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病名之论

2022-07-22 02:11姜晨光汲泓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2年4期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

姜晨光 汲泓

【摘 要】 通过总结中医古籍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名等论述,包括“蝴蝶斑”“阴阳毒”“痹证”“五脏痹”“虚劳病”等名称,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背后蕴含的病因病机,并结合现代医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名、辨证分型、治则治法等认识,丰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辨病辨证治疗体系,为命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痹证;中医;病名;辨病辨证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炎症反应和血管异常为主要病理因素,发病机制尚未阐明。遗传、激素水平、病毒感染、环境等多种因素均可诱发或者加重病情。SL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包括全身症状、皮肤和黏膜表现,以及骨骼肌肉关节、肾脏、血液、心血管等多系统病变,病程迁延反复,病情缓解和加重相互交替[1]。SLE病因不清、发病机制不明、诊断困难、治疗复杂、不良反应大等诸多因素使得本病成为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中医药治疗SLE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关记载丰富但散见于多个篇章之中。本文从SLE中医病名为切入点,总结中医古籍关于SLE论述,探寻背后蕴含的病因病机,丰富完善SLE中医辨病辨治体系,为中医命名的进一步规范提供理论依据。

1 中医对SLE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与SLE相关的记载颇多,但是并无相对应的疾病名称。古代医家多从皮肤特征入手命名,有“蝴蝶斑”“红蝴蝶疮”“马樱丹”“猫眼疮”等诸多名称;《金匮要略》提出“阴阳毒”的病名及治疗方药,对后世医家多有启发;《黄帝内经》从“痹证“及”五脏痹“的角度命名,其中”五脏痹“认为SLE与五脏虚损相关;还有医家从SLE发病的突出表现命名,如水肿、虚劳、发热等。

1.1 以“蝴蝶斑”等皮损表现命名 SLE特征性表现为鼻梁和双颧部呈蝴蝶分布的红斑,称为蝶形红斑,常急性起病,光照可加重或诱发红斑,故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本病定为皮肤病的“红蝴蝶疮”。明代《外科启玄》中描述“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任务,不惜身命,受酷日晒曝,先疼后破,而成疮者”,将其命名为“日晒疮”,认为本病主要是“酷日晒曝”造成的;另《诸病源候论》提到“夫人冬月触冒寒毒者……至夏遇热,温毒始发出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文也”。根据这一特点,将其命名为“温毒发斑”。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有“葡萄疫其患……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的描述,将其命名为“葡萄疫”。除此之外还有“红蝴蝶疮”“蝴蝶斑”“马樱丹”“茱萸丹”“鬼脸疮”“流皮漏”“赤丹”“红斑蝴蝶”“猫眼疮”等病名。以上病名均反映了类似于SLE的皮损现象,直观、形象地显示了SLE皮疹的特点。

1.2 阴阳毒 《金匮要略》中描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其中阳毒与SLE急性发作期高热、红斑、口腔溃疡、咽痛等症状类似;而关于“阴毒”中“面目青、身痛如被杖的描述”与狼疮的另一种特征性损害——深部狼疮相似,为伴或不伴有表面皮肤损害的硬结样病变;同时提出治疗“阴阳毒”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3 痹 证 SLE关节表现极为常见,亦可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素问·痹论篇》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的说法,认为痹证多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同时感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而发病,着重强调了外邪致病的发病特点。除此之外,《黄帝内经》中有“周痹”之名,《灵枢·周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分裂则痛……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这样的描述明确指出周痹与人体血气及风寒湿气相关,并指出周痹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这与SLE临床缓解与发作反复交替的特点相符合。

1.4 五脏痹 五脏痹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篇》说“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该条指出了“痹”客五脏的临床表现,分别指出病位在心、肝、脾、肺、肾的临床表现。①部分SLE患者会出现肺和胸膜的病变,主要病理为肺间质毛玻璃样改变,在慢性期表现为慢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可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干咳、胸痛、呼吸困难等。这与《内经》中对“烦”“满”“喘”的描述是对应的。②心脏病变是SLE重要的合并症之一,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及瓣膜病变等,正如《内经》中对心痹的描述,其中“烦则心下鼓”是心悸的表现;“暴上气而喘”是心衰气喘的表现;

“嗌干善噫”是胸闷的表现,这与SLE合并心脏病变的症状相符合。③根据原文描述,肝痹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夜晚易惊醒,口干口渴,小便多,甚至出现腹水的表现,这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发展到肝硬化时期的症状相似。④SLE可出现肾损害,称为狼疮性肾炎,SLE合并狼疮性肾炎是典型SLE并发肾痹,属中医学“肾痹”“水肿”范畴。其中“尻”指脊骨的尾骶部。“踵”指脚后跟,“尻以代踵”意思是脚无力而不能行走,用尾骶部着地移行。“脊”指脊背部。“脊以代头”,当理解为头部无力而下垂,脊背高耸来代替头的位置,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腰痛,骨节疼痛变形,难以行走,双下肢萎缩的临床表现。⑤SLE合并消化道并发症是SLE并发脾痹,可将其归为中医学“脾痹”范畴,部分SLE患者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包括食欲缺乏、呕吐、腹痛、恶心、腹泻甚至出血。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脾主四肢,脾痹患者可出现四肢懈怠、满闷痞塞、大便稀溏、面色萎黄等表现。

1.5 其 他 SLE可表现为贫血和(或)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減少,根据这一临床特点又可将本病归为中医学“虚劳”“血虚”范畴。随着病情的进展,又可以某种症状为表现,并据此命名,所以又可分属“水肿”“悬饮”“发热”“腹痛”等不同病证范畴。

2 现代医家对SLE的认识

现代医家对SLE的中医病名认识往往承袭古代论著,但是对SLE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更加深入,辨证分型更加丰富多样,治疗方法的选择上更加注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灵活用药。比如胡荫奇[2]认为,SLE属于“痹病”“蝴蝶疮”“阴阳毒”,认为本病病机为邪实正虚,将SLE分为六型辨证论治,包括气营两燔、阴虚内热、瘀热痹阻、气阴两虚、脾虚肝郁、脾肾阳虚。黄传兵[3]认为,SLE以先天不足、脾肾亏虚为本,邪毒蕴结为标,并提出SLE病情进展分为初、中、后期并分别对应三种证型,包括热毒炽盛证、气阴两虚证、脾肾亏虚证。冯宪章[4]认为,SLE的病因为先天禀赋、七情内伤和六淫,将其分为四种证型,包括热毒炽盛、阴虚火旺、脾肾两虚、气滞血瘀,提出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滋阴补肾、活血化瘀、健脾补肾、利水消肿等治法。呼永河[5]认为,SLE的发病属于本虚标实,肾阴亏虚为本,热毒炽盛、瘀阻脉络为标,病位在周身血脉,并提出了分期论治的方法,早期以滋阴清热为主,佐以活血,中期以凉血通络为主,清热养阴为辅;缓解期以滋补肝肾为主,辅以养阴清热。黄世林[6]认为,SLE属于“温毒红斑”,病因为温毒,病机为正虚邪实,治疗原则为清温解毒,益肾健脾,并根据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自拟清温解毒方、清温益肾方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施光其[7]认为,SLE属于“阴阳毒”范畴,并根据病情的轻重,分为气、水、血三个层次,气分病以面部蝶形红斑为主要临床表现,水分病以下肢指凹性水肿为主症,血分病以进行性消瘦为主症。温成平[8]认为SLE属于“日晒疮”,以热毒炽盛为SLE急性活动期主要证型,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刘维等[9]从阴阳毒的角度治疗SLE,认为毒邪是SLE的病因和病理关键,并以升麻鳖甲汤为底方,随证加减治疗,取得了不错的临效。范永升[10-11]将SLE分为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瘀毒阻络证,治疗原则为解毒祛瘀滋阴,临床总结清热解毒、凉血祛瘀、透疹消斑、祛风通络、温阳利水、健脾护胃七法。张鸣鹤[12]认为,治疗SLE应该从“以益气阴,调气血,活血化瘀通络治其本,清热解毒,补肝肾养心安神治其标”的原则出发。陶筱娟[13]认为SLE应分期论治,活动期为热毒炽盛、气营两燔或阴虚内热;缓解期为肺肾两虚,可夹脉络瘀阻及湿毒之邪。苏晓[14]通过长期临床研究发现,阴虚内热证约占SLE中医证候的70%,方用竹叶石膏汤。还有医家从六经辨证角度出发,如黄煌[15]运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及其加味方治疗SLE,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

大部分现代医家认为,SLE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涉及的证型包括气营两燔、阴虚内热、瘀热痹阻、气阴两虚、脾虚肝郁、脾肾阳虚等,治疗上多采用分期与分阶段的方法,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清热、凉血、补益、祛瘀等[16],显示了现代临床医家不断从先人中汲取经验,学习西医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临床实践,不断丰富着对SLE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等方面的认识,在临床用药选择、药物使用剂量、药物配伍上不断走向成熟。

3 总 结

综上所述,中医古籍中关于SLE的命名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的,“蝴蝶斑”等名称从皮损表现出发,能够鲜明地体现SLE的皮肤表现特征,但是不能明确反映其病因病机;《金匮要略》中“阴阳毒”的命名简单明了,其遣方用药在现代临床实践中有着不错的疗效,但是将SLE这一复杂的疾病,仅从阴阳角度分析辨别是远不够的,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样不能体现SLE的内在病机;而从“血虚”“虚劳”“发热”等角度命名仅能概括狼疮某一阶段某一突出临床表现,不具有针对性意义。唯有《内经》中关于“五脏痹”的描述是深入且全面的,不但有关于皮肤、关节、肌肉症状的描述,也有五脏相关的临床特点描述,还有相关病因病机、发病特点的描述,“五脏痹”从一个更加广阔、更具有联系性的角度深入总结,认为SLE的病因病机和五脏虚损相关,且详细说明了累及不同脏腑的临床表现,对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在不断总结分析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学的研究成果,加深对SLE的认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SLE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栗占国,张奉春.风湿免疫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91-100.

[2] 王义军.胡荫奇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4):551-552.

[3] 陈蕾蕾,黄传兵.黄传兵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举隅[J].山西中医,2020,36(10):11-13.

[4] 宋群先.冯宪章从肾论治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经验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2):35-38.

[5] 胡志鹏,杨茂艺,呼永河.呼永河分期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11):33-34.

[6] 陈楠楠,方永光.黄世林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24):2090-2091.

[7] 宋志仁,赵亚云,侯冬杰,等.施光其三分辨证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20,42(4):31-34.

[8] 匡唐洪,温成平.温成平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证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156-158.

[9] 刘维,吴晶金.从《金匮要略》阴阳毒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85-187.

[10] 黄继勇.范永升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七法[J].中医杂志,2008,49(4):311-312.

[11] 陈宁宁,范永升.范永升“清热于内,散风于外”法治疗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5):316.

[12] 王芳,李大可.张鸣鹤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验案二则[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2):48-50.

[13] 张雯.陶筱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中医杂志,2009,50(1):22-23.

[14] 阿古达木,陈薇薇,苏晓.苏晓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9):36-39.

[15] 王鹤,徐伟楠,黄煌.黄煌教授运用柴归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四川中医,2013,31(5):2-3.

[16] 侯鴻宇,吕新亮.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同阶段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6):61-63,66.

收稿日期:2021-10-13;修回日期:2021-12-08

猜你喜欢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继发血小板减少1例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疗效分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
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病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