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珠”的地质奇观

2022-07-22 00:20京骐
百科知识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东方之珠岩柱西贡

京骐

提起香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繁华拥挤的商业街、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和灯火璀璨的海港夜景;其实,在这颗美丽的“东方之珠”上,还分布着许多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亿万年来的地质作用在香港创造了火山地貌、沉积地貌、海岸侵蚀地貌等千奇百怪的地质景观。这一切都要从史前那场火山大爆发说起。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香港的地层发现,这里经过复杂的海陆变迁:早在4亿年前,开始有陆地形成;大约2億年前,又变为一片汪洋;之后,历经多次火山喷发、三角洲沉积等各种内外力作用,才形成如今这颗“东方之珠”。

香港最近一次火山喷发是在1.4亿年前。喷发的这座火山位于西贡区粮船湾,强烈的喷发产生了大量的火山灰和熔岩,据地质学家估算,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和熔岩总量超过1300立方千米,几乎相当于地球上近2500万年以来最大的一次超级火山(多巴火山)喷发喷发量的一半。火山喷发结束之后,塌陷形成的巨大的破火山口直径超过20千米。现今香港保存下的许多地质奇观都是这次火山喷发的结果。

2009年,香港东北部建立了国家地质公园。两年之后,该公园成功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它也是我国第26个世界地质公园。在我国现有的41座世界地质公园中,香港世界地质公园是面积最小的一个,总面积只有49.85平方千米,分为西贡火山岩园区和新界东北沉积岩园区两部分,其中,西贡火山岩园区的地质遗迹以火山岩柱状节理为主,包括粮船湾、瓮缸群岛、果洲群岛和桥咀洲4个景区;新界东北沉积岩园区则以沉积地貌为主,包括东平洲、印洲塘、赤门和赤洲-黄竹角咀景区。

在香港的西贡区,有许多天然岩柱,覆盖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这些岩柱呈规则的六棱状,平均直径1.2米,有的超过3米,高度通常在40~50米,最高者超过百米,有些近于垂直,有些遭到褶曲的影响而变成了“S”形。其中,最壮观的六方岩柱位于万宜水库附近。为了便于游客观赏,当地专门建设了一条1400米长的地质步道。游客沿着步道缓缓前行,千奇百怪的岩柱、岩脉、褶皱、断层纷纷映入眼帘,令人惊叹不已。

这些六方岩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地质学家认为,火山岩浆喷出之后,随着温度不断降低,表面会形成无数冷凝收缩中心,导致岩石物质向固定的内部中心持续聚集。结构均匀的岩浆,其收缩中心呈均匀等距离排列,且相互之间呈等边三角形排列;当它们彼此之间的裂隙裂开之后,就形成了规则的六边形岩柱。结构不均匀的岩浆则会形成不太规则的五边形岩柱。

北爱尔兰著名的巨人堤、韩国的济州岛、福建漳浦县的南碇岛等许多地方都有六方岩柱,但它们都是玄武岩。在深灰色的玄武岩中,二氧化硅的含量相对较低,黏度较小,冷却之后会形成坡度十分平缓的盾形熔岩锥,也常常形成密集的立方岩柱。而香港西贡区的六方岩柱是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浅色流纹质火山岩,十分罕见。关于它们的成因,至今仍有争论。

西贡西北岸是沿北东-南西方向延伸的赤门海峡,它所在的位置恰恰是香港一条长达数十千米的大型断裂带,它也是不同年代岩石之间的天然分界线。在该断裂带的南侧是火成岩,北侧则是沉积岩。

沿着赤门海峡北岸观察,我们可以找到香港最古老的沉积岩—距今已有4亿年的泥盆纪砂岩和砾岩。沉积岩是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形成之初呈水平状态;但在成岩过程中及成岩之后常常经历各种各样的地质运动,最终导致岩层倾斜、变形甚至断裂。黄竹角咀一带最古老的沉积岩在有些地方已经变成了近乎直立状态,远远望去,犹如倾泻直下的瀑布。

在大鹏湾内的东平洲,我们还可以找到香港最年轻的岩石—距今5500万年的页岩。这里的页岩呈明显的薄层状,像书页一样可以一层一层剥开。东平洲有处景点名为“更楼石”,它的岩层水平却被垂直节理分割得七零八落,仅剩下两座高约7米的岩柱,看起来就像旧时的更楼一样,故而得名。

赤门海峡的东门入口处是一个面积只有0.17平方千米的小岛,因岛上遍布鲜红似火的砂岩、粉砂岩和砾岩而得名“赤洲”。地质学家研究发现,这些岩石形成于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因沉积物沉积时气候炎热,其中的含铁矿物被氧化形成氧化铁,所以呈现出鲜艳的红色。

地质景观的形成是地球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香港世界地质公园而言,内力作用是火山活动,外力作用则主要来自海水的侵蚀。在海陆交界地带,海水持续地拍打、冲击陆地,使陆地不断后退,海洋不断前进,就会慢慢形成多种类型的海岸侵蚀地貌。比如,陡峭的悬崖,名为海蚀崖;崩塌形成的岩柱,名为海蚀柱;掏空坚硬的崖壁形成的海蚀洞,当海蚀洞的两侧继续遭受波浪的冲蚀最后相互贯通,即形成海蚀拱桥(或称为海穹)。

位于粮船湾以南的瓮缸群岛由伙头坟洲、沙塘口山、横洲、火石洲等多个岛屿组成,岛上的海岸边分布着许多陡峭的崖壁和海蚀拱桥。其中,沙塘口山东南沿岸的陡崖高达140米,是香港最高的海崖,气势恢宏,令人望而生畏。吊钟洲南面形成的一座海蚀拱桥,拱高约30米,酷似一口大钟扣在海面上,所以被称为“吊钟拱门”。

原本与粮船湾相连的破边洲,长期受到海浪的拍打,最后在岩石最薄弱的地方破裂,经历了从海蚀洞到海蚀拱桥、最后彻底分离仅剩海蚀柱的全过程,密集排列的笔直岩柱矗立在大海之中,如同巨大的管风琴,使其成为香港最著名的地质奇观之一。

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名叫“鬼手岩”的地方。它位于黄竹角咀的岸边,看起来就像一只从海水中伸出来的“手臂”,因风化和侵蚀作用造成的裂隙形成了“手指”,砂岩表面斑驳的层理如同沧桑的皱纹,每当海潮退去的时候,还会露出一截手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被誉为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的著名地标。

猜你喜欢
东方之珠岩柱西贡
西贡蕉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香港国安法,让“东方之珠”更璀璨
那坡:发展“懒汉产业” 实现兴边富民
是胡志明市,还是西贡?
让“东方之珠”更加璀璨夺目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东方之珠”始终璀璨
布莱斯峡谷岩柱
香港西贡荔枝庄地区火口湖相沉积岩中的滑脱构造
洞室地基稳定性验算方法的改进
邻近爆破对矩形岩柱稳定性影响的突变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