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经典诵读类图书质量的路径探析
——以《中华古诗文诵读》为例

2022-08-01 05:59
传媒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体例类图书书稿

崔 蕊

提 要:新时代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的重视,呼唤高质量的经典诵读类图书的问世。本文结合北京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华古诗文诵读》(12册)的编辑出版实践,指出充分的准备工作、合理的加工流程、极致的工匠精神和科学的编辑加工方法等,是将经典诵读类图书打造成经典的有效途径。

一、经典诵读类图书的性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至今,已在全国推广使用。部编《语文》教材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现在大量增加古诗文数量。小学语文有古诗文129篇,占所有选篇的30%。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篇132篇,占所有选篇的51.7%。为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所选的古诗文体裁多样,从《诗经》到清代诗作,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呈现。[3]

在此背景下,经典诵读类图书如雨后春笋,呈现出繁荣的出版景象。这类图书的主体部分是经典选编,即从历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精选名篇,通常以此为中心,辅以经典简介、作者简介、注释、翻译、解读等内容,具体内容因图书的不同侧重或有差异。从与《语文》教材的关系来看,有些图书的选篇与教材配套,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展;有些图书按照年代、体裁或者作者遴选篇目,不可避免也会有相当一部分篇目与教材重合。从使用对象来看,主要是少年儿童(及亲子共读)。从以上两方面来看,经典诵读类图书的出版,需要有权威的选篇、专业的编辑、规范的流程,保障选篇的经典性、知识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从而打造图书精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下面就以北京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华古诗文诵读》(12册)(下文简称《诵读》)为例,从编辑加工的角度,谈谈如何提升经典诵读类图书的质量,以期为此类图书的编辑出版提供一些参考。

二、了解书稿的构成和体例

在进行编辑加工之前,了解书稿的构成和体例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在开始加工之前,要分析研究书稿结构体例的基本情况,从宏观上对书稿的架构、体例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编辑加工原则和流程做准备。

笔者在加工《诵读》之前,认真分析了书稿的构成和体例。《诵读》共收录古诗文300余篇(则),基本涵盖中国文学的经典篇目,共12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册体例一致,正文包括选文和解注前后两部分。选文按次序编号,每册在30篇左右,每篇逐字加注拼音,每页排10行,标有行号,行边有旁注。解注由题解、作者和注释构成,解注也按照选文来编号。题解是对作品、写作背景、选文主旨的介绍,作者部分是对作者生活时代、主要经历、代表作品、文学成就等的介绍,注释是对选文中较长词句的解释,每条注释旁边标注了所注释词句在选文中对应的行号。文后的辅文有版本一览和对照年表。版本一览是选文所依据的文献来源,每册各异。对照年表由三部分构成,主体部分为中国历代纪年表和西方纪年表,二者存在对应关系,这部分全套统一,还有选文作者的生卒年,按年代先后顺次编排,并放入中国历代纪年表中相应的位置。

整体上看,书稿有诗有文,由多册构成;体例设计项目较多,也很讲究。

三、制定编辑加工流程

在分析了书稿的构成和体例之后,笔者对书稿的基本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编辑加工流程,以保证书稿质量,同时也能提高编辑加工的效率。

《诵读》全书的基础内容是选文文本,注解从属于文本。暂且不论二者内容方面的关联,仅从本书体例设计的特殊性看,文本每行标有序号,旁注随行走,注释也标有相应的行号,如果文本的改动涉及跨行,与行号有关的其他部分可能都需要随之发生改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二者之间这种主从关系决定了编辑加工的基本次序是先文本,后注解,在文本的核查工作结束之后,再进行注解的编辑加工,从而可以避免返工。

版本一览是选文所依据的文献,在核查文本的同时,可以一并处理。

题解和作者属于文学常识,对文本和注释的依赖性不是很大,可以安排在任意阶段加工处理。

对照年表信息量比较大,可以作为一项专门的加工任务来完成,也可以和作者介绍这部分内容同步进行。

四、编辑加工的实施

在制定了合理的编辑加工流程之后,就可以开展具体的编辑加工了。本小节分别从选文的核查,旁注和注释的加工,题解、作者和对照年表的加工出发,结合实例,展示《诵读》编辑加工的实施过程。

(一)选文的核查

《诵读》选文300余篇(则),选篇不是从部编语文教材出发,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篇目(约占43%)与教材重合,为方便读者使用,这些选文在标题上加了星号作标记。为避免因版本不同给读者带来困惑,这部分选文要和教材保持一致,编辑加工也首先要核查这部分选文。如何确定《诵读》中的300余篇(则)选文哪些收入了教材呢?中小学语文教材共23册,如果每一册《诵读》都分别翻阅23册教材来核对,需要不小的工作量,而且存在重复劳动。我们的做法是,把教材中出现的所有古诗文篇目的相关基本信息整理成一个文件,如“二年级上册,《江雪》,唐,柳宗元,69页”,利用检索功能就可以确定《诵读》哪一篇出现在教材中以及在教材中的具体位置,再进行详细核对。这个教材篇目表的制作,首先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还可以避免遗漏,而且需再次核查时可以反复利用。

对选入教材的这些篇目,词句、读音和注释均以教材为准(除个别字句外)。例如子集《礼记一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

语文教材中这一则选文如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119页)

这一则选文,标点多处不同,更重要的是,“学学半”中第一个“学”的注音,原稿为“xué”,正确的注音应为“xiào”,同“敩”,表示教导的意思。“学学半”就是教育别人对自己也有相同的益处。我们改同教材。

再如丑集《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书稿将其中的“星汉”一词解释为“星斗,银河”,核对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14页),应注释为“银河”。

没有出现在教材中的篇目,我们按照书后的版本一览进行一一核对,保证了选文用字、断句等的准确性。如子集《〈老子〉二章》: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核《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修改为: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再如子集《为学一首示子侄》: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核《历代散文名篇大观》(郭荣光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将“贫者至之”中的“之”改为“焉”。

在选文字句核查之后,对选文注音进行专项加工。首先确定拼音标注的原则,就是只标本调,不标变调。有古今两读的字,全套书要保持注音统一,比如 “斜(xiá/xié)””衰(cuī/shuāi)”“还(huán/hái)”等;再如多音字“为”的注音: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寅集《桃花源记》)

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为人。(子集《〈吕氏春秋〉一则》)

此二例中的“为”原稿注音为“wéi”,均应改为“wèi”。这样的错误在书稿中有不少,需要多加留意。

(二)旁注和注释的加工

旁注是对理解选文有关键作用的字词进行的简注,注释是对一些词句、文化常识或者结构的注释。旁注和注释都要确切。有些被注释的短语或句子包含了旁注的字词,这种情况下,二者之间虽不要求注释用语完全一致,但是意思不能有差异。

旁注的字号稍小,有些错误是由于字的形体相近而产生的:

这里的“泛”是通假字,旁注中指出了本字“覂”,但这个字形是错误的,应为“覂”。再如:

“冷冷”乃“泠泠”之误。这类错误很直观,但是不太容易发现,在纸样上看起来也比较费劲,可以在电子版上放大了专门检查。

有些旁注不够贴切,这类问题要求编辑沉下心来慢慢琢磨,反复推敲: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子集《明日歌》)

旁注解释“坠:落下,坠落”,仔细推敲,这里“坠”表示太阳落下山,而“坠落”表示“掉下来”,“日西坠”表示太阳掉下来,明显不妥,故删去“坠落”。

有些旁注和注释相互矛盾,不统一,如:

旁注(1)注释“皓”为“光明,明亮”,那么“皓天”的意思就是明亮的天空;注释中认为“皓天”同“昊天”,整体是一个词,其中的“昊”指“天”(《辞海》第七版),那么“皓”应该也是指“天”,如此一来,旁注和注释就产生了矛盾。经与作者沟通,删去注释中的“皓天”,保留旁注。

选文、旁注和注释这三部分内容还有一个共同的要素:序号。选文汉字和注音经过逐字逐句的核查,基本不会再发生动版时,再检查选文篇号和行号、旁注序号、注释行号,确保准确无误,互相对应一致。

(三)题解、作者和对照年表的加工

这部分内容涉及文学赏析、诗词背景、文学常识和历史知识,需要编辑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要注意回避学界无定论、有争议的观点。要仔细核查权威文献,如对照年表我们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我国历代纪元表”,作者介绍依据《辞海(第七版)》。如《长歌行》(青青园中葵)的题解:

这首诗选自《汉乐府》中的《相和歌·平调曲》,是一首劝学诗,诗人认为人的一生时间有限,应当及早努力上进。

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出现了两个错误。一是“《汉乐府》”不是作品集,应改为“《乐府诗集》”;二是“《相和歌·平调曲》”有误,应为“《相和歌辞·平调曲》”。因《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比较多,“平调曲”也可以不用说明。

五、经典诵读类图书编辑加工的几点思考

经典诵读类图书通常由多册构成一个系列,而且体例往往比较复杂,包含的项目比较多,而这类图书由于读者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影响力大的因素,对图书质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就要求我们以书稿的构成和体例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编辑加工流程,处理好基础性内容和延伸性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保障书稿质量,同时提高编辑加工的效率。

诵读类书稿尤其需要编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编辑加工中发扬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书稿逐字逐句进行打磨,核查权威文献,核对每一个字的注音,每一个标点,每一条注释,每一个序号,经过这样认真严谨的工作,才能把图书打造成精品。

要充分运用科学的编辑加工方法,比如专项检查。实际上,任何一部书稿的编辑加工都离不开这一方法,对于项目较多、体例复杂的诵读类图书来讲,这一方法尤为重要。如果诸多项目的编辑加工齐头并进,往往会顾此失彼,不易发现书稿中的问题。比如在《诵读》的加工中,选文核查、拼音检查、旁注加工以及篇号、行号、注号的核查等等,都用到了这一方法。当我们专注于某一项内容时,才能有效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另外,要思考哪些工作是需要整体处理并从根本上解决的,特别是对于一些以项目管理方式开展的、不同编辑负责不同分册来完成的书稿来说,理清这类工作的开展模式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诵读》编辑工作中,在核对教材选篇之前完成了教材篇目的整理。这些基础性系统性的工作如果做好了,可以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很好的支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极贯彻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的所指范围很大,具体到《诵读》,首先是单册之内相关内容的一致性,如注释和选文的一致性、序号的一致性、对照年表和作者介绍的一致性等;其次是不同分册之间的一致性,比如对同一作者或作品的介绍、对某些字的注音等等。相关内容、互现内容前后呼应,不自相矛盾,这是书稿编辑加工工作要达到的起码要求。在加工诵读类图书时,用一致性原则时刻提醒自己,指导自己的编辑加工工作,可以避免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和硬伤。

六、结语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出版业肩负着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有义务、有责任为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提供经得起检验的经典读物。编辑出版经典诵读类图书,需要出版人具备极强的责任心、深厚的专业素养、精湛的编辑业务、科学的编辑流程、极致的工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将经典诵读类图书打造成图书经典,才能体现文化产业的社会责任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体例类图书书稿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谁是2019美国图书市场最大黑马?
新媒体在美术类图书出版中的应用
论科普类图书如何借力融媒体转型树立精品品牌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来稿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