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寿平没骨花鸟画艺术风格研究

2022-08-02 08:27冯佳钰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207
收藏与投资 2022年7期
关键词:设色画法花鸟

冯佳钰(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一、恽寿平没骨花鸟画艺术背景

(一)“清初六家”之一——恽寿平

恽寿平(1633—1690年),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初名格,字寿平、正叔,号南田,别号白云外史、云溪外史、东园客、巢枫客、草衣生、横山樵者等。恽寿平善画花卉禽虫,亦画山水,兼善诗文书法,时誉“南田三绝”,是清初著名的画家和理论家,常州画派创始人,为清朝“一代之冠”。恽寿平的家族各代都有很多读书人,其堂伯父恽本初是明代末年著名的山水画家,家庭学术氛围浓厚。恽寿平自小天资过人。《瓯香馆集》中曾提到:恽寿平少时读书,便可出口成章。但恽寿平命运坎坷,生逢乱世,明末清初各地战乱频发,人民流离失所。恽寿平自小随父躲避战乱,少年时加入反清复明起义的队伍,在战乱中十五岁的恽寿平和父兄失散后被俘,因其绘画才能被清浙闽总督陈锦收作养子。五年后,恽寿平得灵隐寺方丈相助,才与父恽日初团聚。自此,恽寿平留寺为僧,避世隐居,不应科举,直至其58岁病逝,一直过着布衣生活。恽寿平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清六家”,又称“四王吴恽”。恽寿平兼画山水和花鸟,在山水绘画方面有着很深厚的功底,其秉承家传,取法元代王蒙、倪瓒及明代沈周、文徵明、唐寅等人。恽寿平与“四王”之一王翚感情甚笃,两人的山水画风格甚是相似,而后王翚声名鹊起。恽寿平曾对王翚说:“是道让兄独步矣,恪妄耻为天下第二手。”而后,其舍山水而转画花鸟。恽寿平花鸟画兼学黄筌、徐熙,以徐崇嗣为宗,汲取各家之精华并注重写生,创造性地复兴了没骨花鸟画,在发展没骨写生花鸟画方面自有创新。

(二)没骨花鸟画

没骨画技法不同于“工笔”和“写意”,是介于“工笔”和“写意”两者之间的一种绘画表现手段,以其表现难度被后世归入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技法体系。没骨的“没”,有淹没、含而不露之意,笔锋所行之处谓“骨”。没骨画的精髓即运笔和设色两者的紧密结合。没骨画法创新了以勾勒渲染的传统画法,将笔与色融为一体,需要作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新石器时代已有最为原始的没骨画法,至南北朝时,张僧繇发展了中国画的色彩技法和理念,为隋唐五代没骨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五代至北宋初,花鸟画在唐代基础上有了巨大成果,即“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种风格流派。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五代花鸟画名家徐熙的画作曾描述:“不用墨笔,直以彩色涂之,谓没骨图。”没骨画最根本的特点即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色彩、色线、色点等颜色构成方式去展现画面。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没骨图”条记载:“徐崇嗣画没骨画,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徐熙后人徐崇嗣在传习写意花鸟画的基础上,融汇黄筌、黄居寀父子富丽工巧的黄家画风,创“没骨图”,又称“没骨花”。但因没有人传承,渐渐消失。时至元代,经钱选、赵孟頫等人的传承发展重焕生机,发展至元代末期,已有一定规模。明代沈周、文徵明等人将元代花鸟画风转变为写意花鸟,没骨画逐渐衰落。直至清初恽寿平融汇各家古法之精华,将宋代院体工笔画与元代文人写意画相结合,其创造的花鸟画新风尚兼具工笔花鸟之细腻生动与写意花鸟之传神表意,使得没骨花鸟画再次勃发生机。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在清代享誉甚高,被称作最正宗的花鸟画,世人争相效仿其画风,因而恽寿平创“写生没骨花”流派,即“常州画派”又称“恽派”。

图1 清代恽寿平《五色花卉图》

二、恽寿平没骨图艺术特色

(一)外师自然,内追神韵

恽寿平在《南田画跋》曾说:“世人皆以不似为妙,余则不然,惟能极似,才能与画传神。”恽寿平师法古人,但不拘泥于前人之法,尤其注重写生,致力于探求绘画灵动之美,其所创的“写生没骨花”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恽寿平细心观察,坚持摹写,致力于钻研各种花,绘画时力求展现花之姿态,其强调“写生之技即以古人为师犹未能臻妙,必进而师摹造化”。恽寿平除了在绘画写生上有所追求,还从所绘之景中汲取创作灵感,在表现景物的同时融入个人情感,为其作品增添了人文情怀,充满意趣。恽寿平不但重视“形似”,更注重神韵,其提出花鸟写生画家应以表现物象神韵为主,以造型为辅,将二者结合以表现物象姿态及精神。恽寿平的画法虽以设色为主,少有墨线勾勒,其作品却有着比寻常花鸟画更为传神的气韵与风骨。《五色花卉图》运用细腻的晕染方法,将左右两丛花卉刻画得栩栩如生,以恰到好处的敷染设色将盛开的芍药表现于画面之中。画面右上落款题诗:“吹罢琼箫咽凤尘,粉痕暗减镜中春,低垂翠袖红妆侧,舞倦龙绡一美人。”恽寿平将芍药花比喻为楚楚动人的美人,以其高超的绘画表现技法将芍药之姿态表现得窈窕有神。

(二)设色清雅,淡逸天真

恽寿平作画擅长用水,以湿笔为主,其没骨图以色为形,色中带水,水中运色,使得水与色相交融。恽寿平的作品神形兼备,设色鲜亮而不浮夸,深厚且灵动,其作品《牡丹图》设色清雅厚重,精细的晕染使得牡丹花瓣富有层次与立体感,彰显出牡丹的灵气,叶子则是水色交融的淡绿墨色,展现出古雅鲜活的画面意境、华美清新的格调。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提出:“胸中充满逸气,才能脱尽纵横习气,不斤斤于求工求似,方可能淡然天真,于无意中达到逸品的境界。”恽寿平将逸品思想贯穿其绘画思想,以淡逸天真的绘画风格展现古朴脱俗之境。恽寿平对于逸气的追求,体现在作品设色淡雅的风格。清代沈德潜评恽寿平花鸟画曰:“南田工画山水,花卉兼擅,比之天仙化人。”恽寿平的花鸟绘画因其独特的笔法与设色方式,加之随心落笔与融情于景之意,给观者以淡逸天真之感。

(三)取材丰富,不拘一格

恽寿平没骨花鸟作品取材广泛,其在创作历程中力求选择不同姿态及象征精神的物象进行刻画表现,如“四君子”与“岁寒三友”等常见的传统花鸟画题材,抑或是珍奇花卉及名盛草木,甚至取材于家中案几之上的瓜果蔬菜与路旁无名的花草枝叶。恽寿平《双清图》中的“双清”指的是梅花和水仙。梅花花瓣的画法吸取了杨无咎的画法,而水仙的画法则汲取了赵孟坚的画法。设色以花青层层渲染,用色淡雅厚重,用笔如书法分轻重缓急,使得画面颜色对比微妙,呈现出清雅古朴之境。恽寿平曾对古人花鸟画法进行评述与总结,言曰:“前人用色有沉着者,有淡逸者,其创制损益,出奇无方,不执定法,大抵浓丽过之,则风神不爽、气韵不足,惟能淡逸而不入于轻浮,沉厚而不流为郁滞,傅染愈新,光晕愈古,乃为极致。”由此可知,其在创作之时也不肆意轻浮,反而更加严谨有度,用笔用色皆有其追循之法。观摩作品《国香春霁图》,恽寿平将牡丹盛放时的绚烂多姿之态、含苞待放时的娇嫩欲滴之气韵展现得极其到位,画面素净雅致,异趣横生。又如其画作《蓼汀鱼藻图》,画面简约,设色清雅,不以线条刻画,营造出半透明的画面质感,将游鱼嬉戏之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三、恽寿平花鸟画对后世的影响

恽寿平融古贯今,创造性地复兴和发展了没骨花鸟画,创立了“写生没骨花”一派,使得清初花鸟画坛风貌一新,对清代及后世花鸟画界有深远的影响。清末画坛花鸟三大家任伯年、吴昌硕、赵之谦都深受恽寿平的影响,在其风格引导之下逐渐形成成熟的个人画风。其中,吴昌硕对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绘画有着高度评价及认可,认为恽寿平花鸟画设计构思巧妙生动,且绘画技法高超,用笔用色细致入微,形容其画曰:“以浓为厚,以淡为远,以秀为骨,以静为容,阴阳向背,妙极自然。”由此评可知恽寿平花鸟画创作水平之高超,画面意趣之清雅。恽寿平在艺术创作之中始终不弃师法前人,在继承传统绘画表现技法的基础之上参悟自然造化之精神,并在其中融入个人情感,对物象加以表现,为后世花鸟画发展开创出了崭新的画风及表现方式。纵观现当代花鸟坛之面貌,画家在继承恽寿平传统没骨花鸟画的基础上,强化了画面的笔墨构成与视觉冲击,加之对比与呼应,将没骨花鸟画再次推向发展的新潮之中。

四、结语

恽寿平独创笔法秀丽、设色清雅、格调淡逸的花鸟画表现形式,影响了清代及后世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对明末清初的花鸟画坛有承前启后之功。恽寿平的艺术风格亦非固化无变。其在风格不断转变的过程中,也结合了画家对自然造化的深入观察及对前人传统表现技法的不断研学精神。对于后世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研习而言,恽寿平花鸟绘画技法是有前人基础及经验的,可加以借鉴和学习。

图2 清代恽寿平《牡丹图》

猜你喜欢
设色画法花鸟
鳄鱼的画法
《岩高千尺虎》
瓜里绘客厅
写意花鸟
《独白系列之三》
《鹿鸣》绢本设色
《鹿语系列之二》 纸本设色
想当凤凰的金花鸟
花鸟
多变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