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赛制下英语口语技能竞赛管理体系与选手培养机制改革探究

2022-08-01 14:04赵婷婷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竞赛师生技能

赵婷婷, 张 萍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近年来,随着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1]。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不仅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展示职业能力的重要平台,更成为高职院校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专业建设,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受到各学校的高度重视。

以英语技能竞赛为例,省级英语类技能竞赛涵盖英语口语、演讲、写作、词汇、跨文化交际等各方面。这些比赛赛制规范、程序严谨,有很高的权威性和较大的影响力。与普通课堂教学相比,技能竞赛培训时间长、难度大、针对性强,对参训学生的语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态度和主动性要求高。以高职高专口语竞赛为例,从2021年4月省选拔赛开始,赛事进一步升级,赛题内容包括讲述中国故事(命题演讲)、职场描述(图片、图表描述,阐述社会、经济热点)、情景交流(角色扮演,对话交流)和即席辩论。这些赛项不仅要求选手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还要求选手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完善的知识结构、清晰的思路、严谨的逻辑,能准确、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职场交际,传播中国文化。

1 职业技能竞赛问题分析

1.1 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存在的问题

前期对省内16所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培训教师和参赛学生进行的问卷与访谈结果显示,在职业技能竞赛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共性问题。校级层面未设立专门的竞赛管理机构或正式出台相应的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在竞赛管理组织协调、奖励机制、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技能竞赛没有纳入学校日常事务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日常教学与竞赛备赛往往互相冲突,不仅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还限制了竞赛团队备赛活动的顺利开展,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与高效利用。在院级层面,技能竞赛与常规性教学相互脱离,未能真正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竞赛工作集中于少数教师的课余指导和对个别参赛选手的强化训练,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和积极性,竞赛参与面窄,团队协作和计划组织能力不强,导致竞赛成绩不稳定。

1.2 英语口语技能竞赛培训机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竞赛管理和运行机制的缺失,在选拔、备赛、参赛等各环节,英语口语技能竞赛选手培养机制也亟待优化完善。作为选拔备赛选手的重要途径之一,任课教师推荐的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由于教师个人偏好和评判标准的差异,以及对口语技能竞赛内容、形式和要求了解不充分,很多任课教师推荐的学生往往不适合参加此项比赛,如语音语调虽好但专业基础不扎实,或语言基础较好但心理素质不佳,或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敬业精神[2]。另一方面,推荐制不利于在师生中营造“比学赶超学技能”的良好氛围,难以造就一支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的梯队发展式人才队伍。在竞赛培训方面,教师往往侧重于竞赛专项训练,忽视基础和综合能力训练。训练过程中没有确立明确的长短期目标,在训练形式、时间等方面缺乏清晰的规划;对训练内容、效果缺乏反思,师生不能及时沟通,进行适时调整。另一方面,一些同学参赛的深层动机不足,缺乏持续性,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容易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而衰退,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难以及时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同时参训选手往往被动接受指导教师的安排,自主钻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强,培训成效不显著,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 CSWT技能竞赛管理体系的建立

为切实解决管理和培训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素养、精湛技能的大赛选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现竞赛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扬州某高职校在深入一线,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建议基础上,结合调查问卷、信息数据分析,启动了技能大赛竞赛机制改革。学校层面由教务处牵头制定专项竞赛管理办法,外国语学院在2020年成立了“教师赛培工作坊”,初步建立起学校教务处(College)—二级学院(School)—赛培工作坊(Workshop)—指导教师(Teachers)四层技能竞赛责任管理体系。

2.1 校级层面完善技能竞赛管理组织制度

从2019年起,该校先后出台了《技能大赛参赛及奖励办法(试行)》《关于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学生课程成绩认定办法(试行稿)》《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校级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等。办法明确规定:指导学生参加省级技能竞赛获奖的学院、团队和指导教师将获得课时补助和奖金,在教学绩效和业务考核方面也享受一定优待;参加集中培训和参赛的选手享受相应课程免修和免考的待遇,获得个性化学分和优先评优评奖权;学校设立竞赛专项经费,并纳入财务预算,对各赛项给予设备和资金保障。同时教务处指派专人负责技能竞赛网上报名和课务协调工作,与二级学院进行“点对点”对接,及时了解、反馈、解决参赛师生在培训过程中的困难与诉求。每年赛后学校还举办校级表彰大会,向获奖师生颁奖,邀请师生代表在线上线下分享比赛经验,在全校范围形成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良好氛围。通过完善竞赛管理制度和基础保障制度,在组织协调、课时学分认定、经费使用等方面解决了参赛师生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了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2.2 院级层面建立“教师赛培工作坊”

赛培工作坊是由外国语学院牵头设立的竞赛组织管理队伍,由3名核心指导教师组成。他们拥有多年竞赛指导经验,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和奉献精神,具体负责口语竞赛的管理、组织、运行和监督工作,并完善竞赛责任制度,统筹、安排、监控培训的全过程,优化实施流程,确保技能竞赛有序开展。

工作坊在学院指导下于2021年依据最新竞赛章程和比赛内容修订了《英语口语技能大赛竞赛选手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竞赛选手的选拔原则、选拔方式、培训模式与策略。在选拔出备赛选手后,工作坊会根据备赛选手的知识、技能、心理状况在“竞赛指导教师库”中为其推荐适合的指导教师,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结对,为选手提供个性化指导。在训练中为参训师生协调安排条件优良、设备齐全的语言实训室作为集训场地,提供所需的各种书籍和音视频资料,定期为培训团队安排与外教的互动交流和与备赛选手的PK赛,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创造语言交际的真实环境、良好的训练环境和良性竞争环境。

3 技能竞赛选手培养机制改革举措

3.1 “三公”竞赛选手选拔机制的确立

由于口语技能竞赛对参赛选手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该高职院校确立了公开报名、公平竞赛、公正考核的选拔原则,旨在选拔出具备坚定信念、端正态度、出众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大赛选手。

依据《方案》,每年9月由工作坊启动大赛校内初赛报名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发布比赛章程,详细介绍赛项和比赛流程,确保师生在充分了解赛项的基础上参加选拔。初赛报名形式有学生自荐、同学互荐、教师推荐。报名参赛的学生不仅会获得额外加分,还有机会进入“技能竞赛选手库”,受到推荐参加其他英语赛项的选拔和集训;获奖学生的任课教师也会被授予校级优秀指导教师奖,有机会加入学院“竞赛指导教师库”,师生的参赛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在校内扩大了本赛项的辐射面和影响力。2021年的比赛中,学校从100多名初赛选手中选出15名进入复赛,从中又选出6名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心理素质佳的学生进入阶段培训。工作坊教师对学生进行为期15天左右的阶段性培训和考核,进一步观察选手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经过考核最终确定3名学生加入备赛团队,与上一年的参训选手共同竞争参加省级比赛的资格。实践表明这种自荐、互荐、推荐相结合的报名方式和初赛、复赛阶段性培训的选拔流程大大优化了选拔效果,促进了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3.2 培训机制改革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挖掘思维潜力,提出了人员梯队化、内容层次化、形式立体化、策略个性化的培训原则,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并应用于实践中。

3.2.1 人员梯队化

通过每年的选拔赛补充新鲜血液进入备赛团队,人数保持在10名左右。省赛报名前不确定正式参赛选手,所有成员均需参加每月一次的内部模拟赛,根据模拟赛表现决定当月“擂主”,“擂主”将有权争夺最后的省赛参赛权。正式参赛选手确定后,其他团队成员仍继续参加集训、比赛观摩和赛后反思,为明后年比赛积蓄力量。这样的良性竞争环境激发了备赛选手的斗志,极大提升了培训效果,也保证了备赛成员的竞争力。

3.2.2 内容层次化

英语口语技能竞赛对选手的能力要求呈现多维度层次化的特点,因此竞赛培训必须围绕培养和提升选手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几个不同层次展开(见图1)。

图1 竞赛选手层次化培训内容及手段

其一,语言能力。竞赛对选手的语言能力提出更为专业化的要求,而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非一日之功。在依托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在培训初期着重基础训练。指导教师结合赛项内容为学生提供各类阅读资料,着重了解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热点话题,积累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之后通过撰写梗概、口头复述、问答、讨论、演讲等方式进行练习与巩固。教师尤其需要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实时评价与反馈,针对弱点强化训练,旨在提升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良好的语音语调也是彰显口语水平的基本要素,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音视频资料,系统学习语音知识和发音规则。学生通过模仿和录音,了解自己发音、语调、语速、断句、重音、弱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指导教师和外教的纠正,持续练习和改进,逐渐纠正不正确的发音积习,使语言表达更具感染力,给观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其二,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提升有助于选手在短时间内形成清晰的思路,构建有深度、逻辑性强的内容,在紧张高压状态下减轻记忆负荷,避免“语言休克”和表达障碍[3]。在培训中运用案例,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对各种话题开展头脑风暴,并对话题和材料进行逻辑归纳,组织逻辑大纲,由此学生对于“说什么” 和“怎么说”有了更清晰完整的构思,对于新话题不再感到畏惧。

其三,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工具。成功的交际应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失误或语用障碍。为此,在培训中教师联系生活与工作实际,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掌握相关的交际知识和技巧,学会适时地发起和终止对话,礼貌得体地展开话题,灵活机动地应对突发状况,有效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竞争力。

其四,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学会自我规划、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反思,在高强度、高难度、高竞争性的培训中会学且学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因此指导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避免过度指导和控制,应当引导学生了解、运用恰当的学习管理策略设置个人长短期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有效管理时间和利用资源,在遇到困难和瓶颈时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保持积极的信念,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系统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3.2.3 形式立体化

单一的培训形式缺乏针对性,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固化和倦怠,必须探索多模态立体化的培训方式,使学生在长时间高强度的练习中保持新鲜感,保障培训效果。例如,在情景交流环节,指导教师给出场景关键词如“租车公司”,让选手以合作的方式自由地创作场景中的人物对话,在演绎过程中发现自身语言表达、背景知识、交际技巧等方面的不足。随后通过师生交流、自主查阅资料等手段加以改进。学生还通过观察其他团队成员情境短剧的方式开拓思路,互相学习,积累经验。之后的赛项模拟会安排在VR实训室进行,学生沉浸在情景化的仿真场景中,表现会更为自然和投入。

3.2.4 策略个性化

备赛初期,要对每位团队成员进行问卷和访谈,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性格特点,为他们选配适合的指导教师,制定符合其发展路径的个性化培训方案和学习清单。选手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发展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完成学习清单中的内容,并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自己在实践中的得与失。指导教师为选手设立电子档案,动态跟踪和管理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监控选手的培训进度,设置学习检查点,根据选手的阶段性表现适时调整计划与方案。例如,指导教师会给予在公众场合易紧张、怯场,出现心理波动的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从难度较小的任务开始,给学生更多的鼓励[4]。而对于阐述话题时难以打开思路的学生,在口头表达前先进行阅读、文本分析、写作等练习,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和同伴互助学习积累背景知识,学习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进而对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个性化培训策略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对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也至关重要。

4 结语

经过近两年的改革实践,该高职院校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生竞赛管理体系和选手培养机制,初步建立起一支以老带新、交替更迭的英语技能竞赛团队,为应对新赛制下的英语口语技能竞赛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竞赛师生技能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创新思维竞赛(3)
拼技能,享丰收
创新思维竞赛(6)
麻辣师生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