想及其局限性

马歇尔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出发,把消费者从某一物品的购买中所得到的超过支付额的那部分额外效用称为消费者剩余,并将其作为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13]。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内在规模经济,进而得出市场考虑最适度边际利润而社会考虑消费者剩余这一分析结果[14]。在市场价格既定的情形下,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仅取决于买方的意愿价格。如果消費者能够以不高于意愿价格购买商品,就可以从购买行为中获得收益。范里安则认为消费者剩余测度的是使消费者放弃某种商品的消费必须加以补偿的货币量[15]178,并据此提出消费者剩余测算的具体方法。

消费者剩余思想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消费者剩余模糊了剩余价值的归属。消费者剩余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分析,运用效用函数对消费者行为进行解释和分析。由于效用大小无法直接观察,西方学者通过构造补偿性需求曲线得到补偿性差异的方法来经验性测量。这种额外收益根源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此需要设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且个人可以实现效用的自我比较。在此条件下,买方意愿价格越高,消费者剩余就越大,而买方意愿价的上限等于该消费行为的机会成本。我们知道,剩余价值实际上是工人创造的而被资本家占有的那部分价值。消费者的主要群体——工人的福利大小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是心理感受。由此可见,消费者剩余理论纯属用主观心理分析代替客观的社会生产过程,无法区分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假借“剩余”二字模糊了剩余价值的归属。

2.消费者剩余难以衡量消费者真实的福利水平。消费者不仅要愿意支出,还必须有足够的货币能用于支付。因此,消费者对物品的主观评价,与其收入水平有直接关系。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评价不同,从中获得的效用大小及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存在差异。由于这里仅运用人们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来衡量人对物的需求程度,没有也无法找到衡量的绝对标准,故消费者剩余难以真正体现消费者的实际福利水平。此外,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低收入者,由于生活所迫,他们不得不购买实际价格高于其意愿价格的商品。因此,消费者剩余假象不仅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所造成的无产阶级贫困状况,而且也没有真实反映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和水平。

3.消费者剩余无视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抹杀了资本主义社会实际存在的阶级关系。当涉及多个消费者时,西方经济学将单个消费者的剩余进行加总用来表示社会整体的消费者剩余水平。但现实中,不同消费者之间的消费行为存在互相影响而非完全隔离,简单加总得到的结果难以从总体上反映全社会的消费者剩余大小。此外,这种分析同质化了所有人群,将社会条件与阶级关系排除在分析过程之外,把资本家与劳动者的主观感受混为一谈。在设定商品边际效用递减的同时,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无视不同群体收入存在巨大差异且收入来源完全不同这一客观事实,其目的是为了掩盖劳资对立,避免出现不利于资本家的分析结果。缺乏对行为主体异质性的分析,导致结果也难以准确反映具体消费行为给消费者带来的收益大小。而且,如果运用这一概念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消费行为,就无法正确认识资本的“剩余价值逻辑”,也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

(二)生产者剩余思想及其局限性

西方学者运用生产者剩余概念来衡量生产者从参与市场中所获取的利益。他们认为,一切生产工具都给占有并使用的人提供超过特定生产行为所耗费成本以上的大量剩余,从而可以给生产者带来额外收益。曼昆提出,生产者剩余的大小可以通过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来表示,具体表现为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与其愿意接受的最低值之间的差额[16]。范里安给出测算生产者剩余的具体方式,包括市场价格线以下边际成本曲线上方的面积以及供给曲线左边的面积等[15]180。尼科尔森和斯奈德则将生产者剩余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17],短期中由于存在固定成本,生产者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最优产量时,生产者剩余等于企业利润加上固定成本。而在长期中生产所需成本全部为可变成本,生产者剩余即为企业利润。

生产者剩余思想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分析过程逻辑性欠缺且结果与实际不符。生产者剩余的概念与测算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基准,提出产品的意愿供给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存在差异。此外,西方经济学体系中的生产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作为前提,该假定把每个人作为自由选择的主体,具体分析过程中劳动仅仅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两者之间在逻辑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不一致性。另一方面,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在分析过程中被作为生产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均衡条件,但实践中存在诸多影响生产经营行为的因素,这一原则在生产过程中未必能有效实施,生产者也难以精准掌握其所面临的成本曲线与需求曲线。因此,分析过程与资本主义市场现状相差甚远,据此得出的结论其可行性与实践性也无从谈起。

2.将生产主体的劳动者排除在产品分配体系之外。生产者剩余仅仅考虑资本家对产品的占有水平,以及通过市场交换可以获得的更大收益。这种分析完全无视劳动者所作出的贡献,本质上是萨伊要素分配理论的一个延伸,将劳动者对产品的分配排斥在外,完全不考虑真正创造价值的行为主体——劳动者。显然,资产阶级学者通过生产者剩余这一概念,试图将资本家对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包装成市场交易过程中所获取的合理收益。

3.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西方学者关于生产者剩余的分析撇开阶级关系,从纯技术扣除的角度,运用心理偏好、个人选择和均衡机制等分析工具,用规范的数学形式,通过精巧的计算过程来掩盖剩余价值来源的本质属性。从个人层面出发,基于心理和均衡这一视角分析剩余的产生,分析过程中将劳动力商品完全等同于其他商品。因此,在生产者剩余理论中,物质财富是一条主线,而人则是一条辅线,并没有居于中心地位[18],这也意味着生产者剩余这一概念没有解释且也无法真正说明剩余产生的根源。

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西方市场剩余思想的比较(一)两种思想的理论基础存在本质区别

剩余价值理论坚持并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从简单商品出发,马克思分析了商品中蕴含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揭示了价值的社会性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奠定了历史和逻辑基础,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历史考察,马克思认识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是剩余价值形成的历史前提,揭示了剩余价值既不是流通领域创造的也不是资本家节俭的产物,而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揭示了资本和剩余价值不是物而是特定的“社会关系”的实质,从物与物的关系中揭示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揭穿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资本主义制度永恒化、理想化的神话。

市场剩余思想体现的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消费者剩余从主观层面分析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但并没有真实反映消费者的心理感受。而且这种心理感受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统计上难以得到明确的验证。同时,消费者剩余忽视了消费者的阶级构成,实际上作为消费者的工人阶级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剩余,而是资产阶级学者通过这一概念为工人阶级画了一张美丽的剩余大饼,来忽悠工人阶级而已。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调节需求原则的东西,本质上是由不同阶级的互相关系和它们各自的经济地位决定的”[10]171。至于生产者剩余,冠以生产之名,其实是把流通中生产者的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之差看作是生产者所获得的剩余来源,这显然是用流通现象来掩盖资本家剥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真相。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这种虚伪性和辩护性,均源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资产阶级立场所期望的资本主义永恒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二)两种剩余的内涵具有根本差异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本质上是物化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产品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界限的工作时间为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内耗费的劳动为剩余劳动,而剩余劳动形成的价值即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价值的特殊形式,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对象化。资本、土地等要素的收入源自剩余劳动,是被分割的剩余价值。

消费者剩余是建立在效用论基础之上,决定了消费者剩余只能是一种虚幻的存在。生产者剩余表示的是生产者参与市场活动所可能获得的收益,是不参加市场交易的机会成本,其大小取决于其生产成本与产品的市场价格。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构成市场剩余,即消费者的意愿价格与生产者的成本之差,其数值最大化时意味着社会福利最大化。显然,这种分析完全忽视剩余的客观来源而仅仅从主观层面计算大小,与剩余价值理论所分析的剩余内涵存在根本性差异。

(三)两种思想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差别巨大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首先是基于资本主义的客观事实,他在收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透过现象去探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本质;从价值与抽象劳动背后的生产关系出发,发现了资本、剩余价值中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他把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历史过程相统一,剥去了资本的历史偶然性,将之置于“自然历史过程”之中,通过生产关系视角来分析经济社会现象,运用科学抽象法,发现了各种资本收益背后的剩余价值实质,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从产生至灭亡的历史规律。

市场剩余思想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作为分析的出发点,以个体最优化行为作为基础进行均衡分析,用计量经济工具按价格量计算资本和劳动直接形成产出的数量关系计算市场剩余。消费者剩余以边际效用递减为前提,但这个规律被视为“先验性”规律。生产者剩余分析过程中,企业仅仅被视为没有任何社会生产关系实质内容的空壳。因此,市场剩余思想虽然有精确的数学量化做依据,也只是加深了它对实证方法的依赖程度,对剩余的分析只能局限于直观现象层面。虽然看似忠于现象的客观性,但量化后的现象仍然只是现象。由于没有透过现象进入本质层面,因而难以揭示和发掘剩余现象背后的真相所在。

(四)两种思想具有完全不同的研究目的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工人的悲惨生活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为了揭示物所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使工人阶级明确自己的地位和历史使命,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运用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关系进行全面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工人阶级受剥削的根源,阐述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市场剩余思想是在資产阶级的视野内研究社会福利问题,认为生产者的主要任务是为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服务,政府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职能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忽略不同制度下的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的本质区别。分析过程中回避和否认阶级关系,以交易代替分配,混淆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区别,进而说明资本主义制度是绝对合理与永恒的制度[19]。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学家已经在自己的教科书上记载和规定的社会里停滞不前”[20],而这也正是西方学者提出市场剩余思想的根本目的所在。

四、两种剩余思想的比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通过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西方市场剩余思想的比较,我们更应当在对西方剩余思想进行鉴别和批判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深化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实现劳动者分享剩余,进而寻求推进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是在对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双重批判中得出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批判,不是批判剩余价值本身,而是批判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占有及其剥削性,并没有否认剩余价值的创造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剩余价值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和范畴。不管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最终目标,发展生产力都是现实的基础[21]。正如剩余劳动不为哪一种所有制或社会基本制度所独有,剩余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产品采取价值形式从而成为剩余价值,不是由所有制或社会基本制度决定的,而是由生产的商品形式所决定的。只要生产处于商品化生产之中,剩余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产品就表现为剩余价值。当剩余价值成为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的时候,它也同时成为商品生产者追求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

马克思对利润的分析表明,“实际上,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剩余价值只有通过分析才得以从利润中剥离出来”[10]56。部门之间竞争形成平均利润,保证资源在不同产业间均衡配置。部门内竞争的结果使得优势企业出现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要素向高效率企业流动,有利于资源的高效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利用企业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对利润的追求,保护各类经济主体合法追求利润的积极性,激发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创造力,同时要营造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努力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分配要确保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工人是人格化的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完全服务于资本家的日常生活与再生产的需求,剩余价值索取权被资本家所独享。与此完全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剩余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要体现劳动贡献,确保劳动者的利益不受侵害,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与西方经济学以资本为中心不同,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切转变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手段,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在产品分配中既不可能完全获取自己创造的全部价值,也不可能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仅仅以工资形式体现劳动力价值,而是要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充分体现劳动者分享剩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资本收入增长过快、劳动收入增加缓慢导致劳动收入分配比例不断下降是主要原因[23]。因此,要确保劳动者能够通过不同分配方式获取自己生产的剩余价值,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分配与再分配的各环节,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避免出现“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24],彻底改善劳动者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收入分配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公有制企业只有坚持按劳分配才能提高劳动收入在企业所得中的比重,要避免公有制企业在分配中效仿民营企业的分配方式而造成高管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过大。实证分析表明,企业主具有中共党员身份的,企业选择实施员工分享制的概率更大[25]。民营企业需要通过加强党的领导确保资本在社会主义法律范围内运行,通过完善工会组织增强劳资谈判的能力,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则可以通过利润分享、虚拟股权分享和员工持股等分配形式,让普通员工也能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三)在深入批判中理解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时代意义

无论西方经济学运用何种方法进行掩饰,都无法掩盖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这一实质。在此过程中,整个资产阶级共同占有与瓜分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同时为实现下一阶段的资本增殖与积累奠定物质基础[26]。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了社会福利政策,但是用于社会福利的开支仍然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当代资本主义生产,不仅证明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并导致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严重危机,而市场剩余思想无法解释也不能解决这些危机。为此,我们依然要坚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必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与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相比,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与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与人工智能等ICT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组织和新协调的“新经济”,有可能在形式上模糊了剩余价值的创造和分配,这恰恰要求我们更加清醒认识新技术条件下价值的创造和分配[27]。马克思早就告诫我们:“像其他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法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9]427。生产技术方式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22]。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高度警惕西方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干扰,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參考文献:

[1]刘正才.马克思与当代主流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的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3):43-46.

[2]余斌.微观经济学批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董全瑞.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对剩余研究的比较[J].学术研究,2005(9):16-22.

[4]王海鸿,胥敏.论剩余价值与劳动租金——基于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剩余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50-356.

[5]赵磊.“效用价值论”批判——从“效用价值”的逻辑出发[J].当代经济研究,2019(4):45-54+113.

[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8.

[7]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1.

[12]段学慧,李婵.《资本论》的科学社会主义逻辑指向——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J].当代经济研究,2019(11):22-33.

[13]王冰,申其辉.消费者剩余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4(10):78—81.

[14]胡怀国.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及其应用[J].经济学动态,2002(3):64-67.

[15]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9版)[M].费方域,朱保华,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6]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M].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51.

[17]沃尔特·尼科尔森,克里斯托弗·斯奈德.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第11版)[M].杨筠,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41.

[18]刘方健.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方向:见物更要见人[J].经济学动态,2011(8):39-42.

[19]丁堡骏.现代政治经济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4.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5.

[21]段学慧,刘丹.剩余价值二重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视角[J].海派经济学,2017(2):22-36.

[22]裴小革.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应用与创新发展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27-134.

[23]程恩富.关于劳动收入分配若干问题的思考[J].综合竞争力,2010(6):3-7.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9.

[25]白红丽,程恩富.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分享选择的实证分析[J].东南学术,2018(6):110-117.

[26]张宇.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J].经济研究,2016(6):4-16.

[27]魏旭.数字资本主义下的价值生产、度量与分配——对“价值规律失效论”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2):50-61+151-152.

责任编辑:艾岚

Comparison and Enlightenment between Marx's Surplus Value

Theory and Western Market Surplus Thought

Liu Xiaoming1, Duan Xuehui2, Wang Xiuqin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Innovative Marxism,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China)

Abstract:Different from Marx's surplus value theory, which deeply reveals the source and essence of surplus value, western market surplus thought studies social welfare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ourgeoisie. The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adheres to and develops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le the hypocrisy and defensiveness of the market surplus thought come from the capitalist eternal idealistic historical view expected by bourgeois economists, which also leads to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residual connotations. The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combines capital with labor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pays attention to exploring the internal essence of things through phenomena, while the western market surplus thought carries out equilibrium analysis based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ndividual behavior.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distinguishing and criticizing the western surplus thought, we should adhere to and develop Marx's surplus value theory and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for workers to share surplu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Key words:Marx's surplus value theory; market surplus thought; consumer's surplus; producers' sur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