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精髓在于对语言的准确表达
——浅谈哈萨克语颜色词的翻译

2022-07-27 02:53古丽旦木哈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哈萨克语涵义褐色

◎古丽旦·木哈

(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哈萨克文翻译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哈萨克族作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的后代,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草原文化,如畜牧业词汇丰富,演变出牲畜颜色词,用于描述牲畜的毛色,然而这些特定词汇对翻译工作造成一定困扰。颜色词不仅表示牲畜的颜色,还包含其隐喻的翻译认知,比如,白色是哈萨克族普遍崇尚和喜爱的颜色,“哈萨克”在哈萨克语中有“白天鹅”的含义,这些都与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紧密联系。

一、哈萨克语颜色词的系统描写

在语言系统中,颜色词主要分为基本颜色词与一般颜色词两类。基本颜色词是各种语言中最常用的颜色词,通常具有以下几种特点:第一,单语素,无法从词汇的组成部分中翻译出词义;第二,具有独立的颜色含义,不属于任何一种色域;第三,不具有表达某种事物的含义;第四,语言使用者不会根据心理及语境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判断。一般颜色词则是指基本颜色词以外的颜色词,依据不同的基本颜色分布于各类色域之中[1]。

在哈萨克语中,主要将颜色词分为以下五种,即基本颜色词、程度颜色词、复合颜色词、比喻颜色词及动态颜色词。第一,基本颜色词。包括aq(白色)、qara(黑色)、qəzəl(红 色)、dʒasəl(绿 色)、sarə(黄 色)、кɵк(蓝 色)、qoŋər(褐色)等。这些颜色词在哈萨克语中表示不同的段,具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可以对不同的程度进行修饰,在颜色词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第二,程度颜色词。常见的程度词有ɵte(很)、asa(非常)、tɵtenʃe(特别)、eŋ(最),还会用黑和白来表示颜色的深浅。此外,颜色词的强化与弱化形式同样可以表示颜色的深浅及纯度,强化形式通常会在颜色词的前面添加该词的首个音节;弱化形式则是在颜色词的原形后加上特定的附加成分,如qoŋər(褐色)+qaj——qoŋərqaj浅褐色的。第三,复合颜色词。是由不同颜色的基本颜色词混合而成,通常是以一种颜色为主,在主色中添加一点其他颜色,从而混合得出新颜色。在哈萨克语中的复合颜色词通常将后面的颜色词作为主色。第四,比喻颜色词。将某种颜色的实物来代表这种颜色,通常由基本颜色词与表示实物的词组合而成。第五,动态颜色词。通常在颜色词的末端加上附加成分,使其变为动词,以表示某种颜色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此外,一些一般颜色词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变成动词,比如,onəŋ ɵŋi surlanəp ketti(他气得面如土色)。

二、哈萨克语颜色词的翻译认知特点

由于哈萨克民族与汉族的生活习性与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翻译工作时需要了解哈萨克语对于颜色词的一些隐喻认知特点。语言的隐喻认知与民族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历史文化衍生出不同的语言系统,不同语言的背后蕴含着其独特的文化积淀,比如,红色在汉族视为吉祥、喜庆的颜色,而在哈萨克这样的游牧民族则有所不同。通过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在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之中,无论是联想主观感受,还是对客体的联想,只有基本颜色词才能够产生相应的隐喻认知,由于其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人们进行隐喻认知时会首先联想到基本颜色词。本文对哈萨克语及汉语中的基本颜色词进行主观感受与客体的联想,从而展现出不同民族颜色词与上述二者间的关系,具体如下表1、2所示[2]。

表 1 哈萨克语颜色词及联想

表 2 汉语颜色词及联想

(一)白色

“哈萨克”在哈萨克语中具有“白天鹅”的含义,因此,在哈萨克族的文化中,aq(白色)是哈萨克族人最为崇尚和喜爱的颜色,是吉祥、圣洁与光明的象征。在哈萨克族人的生活中,将白色毡子搭建的毡房称为“白色的宫殿”,以此可以说明这种毡房被哈萨克族人视为最好的毡房;在宰杀牲畜时,哈萨克族人同样将白色毛色的牲畜视为最好的牲畜;在哈萨克族人的家中,有许多以白色布为基底,上面绣着精美图案的手工艺品。此外,哈萨克族的男人通常穿着白衬衣,头戴白色毡帽,妇女会穿戴一种以白色布为基底,绣有各种图案的可米谢客。一些上层人物和贵族将自己称为“白骨头”,而一些平民则成为“黑骨头”,以此来进行贵族与平民的区分。

由于白色在哈萨克族中象征着纯净、无暇、坦诚、善良、正当等涵义,因此,存在较多的白色组成词语及惯用语,以充分体现出白颜色的象征意义。例如:

aq(白色)dʒyrek(心脏)——心地善良的

aq(白色)saqal(胡须)——德高望重的人

aq(白色)dʒolbolsən(路)——一路顺风

此外,白色还会有空白的涵义,又表现出无知、不作为、贫穷等贬义的涵义。例如:

aq(白色)bilek(手臂)——游手好闲的

aq(白色)kɵz(眼睛)——愚昧无知

(二)黑色

qara(黑色)在哈萨克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具有强大的涵义,并且在古代将颜色与方位联系在一起,将黑色代表北方,红色代表南方,白色代表西方,蓝色代表东方。由于古代突厥王朝可汗居住在北方,因此,qara(黑色)在哈萨克语中代表“强大、大”的意义[3]。例如:

qara(黑色)boran(大风)——暴风雪

qara(黑色)suwəq(寒冷)——寒风刺骨

qara(黑色)qulaq(耳朵)boləw(成为)——长大

此外,黑色还有普通、简陋、穷困等涵义。例如:

qara(黑色)sɵz(话)——通俗的话

qara(黑色)syjek(骨头)——出身贫寒的

qara(黑色)dʒajaw(徒步)——一无所有

黑色还有不吉利、恶毒等贬义的涵义。例如:

qara(黑色)basəw(覆盖)——倒霉

qara(黑色)dʒyrek(心脏)——铁石心肠

qara(黑色)ɵlim(死)——死于非命

(三)红色

哈萨克民族作为主要的游牧民族,宰杀牲畜是常见的事情,因此,qəzəl(红色)象征着牲畜的死亡。在哈萨克族人的传统观念中,qəzəl(红色)与aq(白色)相对应,代表一种诡计、残忍的涵义。例如:

qəzəl(红色)ərRən(屠杀)——杀人如麻

qəzəl(红色)kɵz(眼睛)——诡计多端的

在汉语中,红色的涵义与哈萨克语恰恰相反,象征着吉祥、喜庆之意。汉民族对于红色十分崇尚与喜爱,在古代的紫禁城中柱子、墙壁均涂上朱漆;民间也将红色布置于房间各处,比如,大红绸面的被褥、大红的窗花、对联等;在新婚之际,新娘要身穿红色的嫁衣,头戴大红的盖头,寓意着吉祥与美好,新婚之夜新郎与新娘要共剪红烛,预示着婚姻能够幸福美好。此外,红色还代表着革命与忠诚,比如,红军、红色根据地、红色历史等。

(四)黄色

sarə(黄色)在哈萨克语中蕴含着陈旧、浓厚、中年的涵义。例如:

sarə(黄色)wajəm(忧伤)——顾虑重重

sarə(黄色)kyz(秋)——晚秋

sarə(黄色)qarən(肚子)æjel(妇女)——中年妇女

在汉语中,黄色在古代被视为无上高贵的颜色,历朝历代的君王对黄色进行推崇和垄断,并且不允许臣子与平民百姓所使用的。皇帝穿着的服饰称之为“黄袍”,皇帝书写的历书称之为“黄历”,皇帝所居住的金銮殿必须为黄色,皇帝所乘坐的轿撵全部为黄色。汉语中与黄色有关的词语包括:黄道吉日(表示适合办喜事的日子)、黄榜(古代科举考试中第后张贴的告示)等。

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到英语yellow press(黄色书刊)、yellow covered literature(黄色文学)等词汇的影响,现代汉语中“黄色”又具有“色情”的涵义。

(五)绿色

哈萨克民族作为游牧民族,dʒasəl(绿色)在哈萨克语中代表着草原和大自然,具有生机盎然之意,被哈萨克族人所喜爱,象征着青春、生机。然而,在汉语中绿色还包含着一个特殊的涵义,如“绿帽子”则泛指男人的妻子有外遇,主要是由古代青楼女子身着青碧色的服饰而逐渐演变至今。

(六)蓝色

кɵк(蓝色)在哈萨克语中寓意着冷酷、无情,并逐渐演变出忙碌的涵义。例如:

кɵк(蓝色)awəz(嘴)——唠叨

кɵк(蓝色)bet(脸面)——蛮横无理的

кɵк(蓝色)dola(怒气)——易怒的

此外,кɵк(蓝色)在哈萨克语中还具有愚笨、少量的涵义、例如:

кɵк(蓝色)məj(大脑)——愚蠢的

кɵк(蓝色)baka(青蛙)——瘦弱的

кɵк(蓝色)barmaq(手指)——愚笨的

蓝色在汉族人眼中象征着海洋与天空,呈现出辽阔、澎湃之感,象征着令人愉悦的意义。

(七)褐色

qoŋər(褐色)在哈萨克语中通常与畜牧的皮毛和脏器的颜色相联系,由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与畜牧息息相关,因此,qoŋər(褐色)同样是哈萨克族人喜爱的颜色之一,其象征着温顺、敦厚、老实等中性意义。例如:

qoŋər(褐色)keʃ(夜晚)——傍晚

qoŋər(褐色)dʒel(风)——和风

qoŋər(褐色)qojdaj(羊)——温柔

qoŋər(褐色)salqən(冷)——凉爽

褐色在汉语中没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在汉民族人们对褐色的认知不够深刻,无法将褐色投射到日常生活及身边的事物之中,同样无法将褐色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以及心情。

对于哈萨克语中颜色词的翻译认知,通常受到该民族自然环境、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影响,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哈萨克民族的语言文化。同时,哈萨克族人的物质生产生活也影响着哈萨克语的形成与使用,人们会根据自己日常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将事物的特征通过心理内化来进行塑造,从而逐渐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语言。

三、哈萨克语与汉语不对应词语的翻译

(一)直译法

翻译从本质来看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交流,汉哈两族受到文化差异限制,在语言方面存在不同,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必须做好语言翻译工作,但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并非易事,部分词汇承载着当地文化特色,在翻译时应尽可能保留语言本身的文化意蕴,因此,新疆哈萨克语与汉语的翻译工作中,需谨慎对待文化因素。为保障颜色词翻译效果,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翻译技巧,分析颜色词背后蕴含的文化因素,避免出现文化冲突。直译法是汉哈翻译中较为常见的技巧,以忠实原文为目的进行颜色词翻译,而直译法并非代表字与字之间的死译,而是指不做引申注释的字面翻译,以此确保翻译成果符合原文思想。例如,“qara(黑)”、“aq(白)”。

(二)音译法

音译法在汉哈翻译中常用于报刊、书籍、事件、机构、地名、人名的翻译,采用“译入语”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原语音位,必要时会引入新词。通常情况下音译法多用于民族特有文化事物的翻译工作,该翻译技巧的最大的优势在于保留文化韵味,其弊端在于容易带来理解障碍,在实际应用时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翻译。

(三)意译法

除直译法与音译法,意译法同样为哈萨克族语言与汉语翻译中常用方法,是指保留原文内容思想但改变语言表达形式的方式,以此便于人们理解。对于翻译而言,其精髓为语言的准确表达,而该准确表达并不拘泥于死译,在尊重原文含义基础上,为便于理解与传递可做出一定语言调整,尤其在汉哈翻译过程中,哈萨克族为与汉族存在一定文化差异,部分词汇具有浓厚民族色彩,部分涉及文化风俗的地面、人名的词汇,可采取意译法。

(四)加注法

哈萨克与汉语之间的翻译技巧多样,但部分词汇的民族文化元素较为厚重,词汇承载着当地民族风俗或信仰,采用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的方式进行翻译时,部分词汇仍具有一定理解难度,若仅进行单纯的翻译,可能会给读者带来理解困扰,且不利于新疆哈萨克族文化在国内的传播,因此,为保障翻译效果,保留词汇本身含有的文化意蕴,需采用译文加注的方式阐述哈相关的萨克族文化背景,以此降低译文理解难度,并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4]。

(五)音译加意译法

音译加意译的翻译方式是指意译法与音译法的结合应用。在实际翻译期间,部分词汇若完全采用音译法,将会造成极大的理解难度,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容易给民族文化交流带来阻碍,但若完全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则会导致词汇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消失,原文形象性无法保留,不利于语言的精准表达,故为保障民族词汇语言翻译效果而出现了音译加意译法,两种翻译技巧共同采用,以此保留原文形象性,并提升元语言翻译的精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的作用在于准确表达出语言的含义,颜色词作为语言词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颜色词的翻译及文化认知能够了解到一个民族的语言环境及文化特点,考察民族的文化要素,将语言的特点在民族文化中寻求答案。同时,民族之间的文化与思想是不断借鉴与相互融合的,因此,在语言的翻译上需要充分考虑到民族间在客观事物描述上的互补,从而对语言进行准确的翻译。

猜你喜欢
哈萨克语涵义褐色
我的仙人掌
你的手充满时辰
Conversation in a house
Red Panda小熊猫
探究《说文》省形的真实涵义
新疆青河县阿热了乡哈萨克族聚居区居民的语言生活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现代哈萨克语命令语气单句语调对比实验研究
蒙古语-哈萨克语部分词同源关系研究
我对国防教育的涵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