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金华市科技创新能力测度研究

2022-07-25 15:09李超民王飞凤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金华市测度创新能力

熊 璞,李超民,王飞凤

(1.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金华 321013;2.上海财经大学,上海 200433;3.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 32100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经济的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力及资源能源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在此过程中,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以系统评价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测度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及发展变化,从而深入把握城市科技创新的实际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更好地推动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科学构建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现状

科技创新能力指技术创新主体将创新投入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并实现市场化的能力[1],国内外学者围绕科技创新能力从测度方法、影响因素、提升策略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

第一,在测度方法方面。李雨晨等[2]认为我国现有的科技创新测度指标体系不能反映真实的国际相对水平,评价结果备受争议;张玉娟等[3]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从科研创新能力、合力创新能力和绩效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包括21个指标的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黄亮等[4]利用突变级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50 座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得出不同城市创新绩效不均衡的研究结论。第二,在影响因素方面。杨明海等[5]认为经济基础、空间区位可以正向影响科技创新绩效,区域间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则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王俊松等[6]认为政府支持、工业基础、经济外向度、创新投入和教育资源均是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显著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侯纯光等[7]借助2000年—2014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区域物质资本、智力资本、创新环境和全球化知识溢出是影响中国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第三,在提升策略方面。张治河等[8]认为加大教育投入和专利保护强度可以有效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姜卫韬[9]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聚焦于联系紧密化、联系差异化、联系细分化提出了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的三种策略,即补洞策略、寻洞策略、析洞策略;顾伟男等[10]以我国35 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投入-产出-环境”提升型和“知识-技术-产业”提升型两种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对上述研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的视角,利用全国性的数据进行了省域层面的实证分析,提出了一些普适性的政策建议,而聚焦于特定城市的研究尚不多见。基于此,本文结合金华市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征,构建了更具针对性的城市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2005年—2019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研究优化金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策略,提出促进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力求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自2003 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首次正式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以来[11],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不断深化拓展,成为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研究范式。借鉴段杰[12]的观点,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分为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三个部分。其中,创新环境包括创新基础设施、创新文化、创新政策、创新中介等各类软硬件条件,这些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和制度保障,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持。创新资源包括各类创新投入及其对应的创新产出,具体而言,创新投入主要指与科技创新相关的资金和人才,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智力支持是获得科技创新产出和实现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创新产出主要指在创新资源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主体的系列创新活动所取得的创新成果,这是开展科技创新的目的,也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直观体现。创新主体包括高校、企业和政府,三大主体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不同的支撑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创新合力,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总体上,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多要素的嵌套互动,可以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科技创新能力分析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科技创新能力分析路径图

三、金华市科技创新能力测度

(一)指标体系构建

从上述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科技创新能力分析路径图可以看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概念,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测度。现有的城市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STI)体系[13]、欧盟(EU)的“全球创新记分牌”(GIS)体系[1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技术成就指数”(TAI)体系[15]、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等。本文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代表性、完整性原则,结合金华市的实际情况,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金华市科技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二)实证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根据数据的有效性和可得性原则,本文选取金华市2005 年—2019 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EPS统计分析平台、《金华统计年鉴》和金华市统计局网站(http://tjj.jinhua.gov.cn/),部分缺失数据采用平滑处理方法进行补充,数据描述性统计量如表2所示。

表2 数据描述性统计量

2.数据标准化处理

从指标体系可以看出,各指标的量纲和单位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消除这些差异,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进行后续的计算和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指标属性均为正向指标,借鉴翁异静等[16]的做法,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式中,xij(i=1,2,…,n;j=1,2,…,m)表示第i个指标第j年的原始数值,Xij表示标准化之后的值,max{xij}表示样本期内第i个指标的最大值,min{xij}表示样本期内第i个指标的最小值。

3.指标权重确定

利用标准化之后的数据对指标进行赋权,常见的指标赋权方法包括主观赋权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和客观赋权法(熵值法、变异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本文参考刘斌等[17]的方法,利用熵值法依次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步,计算第i个指标第j年的贡献度Pij:

其中,m表示样本区间内的年份数,m=15。

第二步,计算第i个指标的熵值Ei:

其中,n表示样本区间内指标的个数,n=15。

第三步,计算得到第i个指标的权重wi:

4.创新能力测度

在完成指标赋权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加权法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度,计算公式为: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出金华市2005 年—2019年SI的结果如图2所示。

(三)金华市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结论

从图2可以看出,2005年—2019年金华市科技创新能力呈现总体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仅在2011年和2015 年呈现小幅下降。2011 年科技创新能力波动下滑的原因与当年财政科技支出的大幅下降有关,2015年波动下滑的原因则与当年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的指标数据减少有关,这两项数据的变化显著影响了科技创新指数的计算结果。尽管出现部分年度的测度结果数据下降,但是,在2005 年—2019 年这15 年间,金华市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指数实现从1.082 至1.799 的快速提升,增幅达66.27%,表明金华市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积极成效。

图2 金华市2005年—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测度结果

四、金华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基于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分析金华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具体的对策建议。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高校(大学)、产业(企业)和政府是科技创新的三大主体,三者的“交迭”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单元,三方联动推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而推动创新螺旋上升。本文基于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分析金华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根据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并结合金华市科技创新能力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金华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高校方面,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不高。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高等教育阶段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金华市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占明显优势,尤其是与直接科技创新联系更为紧密的理、工、农、医类学科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足和较大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域内高校科研育人功能的发挥,影响了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二,企业方面,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不足。企业是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主体,是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天然载体,科技创新的直接成果大部分来源于企业。据统计,全球每年发明的新技术与新工艺,70%来源于世界500 强企业,连续多年排名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第一位的广东省,其90%的科技创新成果直接来自于企业[18]。当前,金华市正在加快现代化都市区建设,着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在生物医药、光伏、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影视文化等产业领域缺乏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韧性足、产业层次高的现代企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第三,政府方面,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调配合,政府应在其中扮演好“服务员”的角色,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同国内外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城市相比,金华市在加大创新投入、健全法律法规、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空间、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对策建议

基于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依据金华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校地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市域内高校的创新优势提升高校育人质量。金华全市范围内拥有浙江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各类高等院校8所,以及其他科研院所若干,市域内高等教育层次较为完整,覆盖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各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较为丰富,既有硕博士研究生,也有普通本科生、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等。各高校应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科研实践等方面,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和综合优势,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以便较好地满足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金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保障。

第二,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载体开展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借助相应的载体开展实验、研发、测试等工作,科技创新基于产业而不断发展,要充分认识到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市场地位,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加大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融资筹资、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企业全方位的支持,激发并激活企业创新活力势能,强化创新主体意识,提升科技创新成效。

第三,政府当好科技创新的“服务员”,打好科技创新的“组合拳”。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单一领域和单一环节的孤立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协调和引导,政府应努力扮演好科技创新的“服务员”角色,不断加强现代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在规章制度方面,政府应综合运用行政、立法等手段,保护创新成果,激发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创新者的利益,营造创新氛围;在治理理念方面,要转变传统的管制型治理思维为现代服务型治理理念,加强数字赋能,持续实施“无证明城市”等专项改革,深化“减证便民”行动,通过“放管服”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为科技创新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通过打好科技创新的系列“组合拳”,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推动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优化,当好科技创新的“服务员”。

猜你喜欢
金华市测度创新能力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金华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把报道做“正”,把新闻做“亮”,把传播做“热”——金报集团金华市2018两会报道回望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