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著作与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

2022-08-02 01:11武志勇HadhriSana刘子潇
关键词:中阿道德经译本

武志勇,森 娜(Hadhri Sana),刘子潇

(华东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上海 200241)

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载,“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此处,“条枝”即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中阿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基础深厚。两族人民真诚相待、守望相助,共同谱写出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交往辉煌篇章。作为中华文明璀璨明珠的老子著作《道德经》及其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是中阿文明美美与共的重要内容。老子著作与思想传入阿拉伯世界的时间较晚。据统计,自1966年第一本阿拉伯语《道德经》译本出版,截至2020年底,阿拉伯语的《道德经》译本达到15种,相关研究论文16篇,研究著作19部。(1)“老子思想域外传播与接受”课题组统计了2020年4月以前,包括阿拉伯语、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的《老子》译本、研究著作情况。历经近60年的流传与积累,其译本数量和研究成果逐年攀升。

一 老子著作与思想在阿拉伯世界传播的历史交流基础

明清时期,“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的海禁政策、有限的“勘合贸易”与“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阿贸易由盛转衰,甚至一度陷入萧条。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的穆斯林转而注重伊斯兰文化的介绍、发展、融汇,开始了中国伊斯兰史上学理的建设。这集中表现在明末清初开始的经堂教育和翻译有关伊斯兰教的著作[10]。

近代,面对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中阿正常的经贸关系虽难以维系,双方的文化交流仍然延续。此时期,中国穆斯林的新文化运动,建立宗教或学术社团,创办新式学校,创办学术刊物,开展伊斯兰学术研究活动[11]244,推进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1949年新中国成立,揭开了中阿文明交往的新篇章。1955年4月,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互助,曾经有着相似历史命运的两个伟大民族再次坚定地站在了一起。1956年,中埃正式建交。新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友好交往的大门开启,中阿关系进入“蜜月期”。这期间,中国同也门、摩洛哥、索马里等全部22个阿拉伯国家陆续建立了外交关系,中阿情谊日渐深厚。进入21世纪,中阿交往开始向正规化、制度化、纵深化方向迈进[12]34。中阿合作论坛、中阿经贸论坛、中阿文化部长论坛、中阿城市文化和旅游论坛、中阿青年汉学论坛、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的顺利举行,极大地推动了双方政治、经贸、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多边合作,提升了双方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成效[13]56。

时间长河中,中阿文明相互尊重,相互借鉴,成就辉煌。两千余载的交往历史所沉淀的成就经验,为以老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向阿拉伯世界的传播提供了良好基础。

二 六十年来老子著作与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

(一)1966-2000年,建立在间接译本基础上的《道德经》传播

(二)2000年至今,《道德经》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呈现高潮,出现汉语直译本

自2000年以来,阿拉伯世界出现了《道德经》翻译与研究高潮,译本数量与质量均实现了明显进步。此阶段,《道德经》阿拉伯语译本的数量达到10本,并出现了第一个由汉语直译而来的阿拉伯语译本。

《道德经》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使得“道”这个纯属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概念,开始频繁出现在阿拉伯各国的书籍、报刊及学术论坛上,老子思想被越来越多的阿拉伯民众所了解、接受。此时期,《道德经》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主要集中在埃及、黎巴嫩、叙利亚、科威特等地区。

三 老子著作与思想被接受与欢迎的原因及其对于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一)老子著作与思想在阿拉伯世界被接受与欢迎的原因

老子思想在阿拉伯世界被接纳和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读者心理的积极影响,《道德经》触动了阿拉伯译者和读者的心灵,对他们来说老子思想是有心理抚慰性和“治愈性”的智慧。他们特别重视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现代人心灵世界建构的价值。

《道德经》的阿拉伯文译者之一阿拉欧·迪布说:“本书(《道德经》)更接近我的精神而不是我的大脑,也许这本书揭示的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矛盾之一。‘道’呼吁整合,而不是矛盾。在中东和欧洲盛行的哲学是一种文化的矛盾,善与恶,和平与反战,夜与昼。”[22]叙利亚著名文化学者费拉斯·萨瓦赫说明翻译《道德经》的动机:“我想让尽可能多的人们也能享受到这样的平和,于是把《道德经》译介给了阿拉伯读者。译作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回应,读者告诉我:‘读了《道德经》,整个人都变了’,‘《道德经》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坚信,面临诸多问题的现代文明,能够从这位中国先贤的思想中得到诸多裨益。”哲迈勒·黑托尼是当代埃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也十分喜爱《道德经》。他曾经表示:“我读完中国文化经典《道德经》之后发现,这部作品很像阿拉伯苏菲派哲学的诸多名著, 其核心都是寻找真理。无论是中国文化经典《道德经》, 还是苏菲经典, 它们都是我的灵魂之家。”[23]

表1 《道德经》阿拉伯语译本信息表

可以说,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既相似又互补的独特魅力,是两个古老文明彼此吸引、彼此接近的根本原因。

(二)老子著作与思想对于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四 结 语

《道德经》在阿拉伯世界的译介,起步较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审视老子著作与思想在阿拉伯世界传播的历史轨迹,探寻其被接受和欢迎的原因,可以发现其传播活动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立足于中阿两千余载的友好交往历史。回望中阿文明交流史,和平友善、兼容并包、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两种古老文明更多相知相交、平等对话、和合共生,推动了老子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进程。

其次,英、法等强势语种的译介,开启并助力阿拉伯世界老子著作与思想的传播。纵观《道德经》在阿拉伯世界的译介历史,可以发现其译本大多由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译本转译而来。英、法、德、日等语种版本的《道德经》,对于老子著作与思想的翻译与研究,为老子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的传布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道德经》的传播范围较为集中,埃及、黎巴嫩、叙利亚、科威特是主要的传入国家。而且,阿拉伯学界关于老子思想的梳理与专题性研究起步较晚,在数量与质量上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超越国界和民族的力量,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拓宽与深入,世界各国文明间的交往、互鉴也在逐步增强。秉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理念,中阿开展了更为频繁、深入的文化交流与交融。近年来,“汉语热”在阿拉伯国家持续升温,艾因夏姆斯大学、开罗大学、爱兹哈尔大学、苏伊士运河大学等各大院校竞相开办或计划开办中文系,将汉语纳入其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之中。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艺术节、中阿新闻合作论坛、中阿广播电视合作论坛以及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的成功举办和顺利启动,均是两族人民为应对全球化趋势之下的文化发展潮流作出的具体回应。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将会看到帝国主义像过去一样,在具体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社会活动中,也在一般的文化领域中继续存在。”[28]在全球化的文化交往中,西方文化一定程度上与全球化的文化表达呈现出一致性态势,并逐渐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占据主导地位[29]29。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姿态,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有效避免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与霸权,成为中阿当下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与文化发展要求。中阿双方应继续秉持文明交流互鉴的传统精神,着力于两大民族伟大文明的互相学习与借鉴,培育出造福现代世界的文明成果。

猜你喜欢
中阿道德经译本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中阿关系